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游记]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2008-06-27    sina.com.cn

《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2007-04-06 23:37:27

大中小

迈克·弗雷恩

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出生于1933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在《守护者》和《观察家》做过记者和专栏作家。在此期间,发表了《锡人》(1965年)、《俄国翻译》(1966)等。最近的小说包括《登陆太阳》(1991),本书获得《星期日快报》年度奖。2002年,他的小说《间谍》获“维特布莱德”小说奖,并获“维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提名。迈克·弗雷恩也是同年“黑伍德·黑尔”文学奖获得者。
迈克·弗雷恩的剧作包括《字母顺序》(1975)、《云》(1976)、《蠢驴的岁月》(1977)、《建立还是破坏》(1980)、《噪音消失》(1982)、《捐助人》(1984)和《哥本哈根》(1998)。其中,《哥本哈根》由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并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引起广泛轰动。近年,澳大利亚、日本也有《哥本哈根》的演出。评论界称这股势头为“哥本哈根现象”。

关于“哥本哈根会谈之谜”

1941年9月,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整个欧洲将陷入希特勒的统治之下。英国从夏天起就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处于孤军奋战的地位,已经无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线,只能在北非沙漠中打上几仗。苏联几个星期之前就遭到了入侵,它的命运取决于希特勒大军的围困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此时,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乘火车去哥本哈根找他的同行尼尔斯·波尔。

两人共进晚餐之后,谈话在玻尔住所的外面进行。也许他们想避开窃听器,但他们肯定也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交谈。海森堡到底跟波尔说了什么,他们的谈话对战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怀疑海森堡向他的同行透露了德国纳粹正在进行一项原子弹的计划,而且似乎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并不清楚他是以何种方式对玻尔提起这件事的。海森堡是去打探波尔及盟军对原子弹的了解多少,还是在设法拖延纳粹研究原子弹的同时,劝说波尔阻止盟军研究这种武器?……

“哥本哈根会谈之迷”不仅是科学史,也是二战史上的一个迷团,令史学家扑朔迷离……

历史上的海森堡与波尔

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犹太人。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海森堡以两件事著称于世:一是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混沌的本性;二是他主持过希特勒的原子弹计划,但未能造出原子弹。
尽管海森堡承担了德国的原子弹计划,但他并不认同希特勒。他甚至想由各国科学家之间达成默契以制止原子弹的生产。1939年夏季,海森堡访美,提到:“12个人或许仍可以达成一个相互协定以制止原子弹产生”。但遗憾的是,美、德之间已经相互不信任了。
“科学史”、“二战史”上,一直有一个“海森堡之谜”。战后,海森堡宣称自己是一位科学的英雄,凭借科学家的良知抵制并暗中挫败了希特勒研制核武器的企图。对于海森堡,一种意见认为海森堡并不想造原子弹;另一种意见认为,海森堡根本没有能力制造原子弹。

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犹太人。他创立了互补性理论,被誉为“量子论之父”,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30年代末,波尔致力于原子核的研究,提出核裂变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模型”。1939年,“二战”爆发不久,丹麦被德军占领,波尔逃亡美国,与费米、奥本海默等科学家一起投入了原子弹的研究,最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他加入“曼哈顿计划”时,他说,“时代不好,为了抢救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我只得违背自己信奉的原则”。
令人崇敬的是,“二战”结束后,波尔疾呼限制核武器,组织1955年日内瓦第一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大会。1957年,他被授予首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波尔与海森堡既是师生,又是忘年交,关系甚密,情同父子。1924—1927年,二人在哥本哈根共事,进行量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二战”其间,海森堡与波尔身处两大敌对阵营,在1941年“哥本哈根会谈”之后,两个人的友谊宣告结束。

关于剧中提及物理学知识简介
原子弹:利用重元素原子核裂变于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来发生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爆炸性原子武器。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子装料(如铀235、钚239等)、引爆装置和弹壳。当引爆装置爆炸使原子装料超过临界体积时,在中子的作用下形成重核裂变的异常急剧的链式反应而导致原子爆炸。原子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新武器,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了一枚原子弹,使当地人民遭受重大损失。

量子理论:关于亚原子粒子、光子等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能量与物质两者仅存于分离的定量中,即一个粒子的能量变化只有在放射或吸收一定量的能,才能发生。

测不准原理:是关于粒子的变量无法确切测定的原理。一个变量测得越精确如方位;另一个变量就越不清楚,如速度。

哥本哈根阐述:1928年,波尔综合了海森堡的粒子理论与施勒丁杰的波理论,提出对于粒子——只有波与粒子陈述才能完全解释它们的本质。以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及波尔的互补性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

·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劫难。战前,德国人就在秘密寻找更具威力的武器。1938年,德国著名科学家奥托·汉姆和弗里茨·斯特劳斯证实了铀裂变的现象,并掌握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这就为制造威力惊人的原子弹提供了条件。此时,苏联、美国、日本纷纷展开原子弹的研究,疯狂的战争使疯狂的人们开始了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疯狂竞赛。
由于盟军的强烈干扰和德国科学家内部的思想混乱和研究误差,德国未能制造出原子弹。德国研制原子弹的主要负责人海森堡事实已掌握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技术,却避开对原子弹的研究,集中力量研究反应堆和回旋器,显然有意拖延研制进程。
1938年12月,费米等人经过原子分裂试验,证明链式反应的可能性。以费米、西德拉、泰勒为首的科学家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起草了一份研制原子弹的建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在建议上签了名。
1939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研制原子弹的文件。第二年8月,一个权限极大、范围极广的原子弹研究机构成立,即众所周知的“曼哈顿工程”,由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负责。其间,奥本海默为美国最终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做出了贡献。因此,人们称奥本海默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高多沙漠试验场成功地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奥本海默望着原子弹爆炸这一壮观但很残酷的景象,心中忽然想起一首古印度圣诗中的诗句:“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使广岛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人员伤亡惨重。据美日资料,第一颗原子弹使广岛死亡71379人,受伤68023人,所有的工业机器都遭破坏。
由于日本没有立即投降,8月9日,美军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并迫使日本投降。原子弹使长崎死亡35000人,受伤60000人,失踪5000人,68.3的工厂被摧毁。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eebe9010008va.html36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