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
[游记]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
2008-06-27 sina.com.cn |
《哥本哈根》观看攻略 2007-04-06 23:37:27 大中小 迈克·弗雷恩 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出生于1933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在《守护者》和《观察家》做过记者和专栏作家。在此期间,发表了《锡人》(1965年)、《俄国翻译》(1966)等。最近的小说包括《登陆太阳》(1991),本书获得《星期日快报》年度奖。2002年,他的小说《间谍》获“维特布莱德”小说奖,并获“维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提名。迈克·弗雷恩也是同年“黑伍德·黑尔”文学奖获得者。 关于“哥本哈根会谈之谜” 1941年9月,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整个欧洲将陷入希特勒的统治之下。英国从夏天起就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处于孤军奋战的地位,已经无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线,只能在北非沙漠中打上几仗。苏联几个星期之前就遭到了入侵,它的命运取决于希特勒大军的围困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此时,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乘火车去哥本哈根找他的同行尼尔斯·波尔。 两人共进晚餐之后,谈话在玻尔住所的外面进行。也许他们想避开窃听器,但他们肯定也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交谈。海森堡到底跟波尔说了什么,他们的谈话对战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怀疑海森堡向他的同行透露了德国纳粹正在进行一项原子弹的计划,而且似乎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并不清楚他是以何种方式对玻尔提起这件事的。海森堡是去打探波尔及盟军对原子弹的了解多少,还是在设法拖延纳粹研究原子弹的同时,劝说波尔阻止盟军研究这种武器?…… “哥本哈根会谈之迷”不仅是科学史,也是二战史上的一个迷团,令史学家扑朔迷离…… 历史上的海森堡与波尔 沃纳·海森堡(Werner 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波尔与海森堡既是师生,又是忘年交,关系甚密,情同父子。1924—1927年,二人在哥本哈根共事,进行量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二战”其间,海森堡与波尔身处两大敌对阵营,在1941年“哥本哈根会谈”之后,两个人的友谊宣告结束。 关于剧中提及物理学知识简介 量子理论:关于亚原子粒子、光子等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能量与物质两者仅存于分离的定量中,即一个粒子的能量变化只有在放射或吸收一定量的能,才能发生。 测不准原理:是关于粒子的变量无法确切测定的原理。一个变量测得越精确如方位;另一个变量就越不清楚,如速度。 哥本哈根阐述:1928年,波尔综合了海森堡的粒子理论与施勒丁杰的波理论,提出对于粒子——只有波与粒子陈述才能完全解释它们的本质。以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及波尔的互补性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 ·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劫难。战前,德国人就在秘密寻找更具威力的武器。1938年,德国著名科学家奥托·汉姆和弗里茨·斯特劳斯证实了铀裂变的现象,并掌握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这就为制造威力惊人的原子弹提供了条件。此时,苏联、美国、日本纷纷展开原子弹的研究,疯狂的战争使疯狂的人们开始了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疯狂竞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eebe9010008va.html3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