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纬60度的圣彼得堡,眼下正是白昼时节,就在这个太阳不愿落下的时候,5月27日她迎来了自己300岁的生日,隆重的庆典活动让全世界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闪耀光彩。 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东部涅瓦河三角洲的40多个岛屿上,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540万人。早在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入海口的兔子岛上建造了圣彼得堡要塞,防止瑞典人从海上袭击,到1709年波尔塔瓦大捷宣告击败瑞典在波罗地海的霸权后,彼得大帝决意将其扩建为城市,并于1712年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之后到1918年的200多年里,圣彼得堡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圣彼得堡不能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但她却是目前规模庞大而保留完整的帝国之都,是欧洲版图上的城市经典。市内河流纵横,流水缓缓,400多座桥把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有着“北方威尼斯”的美誉。乘车穿行这座城市,无数的河流与桥梁晃动着明亮的水影,让圣彼得堡亮丽起来,显得更加开阔、坦然、深邃和优雅。漫步在涅瓦河边,在那城市的背影里,看那宽阔的水面安静地流淌着,看蓝天白云中的一抹红霞,有一种天堂般的感受。 圣彼得堡的大街上不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她的每个角落,都飘逸着清净、幽雅和古朴的韵味。帝国的威严与艺术的优雅相融合,巴黎的遗风和童话的浪漫相衬托,无论你到哪里,无意之中都会被一种艺术的力量感染着,身边仿佛回荡着一首悠扬的旋律。 圣彼得堡的迷人之处更多在于它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博物馆。城市建筑雄伟、高雅,而多层次的远景,水和石头的结合,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给人敞亮一新的感觉。城里郊外有1000多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包括548座宫殿、庭院和大型建筑物,32座纪念碑,137座艺术园林,此外还有大量的桥梁、塑像等等。其中,著名的有彼得堡罗要塞、彼得堡罗大教堂,以及要塞附近的彼得大帝小舍、海军部岛上的彼得大帝夏花园、华西里耶夫岛上的缅希科夫公爵府、涅瓦河畔的伏罗佐夫大臣府和斯特罗加诺夫大臣府、斯莫尔尼宫、冬宫、大理石宫等等。这些18世纪的建筑,充盈着俄国早期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风格。 来到圣彼得堡,最留恋的就是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的冬宫,高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呈封闭长方形,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冬宫初建于1754年,1837年的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重建,整座建筑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这座昔日的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被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与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冬宫内珍玩收藏极其丰富且价值连城。18世纪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创建了“奇珍楼”,并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藏于楼内,并将奇珍楼称之为“艾尔米塔奇”。如今,在冬宫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共有各类文物270万件,藏品分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顺序陈列在350多间展厅里,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公里长,因而有世界最长艺廊之称。 圣彼得堡不仅有经典绝伦的冬宫,还有引以为自豪的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森林中的夏宫,距市区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堪称经典之作,其辉煌华贵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并每年来此度夏,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34年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现在她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其建筑豪华壮丽,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来到这个古老的帝国之都,须要去访问一下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艘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长124米,宽16.8米,1903年起服役。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世界,送来曙光。1917年,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在“阿芙乐尔号”上向全国广播《告俄国公民书》,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1948年11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性地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 圣彼得堡的三百年,每个世纪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的变革和发展让这座建筑艺术之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从十八世纪彼得大帝按照自己的宏伟意志建市立都,缔造了帝国时代,到十九世纪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国家现代经济的代表,又到二十世纪的十月革命、反法西斯战争和东欧巨变,这个城市成为世界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而这个不安生的城市也三次易名,1914年至1924年改称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这里改称列宁格勒,直到1991年前苏联解体,它又恢复了圣彼得堡的名子。 如今,人们聚集在俄罗斯这个最具西方特色的城市里,隆重庆祝圣彼得堡300岁华诞,好像这个不甘寂寞的城市在新世纪里又要一展亮丽的风采。 (2003年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