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彭程:三百年的圣彼得堡(二) |
[游记]彭程:三百年的圣彼得堡(二) |
2008-05-22 sina.com.cn |
井中人观天下博客主人语: 这是一篇老文章。一是老在写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彼得堡;二是三年前写的东西。 可是,咱没机会到那里去呀!咱借人家的光,了解了解俄国历史古城还不成? 所以,决定介绍给大家。当然,我已经征得作者的同意。剽窃别人成果、隐瞒别人成果的事儿咱不干。那不体现一个人的软实力。 车宏卿 10月22日 俄罗斯博物馆·涅瓦河畔 按照安排,第二天,先去参观俄罗斯博物馆。还是从宾馆附近乘地铁,一阵轰隆铿锵后,在某一站下车。走出地铁口,面前矗立着一座建筑,老杨介绍说这是圣彼得堡最大的商业中心百货商场。由于离博物馆开门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便进去走了一圈。这是一座二层古典建筑,环绕着一公里长的回廊,头上是半圆形穹顶的优美弧线。我买了几颗波罗地海沿岸的特产琥珀,它们晶莹剔透,闪着古铜色的光泽。对于这种大自然神奇的造物,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中,曾有过动人的描写。 俄罗斯博物馆矗立在艺术广场上,气势雄伟。广场周围的建筑都和艺术有关,像国立基洛夫歌剧芭蕾舞剧院、国立音乐爱好者音乐厅和音乐喜剧剧院等。后面,是一座红色墙壁和圆顶的教堂,基督喋血教堂,洋葱头式的形状,象极了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广场中央,耸立着普希金塑像。在俄罗斯只有短短四天,足迹所及,也就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但印象中多次见到普希金的雕像,或者在街道上,或者在公园里,足证诗人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一个懂得景仰爱护自己的天才的民族是值得尊重的。 吸取昨天在埃米尔塔什博物馆的教训,我们的步伐适当放慢。和冬宫不同,这里是国粹珍品的集锦,收藏了俄罗斯民族艺术的瑰宝,主要分为古代俄国艺术品、十八至十九世纪绘画和苏维埃时代作品。由世界的变为民族的,范围的确是大大收缩了,但相对于我们的两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来说,仍然是过于丰盛、难以消受了。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我们只能在种类上视圣像画、雕塑、民间手工艺品等为无物,在时间上置头尾两端于不顾,直奔十八、十九世纪绘画而去。因为在一段长久的时间内,灵魂曾经为之激动不已,心潮曾经在其中起伏波动。和那些著名的小说、诗歌、剧本一起,许多绘画杰作,用线条和色彩描绘着、诠释着丰富博大的俄罗斯精神世界,令我产生无穷的向往和幻想。 看到了,看到了那些目光曾经无数次抚摸过的作品:勃留洛夫《庞贝城的末日》,艾瓦佐夫斯基《九级浪》,列宾《给土耳其大公写信》、《伏尔加河纤夫》。。。。。但过去是在画册上,而此刻它们就在眼前,伸手就可触摸。久梦成真,反而迟迟摆脱不去那一缕恍惚的缠绕:这些都是真的么?这些就是曾在心中萦绕不去的画作的母体么?幸福感如潮水般涌来,一时间欢喜得张皇失措。还有列维坦,荒凉的墓地,无边的寂静,沉郁的氛围;希什金,金黄色的白桦林,一抹明亮的阳光打在林间的空地上。一条小溪流,跳跃细碎的浪花,从画面深处流来,流到我的面前。我记得,在多少年前,它曾经多少次地被我的目光领引着,一直流淌到一个深沉的梦境里。 出了博物馆,拐上涅瓦大街,前行不远,视线中便是冬宫建筑群的雄浑轮廓了。我们从大街折进旁边一座不大的街心花园里,花园中间,普希金塑像下,许多只鸽子在悠然地觅食。穿过花园,前面就是椭圆形的冬宫广场了,亚历山大圆柱高高耸立在广场中央。明年是圣彼得堡建城三百周年,冬宫广场正在修葺,残破的地砖被挖出来一处处堆放着,广场成了一个大工地,凌乱不堪。我们只好站在圆柱旁,四下眺望旧总参谋部大楼和凯旋拱桥等著名建筑,目光最终定格在冬宫建筑中间的拱形宫门上,十月革命时,苏维埃水兵和工农赤卫队就是从这里冲进来,推翻了临时政府。有些出乎意料,它看上去怎么这样窄小?在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那个人群潮水般涌进来的镜头中,它可是显得气势非凡的。问及老杨,他未言先笑,看来估计到了我会这样发问,解释说,是由于拍摄角度不同,才造成了影片中的阔大恢弘的效果,虽然是主观的、变形的画面,却是表达主题所需要的。诚哉信然。对于那样一次改变了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一次最伟大的行为艺术,是需要调动充分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的。伴随着这道门的被打开,人类也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一个崭新的世界连同它的信念、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观,一齐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我眺望良久,力求将其形象镌刻在内心。 绕到冬宫前面,向相反方向再次穿过涅瓦大街,沿涅瓦河畔的滨河街前行几百米,就是那座著名的彼得一世骑马雕像。由于普希金为它写过一首名为《青铜骑士》的抒情诗,后来人们一直习惯地称之为青铜骑士。诗为万物命名的无与伦比的力量,于此再次得到确证。彼得大帝骑在马上,左手紧拽马辔,佩剑斜挎左腰间,右臂向右前方平伸,仿佛指示方向,身上披风飘扬。座下骏马的头鬃飘动,两只前蹄高高扬起,威风凛凛,似乎就要嘶鸣。后蹄睬着一条毒蛇,象征着战胜了敌人。 1825年12月,也正是在铜像周围的参政院广场上,一批反对专制制度的青年贵族军官们发动了一次兵谏,要求改变专制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广场因而也被称作十二月人广场。虽然兵谏被镇压,参与者或被绞死或遭流放,但俄罗斯历史上新的一页也从这里掀开了。赫尔岑曾说过:“伊萨基辅广场的炮声,惊醒了俄国整个一代青年。”多少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开始于脚下这片土地:沿着列维坦画中荒凉的弗拉基米尔大道,冒着漫天弥漫的风雪和彻骨的严寒,向着遥远的西伯利亚,被流放者的身影渐渐隐去。陪伴他们的,是那些甘愿放弃优渥舒适的生活、为丈夫的信念而献身的美丽坚贞的妻子们。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他们一路播撒下自由的信念。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一诗,预见了这样的光明前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房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今天是星期天,广场上,这儿那儿,大约十多对新婚夫妇在举行仪式。新郎着黑西装,新娘穿白纱裙,从装饰着鲜花和彩带的婚礼汽车里走出,被亲戚朋友簇拥着,向青铜骑士雕像献花,在广场上走动着选景拍照。摄影师跑前跑后忙碌着。每一组都有一个小乐队,奏出欢快的曲子。广场背后数百米处,便是有世界上第三大教堂之称的伊萨基辅大教堂,因为树林遮挡,看不到全貌,但见气势恢弘的巨型镀金穹顶上,金光闪耀。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遥相瞻望了。 转身,涅瓦河又在眼前,脚下。花岗岩砌就的河堤,十分坚固。好一片泱泱大水,大水泱泱。距此处不远便是入海口,因此河面十分宽阔。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诗经里的句子忽然间跳进脑海。在宽阔的河面上,远处那几艘游轮,望去也只仿佛是一叶扁舟了。这会儿是中午时分,原本阴云低垂的天空忽然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片蓝天,阳光便从那里喷射出来,出奇的澄澈明亮,几乎有一点眩目了。深蓝色的河水,闪着冰冷的寒光,不动声色地流淌,平静的水面下是奔腾的激流,拍击着两岸花岗岩的河堤。前后左右,远处近处,目力所及的开阔视野之间,占据大幅位置的是阳光、天空和河水,来往的行人、车辆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和点缀。整个气氛肃穆、庄严、高远,那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由大自然的威严和壮丽催生出的一种感受。见惯了黄浦江畔联袂成云的拥挤和喧嚣,这里的空旷,让心灵宁静,思绪悠远。 彼得保罗要塞:今与昔 好容易才等到一辆出租车,急忙赶往下一站,彼得保罗要塞。出租车掉头逆着我们刚才走来的方向,沿涅瓦河岸回返,擦过海军部大厦,经行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门前,再从夏花园绿意葱茏的裙裾边驰过,穿过两座横跨涅瓦河的桥梁。车子始终沿着河岸绕行,清澄深碧的河水一直相伴,把凛冽寒光投送到眼帘中。司机十分热心,自称他的父亲二战胜利后曾作为苏军士兵驻守过大连。他主动拉我们去看了一座结实朴素的木屋,在当年建设要塞的八年中,彼得大帝一直住在这里,后来它作为博物馆被保护下来。离这儿不远处的河面上,便是打响了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八十多年了,它就一直这样静静地停泊着,迎送着前来参观瞻仰的难以计数的人们。由于受到很好的保养维护,浅兰色的舰身显得很干净整齐,看不出曾经蒙被了岁月的重重烟尘。舰首炮塔旁的旗杆上,一面旗子在风中猎猎抖动,发出裂帛般响脆的声音。时间不允许我们生发什么感慨,匆匆留了影,便又钻进车里,直奔要塞而去。 在距入海口不远处,涅瓦河分岔为三条支流,形成一片极为宽阔壮观的水面。要塞就建造在河口三角洲的一座小岛上,小岛以其形似,俗称兔岛。有一座桥梁同陆地相连。可以说,这座小岛,正是圣彼得堡城市的原点。三百年前,也就是1703年5月的一天,正是随着彼得保罗要塞城墙的奠基,彼得堡,一个伟大的城市,俄罗斯帝国未来的首都,面向西方的门户,开始建造。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在此半年前,也就是1702年11月,俄国军队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北方宿敌瑞典,夺回了这片自十七世纪起就被对方占领的土地,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当举国欢欣若狂时,征服者彼得大帝做了些什么?凭其赫赫伟功,当然是一世英雄,他是否像中国的帝王在这种情形下所做的那样,横槊赋诗,勒石纪功,或是大赏天下,纵情狂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e1a64101000bnz.html3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