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转贴) |
[游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转贴) |
2008-06-27 sina.com.cn |
文章是新浪旅游论坛里面一位叫适闲人生的网友多年以前的一篇作品,已经作为本人的收藏品之一,文章主要是描述前苏联解体前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道德素质,或者我们能在文章中得到一些启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前苏联游记之三) 火车在夜晚进入莫斯科市区,我趴在过道边的窗前用手遮挡着车厢内的光线,整整三个小时,从莫斯科郊区的灯光亮起直到火车进站。车厢里的音乐一听就是俄罗斯味道,但我没听过,我到希望他放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来满足一种杜撰的浪漫。 如果我是第一次进入这个太过名声在外的城市,我一定会有数不尽的期待和景仰。就如十几天前在莫斯科徘徊的几日。但当火车把我从高加索又一次拉回莫斯科的时候,我心中已没了好奇,没了期待,剩下的只有敬重。 就如昨天火车经过顿河大桥时,默默的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心中想到的是这样几个画面和声音:《静静的顿河》里广袤的河滩荒草;《伏尔加船歌》里深厚且忧郁的和声;高尔基的《在人间》里昏暗的阁楼灯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手风琴下跃动的篝火,而篝火是暗黄色的不是红色。 莫斯科秋天的天空没有阳光,阴郁的云淡淡的罩着,给整个城市都带来满满的忧郁的气质,莫斯科,就那么沉默的看着你,在他天生威严的眼神里,让你不敢放纵和轻浮。 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质和内涵取决于它的教养和阅历,那么一个城市呢?我尊重我到过的每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的地方我会去神采飞扬的赞美;有的地方我会去默默的欣赏,有的地方我会自然的融入,就象朋友。但这里,莫斯科,我却不敢多加言语。崇拜谈不上,因为身后是我的祖国;景仰也谈不上,因为我听不到它的心声;作为一个过客,我给你足够的敬重好了,心甘情愿的,不管你曾经是朋友还是敌人。 一个下午,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空旷的街心广场中央,大约有将近一百人排成长队,队伍自由的扭来扭去,人与人中间的间距都将近一米,所以队伍显得很壮观,近半数的人手里拿着书低着头在看,脚下缓缓的向前移动,人们的神情都很自然与稳定,看不出焦躁,没有张望。我知道我不必排队,只要出示护照就可以到队伍的前面买上两个冰激凌,我也知道每人只限买两个,我也知道如果我规规矩矩的排在后面,会引起别人的不安,一定会把我让到前边,所以我索性还是离开。不去打扰这安详的队伍。 同样的队伍出现在新开的苏联当时唯一的一家麦当劳门前,即便是麦当老的建筑风格也不敢在莫斯科的街头过于张扬它的色彩,除了一个黄色的“m”外,它的其他部位也乖乖的屈服于灰色,只能用斜斜的褐色瓦屋顶来加大它的体量和感觉上的重量,以不至于在周围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建筑面前显得过于轻佻。 同样的队伍也出现在一家副食品商店新到的一批黄灿灿的柑桔柜台前,副食店里的高度有六米以上,四周是一圈壁柱,挺拔向上,天棚顶上下垂的大吊灯金光灿灿,壁柱上方那繁复的科林新柱头的叶卷也是金光灿灿,墙壁上方的天使壁饰有着优雅正宗的比例,柜台后高大的拱形窗四周是上好的花岗岩包饰,基座的线脚厚重且复杂,即便是转角的连接缝也打磨的光亮照人,整个商店就象是皇宫般灿烂,浓郁的洛可可风格贯穿始终,而周边的一圈玻璃柜台里去稀稀落落的摆着一些食品,只有那一堆柑桔的光芒可以与这空间媲美,在这华丽的空间里排队的人们有着足够的安详。 另一个午后,在通往红场的一条大街上闲逛,莫斯科的马路上十字路口很少斑马线,因为大多是要过地道。马路上的汽车开的极快,呼啸着,让你不敢靠近路边。马路都很宽,好像很多马路都象长安街似的宽。车流很密,但极有秩序。突然车流都停了下来,后面赶上来的车都在努力的刹车,刺耳的响。但抬头看却不是红灯,因为这里没有路口。没有喇叭声,很安静。车子越排越多。前面的路上很空,没有车。我恰好走到车队的前面,却见几只鸽子悠闲的在马路中央溜达,不时低头叨着路面。鸽子过马路过的很慢,车队都在等着,我不知后面的车知不知道因为什么停车,也不见有人摇下窗来张望。当鸽子慢慢的晃过了马路时,车流才流动起来。当鸽子可以自由的漫步在一个城市时,哪里的人们呢,是否才能自然的生活。 阿尔巴特大街,过客必到的一条街。如果一个城市有这样的一条街道可以自由的张扬着艺术,那么我相信,这个城市的人民一定有着足够可以骄傲的踏实。这是一条属于艺术家的街道,每个人拥有露天的十平方米的场地,来展示他的天资与气质,这是油画的世界,就象苏联大地上的色彩,厚重的华丽。这也是艺术品的街道,向全世界展示着这个民族固有的执著的图案与色彩,就那么一排排的延伸,延伸到这个城市的中心,站在这色彩与花饰的街道上,看着一幅幅画布后安宁的眼神,再望望近处红场旁金顶的教堂,真的是很协调呢。我喜欢这条街道,不止是因为它好看并好逛。在一个政治的中心允许艺术并存的时候,冷酷也有了色彩。就如那有着五彩的穹顶的巨大的教堂在红场的墙外安静坦然的伫立。 这是12路无轨电车,我每天从宾馆出来要乘坐的一个线路,后来的几天,我也可以熟练自然的象所有莫斯科普通市民一样,在街旁的象童话般漂亮的小商亭里买一联车票,在前门上车,走到中间靠后,站稳,拉好把手,然后撕下一张票,把薄薄的车票在车厢壁上的打孔器上打一个孔,或者接过别人递过来的车票帮他打一个孔,或者把我的票交给别人让他帮我打一个孔,车厢里充满了“谢谢”的声音。我每天接受着这些不同的场景,很平淡的场景,我没有激动和兴奋,我只是尽可能多的去看,用正常的眼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aa5e40100818o.html1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