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贴]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印象

[游记][转贴]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印象

2007-07-18    scdvd.net

[转贴]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印象

原作者:刘雪枫

当生活中总是有美好事物陪伴的时候,光阴的流逝便格外迅速。去年8月底从欧洲回来之后,就一直细细回味关于萨尔茨堡的一切。不知不觉又到7月,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开幕的日子再次来临。迫不及待地登陆艺术节网站,立即被琳琅满目的节目吸引。今年是莫扎特诞生250年,作为莫扎特出生地的萨尔茨堡比以往更受世人瞩目,节目安排自然突出莫扎特的主题,光歌剧就有三四部新制作上演。

我在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参加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因为这座莫扎特小城的地理位置,我已经习惯在艺术节期间如穿梭般多次往返于巴伐利亚州和萨尔茨堡之间,挑来选去地竟然观看了二十余场精彩演出,在那里逗留的时间累计相加也超过半个月。对于一位游人来说,这个时间已不算短,它足以让我走遍城市和郊外的每一个地方,可以说对萨尔茨堡的一草一木,对艺术节的奢华铺张,对在萨尔茨堡结识的每一个人,对在那里感受到的闲适温馨的气氛,我每时每刻都充满深深的怀恋之情。

教堂广场的《每一个人》

萨尔茨堡出生的著名剧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根据英国中世纪道德剧改编的现代戏剧《每一个人》(德文JEDERMANN,英文EVERYMAN)是1920年第一届艺术节的开幕剧目,当时的艺术节总监莱恩哈特亲自执导该剧,以大教堂和背后的霍恩萨尔斯古堡为舞台背景,使出浑身解数,发挥天才想象,使到场观看的五千余名观众如中了魔法一般被震惊、被感动,就连坐在第一排的大主教和牧师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每一个人》讲述的是一个从不关心他人利益、始终坚持无信仰生活方式的富人如何在死亡来临之际大彻大悟,灵魂获得拯救的故事。

自它首演八十余年来,尽管萨尔茨堡的艺术理念一直处于探索当中,但《每一个人》的上演却始终保持原始状貌。当上帝说话时,大教堂内部便响起隆隆的雷声;死神藏身在教堂的尖顶甚至霍恩萨尔斯城堡中,它的召唤审判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全城都能听见,令人毛骨悚然;地狱的索魂死者身穿红衣,从观众席里一跃而出;如果遇到好天气,那么“时间”也具有了角色的意义。开演的时候,正值夕阳西下,大教堂的塔顶与十字架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随着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整个萨尔茨堡似乎都变成一个大舞台,所有的观众无不有身临其境之感。

《每一个人》在每次艺术节期间都要演出十几场,入场券基本可以满足戏剧爱好者和游客的需要。不过在我看来,语言不通只想看热闹的的人大可不必购票入场,坐在蒙切斯山半腰的啤酒花园边喝啤酒边观赏重大场面实为最佳方案,不然到大教堂南侧的主教宫广场酒吧里小酌,看着眼前的时装表演,耳畔响彻着电闪雷鸣、鬼哭狼嚎,感觉也着实奇特。

哈农库特讲解布鲁克纳交响曲草稿

真佩服哈农库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旺盛精力,头天晚上的莫扎特歌剧《唐·乔瓦尼》一直持续到夜里10点多,第二天上午却仍然个个精神抖擞,身穿便装在台上演奏布鲁克纳干劲十足。这场“日间”音乐会全场爆满,而且票价一点都不便宜。

上半场大家静静地听哈农库特用口音很重的德语讲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草稿是如何被整理完成的。整个乐团坐在台上,他每讲一段,乐队便奏一段,原始构思是什么样,草稿是什么样,最后经过配器又是什么样。先奏草稿,再奏整理配器妥当的。这种机缘对我实在难得,虽然听不懂德语,但通过音乐的逐层诱导,也深感其中的分量。不过现场观众当中也有“无知者无畏”的,有一位双脚穿着不同皮鞋的流浪汉模样的观众大概被憋得实在受不了,突然站起来大叫“我们是来听音乐的,不是来听你讲的!”结果全场哗然,目瞪口呆。台上的哈农库特一是语塞,大脑出现空白,手足无措地愣在当场,拿着话筒哈着腰傻傻地到处问出什么事了。

台下观众的教养表现在纷纷拿那位年龄已经很不小的勇者当孩子,没有嘘他,也没有谴责它,而是七嘴八舌地非常非常非常耐心地告诉他: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上半场是讲解,下半场是完整演奏,节目单上写得很清楚,你仔细看看,如果你不喜欢听讲解,可以先出去休息,下半场再进来,等等,罗嗦话说了一大堆,像对待一个弱智儿童,就是没有一个路见不平,义愤填膺的。

下半场好得完全值回票价。哈农库特在用宏大结构建筑了第一乐章的穹顶之后,又以轻盈甚至谐谑的灵动消解了第二乐章恶魔的狂欢,中段的抒情奏得很快,不再与主题形成对比,而是达成一致,仅在力度有所差别。第三乐章在神圣庄严中透出清新的层次感,和声的色彩简直不像人工奏出。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合成度登峰造极。他们能用管弦乐将布鲁克纳奏出真正管风琴甚至电子合成器的音响,而乐手们看起来却是个个轻松,顺手拈来。他们对哈农库特的尊重程度也是不看不知道,不仅心甘情愿地任其驱策,而且惺惺相惜,心领神会。演出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一遍遍的谢幕之后,哈农库尔特享受到乐队退尽自己单独出来接受欢呼的最高礼遇。

这场演出由BMG下属的RCA唱片公司现场录音,冬天的时候,我在莱比锡发现这张唱片,虽然价格贵得要死,但作为当场音乐会的见证,我还是决心破费29 .99欧元。

新婚穆特惊艳萨尔茨堡

因为穆特刚刚与指挥家普列文新婚,就特别想看看她如今怎样了,更何况还有一位中提琴大师巴什麦,他将与穆特合作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昨天穆特已经演奏了莫扎特的第一、二、五协奏曲,今天将是第三和第四以及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乐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节目单上写的是穆特指挥,这很有吸引力。

事实上穆特对乐队的指挥仅限于轻轻地颔首、微微地耸肩和整个身体像喝醉酒般地晃动几下。穆特微笑的时候风情万种,大笑的时候天真单纯,有些孩子气,站在那里微闭双目欣赏乐队的演奏时也静若处子,十分迷人。但是只要她一沉浸在忧伤或深邃的音乐当中时,那紧蹙的眉头便扭曲了她的脸,样子像受难一样很不好看。这已经是老问题了,相信许多穆特迷都为此扼腕疾首过,可惜这个长期养成的习惯永远也改不了啦。

再说穆特的琴声。那天他的状态肯定有些问题,手有点僵,声音出来的不太均衡自然,与乐队的配合也貌合神离,兴奋点始终未能出现,可以说令我失望不已。下半场有巴什麦的加入,好像有一种力量突然退了一下,整体声音立刻大不一样。巴什麦的投入是真诚而富有激情的,所以他与乐队开始比音量,比激情,整个肢体都在起煽动的作用。穆特也作了及时的调整,开始出现较劲的状态,不仅力度有所增强,人似乎也活泛起来。我的感觉是,上半场的脂粉气太重,甚至有点矫揉造作,使维也纳爱乐乐团这个“男人王国”一时不知所措。而下半场有明显刚喝过伏特加的巴什麦进来,阳刚之气顿显,乐队首先被动员起来,个个像老顽童似的摇头晃脑,喜笑颜开,期待中的“维也纳爱乐之声”立刻扑面而来。当然,在这个时候,穆特的光芒也被暂时盖过,她一下子退到从属地位,虽然仍在指挥,却明显自信心受挫,紧蹙眉头的时候就更多了。

日场音乐会

1949年,萨尔茨堡莫扎特纪念馆馆长、指挥家鲍姆加特纳创办了最能反映萨尔茨堡艺术节原始宗旨和特殊气息的“日场”音乐会,这种音乐会因低廉的票价和纯正的演奏风格,使大量普通平民有机会在白天现场聆听到莫扎特的嬉游曲和小夜曲,担任演奏的多为萨尔茨堡本地乐团,而指挥则来自四面八方。

“日场”音乐会一般上午11点开始,我看的那场指挥是来自英国的朱莉亚·琼斯,她作为歌剧《后宫诱逃》的音乐指导被邀请来萨尔茨堡,顺便客串一次“日场”。与她联袂演出的还有正如日中天的年轻小号家博德茨基。

当大量外国人被老城区节日大厅里的大制作、大明星吸引去的时候,新城区的莫扎特馆音乐大厅完全是别样的风景。来自萨尔茨堡郊外农庄的“农民”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服装,成群结伙,呼朋引伴,美女帅哥、白发老人、退伍军人,各占风光。

坐在我前排的一家三口,儿子已是中年人,但身着阿尔卑斯山牧羊人服装的父亲身板儿挺得比他还直。他们举止拘谨羞涩,一说话就脸红,开演前被别人指出坐错了座位,结果一看手里的票发现是昨天的。他们窘迫沮丧的神情让我的心都在抽搐,我鼓足勇气跑过去拦住了他们退场的脚步,告诉他们演出马上开始,有些空位子坐着是没有问题的。我帮他们找到离我不远的空位子劝他们坐下,整场演出他们几乎不敢动一下,就像做贼一样忐忑不安,儿子还不时回头寻找我的目光,一旦对上便充满感激和愧疚地点一下头。这又是让我深受感动的一幕。

半场免费《亚瑟王》

听“日场”音乐会那天,我像是挑战极限似的为自己安排了三场节目。11点开始的演出下午13点多才结束,16点又是出生在萨尔茨堡的青年小提琴家弗吕威尔斯的“萨尔茨堡首演”独奏会。演出结束后是18点10分,外面正下瓢泼大雨,散场的观众都挤在莫扎特馆音乐大厅的前廊。此时我心急如焚,按照在萨尔茨堡的行程,我只在这个晚上可以看到今年萨尔茨堡艺术节的最新歌剧制作《亚瑟王》,它在老城区的夏季马术学校岩壁剧场演出,走过去虽只需15分钟,但大雨足够把一身礼服浇透。

可气的是《亚瑟王》偏偏还要提前开演,一般的晚场演出都是20点以后甚至21点半的也有,但《亚瑟王》选择在19点。好在老天爷给面子,正好差15分19点雨停了,我也像箭一样冲向河对岸。剧院前的马廊大道几乎没有人了,今晚节日大厅和小厅都没有演出,看《亚瑟王》的人大多入场,等退票已经没有选择余地。可叹我再也不复当年勇猛,一个上前向我兜售280 欧元一张票的美貌女子被我不假思索地当场拒绝,接着又有一老者手持220欧元的票问我要不要,这些数字目前都令我晕眩。除了两年前在哈农库特与穆特身上我掷出大把银子外,我就再没花过40 欧元以上的钱看一场歌剧或音乐会,所以我今晚的底线就是40。当我提出要用 40买老者的220时,他差点气晕,最终满嘴诅咒地愤然离去。不过我身边还有更过分的人,有两三位老太太,我两年前就见过她们,像是职业等退票的,她们不论见到何种级别的退票都只出到10 欧元,结果也同样气走了一位女孩。我们就这么像比赛一样地无理荒唐下去,根本没意识到此时戏已经开演了。

反正今晚没其他事情,在这耗着也挺有意思,更何况还可以看到新节目。先是从远处走来三个人,他们等在剧场门口,片刻,从剧场里走出两个人,双方都是男人,却拥抱在一起连连接吻。我顿时傻眼,把他们每个人都看个仔细,发现从剧场里走出的人一个是威廉·克利斯蒂,一个是克利斯托夫·罗赛特,远处来的人其中一位是雷尼·雅科布斯。这些可都是目前声名如雷贯耳的古乐大师啊!是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音乐社演出普赛尔的《亚瑟王》把他们招来的,可见今晚演出的意义多么重大。

一个小时之后,我和两位老太太都如愿以偿地拿到中途退场人送给我们的货真价实的 280 欧元入场券,我得以看了半场《亚瑟王》。坐在像是偷来的贵宾席位,看着弗利姆魔幻主义的前卫舞台设计,听着哈农库特神经质的古乐之声,我满脑子乱哄哄的。虽说对亚瑟王传奇颇为了解,但感觉舞台上演的和我知道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明星的休闲假日

夏季来萨尔茨堡演出是明星大腕最明智的选择,既挣到高额出场费,又可携家人一同在山水秀丽的小城度假,所有费用统统由艺术节组委会买单。即使再有架子的艺术家,一旦出现在萨尔茨堡,都一下子变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每当演出开场前与结束后,总有大群的追星族守候在节日大厅和岩壁剧场之间的大铁门口,那里是所有演员的惟一出入口。我在这里就见过波利尼、布伦德尔、穆特、芭托莉、海丁克、哈农库特、格吉耶夫、扬松斯、贝契科夫、邦妮、汉普森、沙德等巨星进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从未有一人拒绝过签名与合影的要求。

在遍布萨尔茨堡大街小巷的露天酒吧和快餐车旁,也经常可见拖家带口的明星为家人及孩子排队买汉堡包或热狗,他们向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微笑致意,如果有人上前提出合影要求,他们便立刻放下手中正吃的东西,上前亲热地把你抱住,对着镜头做出夸张的表情。我的相册里保存许多珍贵的镜头,有哈农库特夫妇、莎菲尔母子、沙德父子、克利斯蒂和他的朋友、博德茨基和女友一家、格吉耶夫夫妇、巴塞隆娜和母亲、穆特夫妇等。

最热闹的时刻还是在演出散场之后,几乎所有的饭馆和酒吧都座无虚席,名气大一点的门口甚至排起长队。用餐者都是豪华礼服,仪态高贵,而在他们中间穿着最随意的恰恰是宴会的主角、当晚的明星,萨尔茨堡的夜生活到这时才算真正开始。艺术家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往往胃口极佳,粗豪奔放的本性也袒露无疑,这种亲和力简直迷人透顶。

漫步萨尔茨堡

8月来萨尔茨堡是一种幸福,这幸福并不仅止于听几场重要的音乐会和看几场歌剧。每当回顾在萨尔茨堡的经历,最令我感到惬意与闲适的竟是在剧场之外的悠哉游哉。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萨尔茨堡的魅力才是完整的,它的诱惑才真正是不可抗拒的。

因为萨尔茨堡音乐节特有的日场音乐会常常是上午11点开始,所以与拜罗伊特上午的人迹稀少相反,萨尔茨堡萨尔河两岸的老城和新城不到9点便已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从马廊大道经有莫扎特立像的王宫广场到大教堂广场处处弥漫着音乐节的气氛,马廊大道的靠门希斯山一侧是三个最重要的演出场所,它东临卡拉扬广场的饮马池,正对萨尔茨堡大学和联合教会教堂。西边与之相接的分别是富特文格勒花园和托斯卡尼尼客舍,它们与百米之外的莫扎特出生地之间的主要道路名为“维也纳爱乐大街”。古色古香的豪华马车往来穿梭,轻捷的马蹄踏在石板路上,清脆悦耳。

王宫广场也搭建了几处舞台,奥地利广播公司还在此放置了两个巨大无比的音箱和大屏幕,到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不仅有当地风俗剧和时装表演,还会为星罗棋布的酒吧中的醉客播放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音乐和历年萨尔茨堡音乐节制作的歌剧录像。

教堂广场黑色的巨型舞台和比它更高的呈阶梯状扇型分布的观众席告诉人们这里是上演霍夫曼斯塔尔戏剧《每一个人》的地方。白天它和它的周围被为数众多的街头卖艺人占据着,似乎这里并没有工商和城管执法人员在约束他们。当然他们的艺术水平也决非业余,不论是管乐重奏还是小提琴、大提琴、竖琴独奏以及各类民族乐器组合都可用“十分精彩”来形容,所以围观的群众不仅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毫不吝惜地往他们的琴盒投掷钱币。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情,比如登上萨尔茨堡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霍恩萨尔斯山上的要塞城堡,山上有好几个教堂和修道院,山半腰还有著名的圣彼得教会墓地。如果想欣赏老城的全貌,可以步行到河对岸的卡普吉纳山上,最标准的萨尔茨堡全景照片一般都是从那里拍得。

既然到了新城区,就不可不逛一逛出现在电影《音乐之声》中的米拉贝尔花园,从园中的花坛、喷泉及石像处向南看,正好位于它的垂直线远方的霍恩萨尔斯山城堡就像在眼前一样。与米拉贝尔花园相邻的就是莫扎特音乐学院,它的大音乐厅和室内音乐厅门前的街道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异常安静,连车辆都非常少。新城区也有一处莫扎特故居,千万不要把他与老城区的莫扎特出生地混淆。

卡拉扬的出生地就在河边,院子里有卡拉扬指挥姿态的雕塑,只是大多数想瞻仰卡拉扬故居的人都拥往阿尼夫了,那里不仅有卡拉扬安息的墓地,还有位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广袤原野上孤独的小屋和马厩,这是卡拉扬生前的世外桃源。[/SIZE]

转自:http://www.scdvd.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3813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