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欧游记之二十二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及音乐会 |
[游记]旅欧游记之二十二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及音乐会 |
2008-06-14 sina.com.cn |
旅欧游记之二十二-----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及音乐会 2007-08-07 10:57:17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旅欧游记之二十二---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及音乐会 2007、5、21 按计划今天要游维也纳并去金色大厅听音乐。 金色大厅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每年春节都要派人去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刚改革开放时,它像一股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叫全中国人民知道了谁是施特劳斯,谁是莫扎特,谁是.....;叫中国人民知道了“蓝色多瑙河”,“小施特劳斯“,”老斯特劳斯”,“斯特斯拉夫斯基进行曲”......,一句话,叫中国人民重新开了眼,唤起了中国人民对音乐的兴趣。记得那时候我家每到电视台广播的时候,大家连吃饭都要端着饭碗坐到电视机前去听。后来,中国民乐团又到金色大厅去演出,以此证明中国民乐开始与国际接轨,以人们在金色大厅里听中国民乐的热情程度来检验中国民乐是不是已被国际接受。记得开始只是在维也纳演出,即使不在金色大厅演出也算向世界迈出了一步。到后来,去维也纳演出已不是问题,接着去金色大厅演出也变得容易了。在中国国内,音乐也又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今天,有机会来到维也纳,去金色大厅看看,就成了大家的第一愿望,有机会去金色大厅听音乐更让大家喜出望外。听音乐会要穿得正经一点,这是每个人的统一认识,于是经过一番化妆,大家出发了(图1)。 图1、听音乐会要穿得整齐。 金色大厅实际上看到的要比想象中朴素得多,它就坐落在街边广场的边上,是一座普通的三层建筑,底层是灰色的,上面两层以浅红色为主,所有立柱和边缘是白色的。门前广场也不很大,但人员流动非常方便。(图2)。 图2、金色大厅显得朴实无华 进入金色大厅并没有让人感到多么金碧辉煌,倒是感到很朴实,但是仔细的看来,却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一点一滴的做工精细,精细到找不出什么地方有一点的不考究。大厅的顶棚基调是喷金的,在大厅的中央,是若干块优画,就是教堂里展出的那种“精细”的油画。在油画的四周是一些雕刻细致的金色花纹,在花纹外面又是一层另一种图案的雕刻花纹,再外面是又一层,......,一层一个样,包括横梁、支架,拐角都是各种各样的金色花样。花样之间组合的又特别恰当,让人感到整个天花板就是一块美术作品、一块以金色为基调的版画。(图3)。 图3、金色大厅的天花板是一块以金色为基调的画 从顶棚往下看,整个大厅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所有颜色以金色为主。大厅的四周,是几十根金色的柱子,它支撑着整个大厅,窗户就在这些柱子中间。每根柱子上还刻有不同的图案,叫人既感接不到乏味,又不至于感到太花哨,以至于影响听音乐的兴趣。灯光设计也较特殊,每一盏灯都是一个工艺品,大厅中央的吊灯都是水晶制作的,每一盏都价值连城。灯光亮度合适,演出时灯光不会变暗,演出结束后灯光也不会加强,强度始终如一,让人始终感到是在一种金色的环境中。所以,大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色大厅,从颜色到灯光,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细节设计,都不愧为金色大厅。(图4)。 图4、金色大厅全貌 今晚的演出是专为旅游者演出的莫扎特音乐会,演出队伍规模并不大,全体演员不到四十人,不过乐器种类配得很整齐,大、小提琴,贝司等等全陪齐了,演出也很很认真。为了表示对观众的尊重,所有演员都穿着莫扎特时代穿的服装。(图5)。演出历时两个小时,当中有十五分钟的休息,利用这个时间可以欣赏一下大厅的风格、特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b6a8701000afm.html59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