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在大观楼的霞光里陶醉 |
[游记]在大观楼的霞光里陶醉 |
2007-07-21 17u.com |
在大观楼的霞光里陶醉 带着西山之行的惬意,我们几乎一整下午都漫步在云南大学和翠湖公园,累了倦了后同伴们便回酒店了,而我则决定独行大观楼公园。 我的行程我作主。于是,悠然地走在这个被阳光雕刻的城市一隅,所有繁闹、琐碎被断然阻留身后,剩下的只有闲适和宁静。 柳叶迎风,夏荷照水,走过近华浦楼门,绕过彩云崖,来到滇池湖边,便看到了它——大观楼——静水之侧有一楼,金漆彩绘,飞檐翘角,依水而生。在这个繁华城市的西郊,它却宛如一位持重的老者立在滇池湖畔,静静等待着那些欣然而至的游人。 这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建筑,琉璃屋面,底层面阔也就几米,进深约10米,占地170余平方米。底层正面六片隔扇门一堂八扇,两边对称地开着洞窗。从规模看,大观楼无论如何称不上大观,就是这么一个算不上伟岸的楼阁,放在浩淼的滇池湖边,竟不觉得渺小,而是那么显眼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风采。我知道,它不是张扬的,只是韵味悠长的“第一长联”划破了时间的长空,引得世人纷纷注目。曾经在此抒情化意的文人墨客已经消退在时间的记忆中,只有它带着岁月的班驳痕迹立于此处,默默的许多年,记载下风风雨雨,见证着一座城市、一泓湖水,把悠远的故事向每个人诉说。在过去,它是一座楼,一个标志,一张名片,而现在它依然是。 大观楼左侧安坐着一介寒士孙髯翁的雕像,一身傲骨和才华横溢的形象跃然眼前。他留在大观楼的那副“海内第一长联”,庄重地悬挂在正门的两侧,似乎在告诉着世人这楼的魅力何以如此久远……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列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蓝底金字的长联让我在此驻足,也让我驻足在历史封存的那个记忆里。默诵着被时间雕刻的长联,听着湖水轻拍的声响,在一种迷人的氛围中逐渐沉醉!飘渺的记忆将会是大观楼一道高深莫测的谜题,静待睿智者慢慢解读,诠释,而我则不能不更上层楼。登楼凭窗,滇池、“睡美人”、田园风光一览无余,果然大观。我不知道在它不自知的魅力中,有多少人倾倒于此,为其赞颂过多少动听的诗篇,而我想,三楼悬挂着的郭沫若所题写的诗句:“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该是文人雅士们共有的一种情怀吧? 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真想就这样凭窗凝望,看夕阳坠江绿水红遍,细细品味那古人留下的诗篇和那斗酒的情怀,好不惬意,好不休闲。呆得久了,大概我也能在这里成为一位抒情化意的诗人,了抒情怀。只是想起滇池不知始于何时的严重污染,内心不免又有些凝重,眼前的一泓湖水虽默默无语,但任谁都难坦然面对,而我也只有倚在窗前冀望着来年的滇池平湖如镜一水如碧了。 从大观楼出来,殷红的晚霞开始把大观楼浸染,诗情画意。楼迷失在晚霞里,人也醉在楼前。也许远方的游人很少会在夕阳将坠之时来到这里,因而,也就不会有幸目睹它此时的面容。在晚霞的映照下,立于湖畔的大观楼显得恬静高雅。我想,当这个城市熟睡的时候,它也会把绚烂融在自己的怀里,安静地和周围的一切睡去。它不会和湖面争抢着波光潋滟,也不会和“睡美人”比拼着万种风情,只是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待在这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给所有人一个安静的去处,一个可以独自享受的天地。 走在楼对面的廊桥上,我静静地看着它在水中迷离的倒影,看着湖面泛着熠熠霞光把大观楼闪得如此迷人。一片岸边的树叶也不甘寂寞落在水中,也想融进这影里,波波涟漪后才发现原来是诱人的倒影而已。天色已经逐渐暗了下来,仍有不少游人悠闲地在踱着步,时不时地举起相机照着相,和我一样陶醉着。我想,在变化的节奏里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听听它讲述过去的故事。在烟波浩淼的滇池湖畔,让我们更近地走进这个城市的过去,还有自己的心灵。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