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国印象之四 |
[游记]德国印象之四 |
2007-08-27 ctrip.com |
(九) 伯尔德先生 伯尔德先生是德国展会组织方提供给我的联系人。可这个联系人除了家里电话和传真之外没有任何移动通讯工具。之后才得知他不喜欢任何移动通讯工具,似乎他不喜欢被人跟踪和知晓他24小时的行踪。而他的所作所为可苦了我,让我在波恩火车站足足等了1小时不算还来回在车站里奔波同时浪费我好多电话费!不过当伯尔德先生快步向我走来同时打老远张开双臂给我紧密拥抱时,我的气稍稍消了点。没有任何理由去责怪这个看上去有点老可实际年纪只有55岁的伯尔德先生,当然也没有任何理由责怪他一身浓重的烟丝味,毕竟他把我接到了!一个从上海去德国参展的女商人。不过我还给他带了几盒上海红双喜香烟,让他出乎意料一下。 我参加的是欧洲建筑展,展会方给我的接待人伯尔德先生工作却完全与建筑“不搭界”。与伯尔德先生认识后我曾委婉地问过他在何处公干,他回答我说现在还在波恩大学念哲学和法律,不过多年前他在东德做过职业记者。看来这个伯尔德先生身份背景还挺复杂的,于是我也没再追问下去。都50多岁了还学这学那的,我自己叨咕着。可德国人天生就爱学习,按中国老话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啊。不过依伯尔德先生的话来解释他现在读书的理由是:德国政府给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如乘坐地铁或城际列车等交通工具享受半价;参观展览会可以凭学生证享受半价等等。不会连在餐馆吃饭也可以凭学生证打折吧?!我私下猜想着。或许先前种种良好的社会保障才是伯尔德先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和理由吧! 拜访伯尔德先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让我难以忘却。伯尔德先生二室一厅的居室充分展现了他过去在东德的记者生涯和现在的“哲学”生活观,由此让我“大开眼界”。 先是过道,黑漆漆的和我家的过道一样要开灯。在橘黄色灯光下印入我眼帘的是高高挂着过道墙壁上的几幅泛黄的油画和木制神龛,有前苏联的、印度及伊朗。在门背后还有一快小黑板,黑板上的字迹似乎是留言或提示。小黑板的用处在人上了年纪时候还真管用啊,不过那也是德国人严谨生活的一种写照。 伯尔德先生家的布置是很有意思的。他没有正式的卧室,一只折叠的小床放在书房。家里最让伯尔德先生炫耀的台式电脑(24小时在线)+激光打印机及连传真的电话。传真电话永远处在留言状态(德语),“你好,我是伯尔德先生,我现在不在家,有事留言,谢谢。”我只听得懂最后那句“谢谢”的德语。其他我想大致是和中国留言电话一样吧。 伯尔德先生曾告诉我他不是一个“物质”的人。“物质”是个很专业的哲学用词。依我这么个俗人观点看伯尔德先生不是个金钱崇拜者或者说是反对金钱崇拜。于是对于我这个爱好经商的小女人来说,在与伯尔德先生相处期间最好免谈或少谈“MONEY”。让我来一次“非物质”享受吧,呵呵!可事与愿违!在后来好多事情上我都无法用“非物质”来享受德国的文化和历史。比如:参观贝多芬故居,我,一个外国人须买全票,伯尔德先生打对折价(他的波恩大学学生证);参观波恩博物馆亦是如此,等等。。。。。。当结束参观波恩博物馆后我饿得饥肠辘辘,不得不在博物馆的小吃部买了点心和咖啡想与伯尔德先生分享,可他却说他有他心爱的烟斗就行了!我知道伯尔德先生和我假客气。早上的2片面包和一点咖啡在午间1-2点早烟消云散了,他怎么会不饿呢?!我可不愿意他看着我吃二份点心。更何况我要的是火腿三明知和德国香肠,那可是德国人所爱,当然价格不菲。(“非物质”早被我抛到脑后)在我的热情要求下伯尔德先生终于和我分享了那顿午餐。我很明白也很理解伯尔德先生推委的原由!其实在如今“物质”世界里我们已经很难保持“高尚和优雅”的“非物质”的哲学观点了。特别是在“捉衿见肘”之时,“非物质”观点是那么摇摇欲坠! 伯尔德先生家(除了卫生间)墙壁全部被各种各样的哲学、法律书籍“装饰”着,书架都是落地的,高4。5米。走进他的房间进入你眼帘的就是那些“宏伟”的书架,一排排一摞摞。坐在那些书架下我总担心哪天书架会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 “WOW,这么多书啊”听到我发出惊讶声伯尔德先生感到很满足!我问他是否都读过那些书,伯尔德先生自豪地回答:“我正在读着呐!”“哦”我低声的答着。眼里的余光却扫到在那些书架和书的周围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那些蜘蛛工作地很勤奋,在房间的许多角落我都发现它们的大网。在那些灰尘和蜘蛛网中我居然还发现文革中的“红宝书”即德语版的毛主席语录和文革版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唱片,这我惊诧于伯尔德先生的收藏。原来伯尔德先生曾是一名东德的资深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主义”支持者。中国文革时期他曾多次向中国政府审请到中国访问的签证但都被拒绝。之后他多次访问香港、澳门并在那里收罗到来自中国大陆的“红宝书”、样板戏唱片。 我惊叹于伯尔德先生的藏书,也敬佩德国人的“爱书、嗜书”。相比之下现今国人惯用巨资及收罗天下巧物来装修、点缀房间的做法是那么的浅薄。由此也让我反思当我们拥有财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该何去何从?!我忽然又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是我们值得考虑的”。这是个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物质”的生活问题,在任何时代它都管用! (如须转载请联系笔者)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414461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