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拜罗伊特十日记(一)刘雪枫—Powe. |
[游记]拜罗伊特十日记(一)刘雪枫—Powe. |
2007-07-16 yyjy.com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节日剧院全景 第二日〔8日21 日〕 因为票还没有拿到,所以即使严重缺觉也不敢贪睡,一早起来,便直奔瓦格纳的故居“旺弗利德”,这里现在是瓦格纳博物馆。我把沃尔夫冈·瓦格纳的信给工作人员看了,她立刻给沃尔夫冈夫人古特伦的办公室打了电话,告诉我直接去剧院取票。到了剧院办公室,一位很老的女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把给我的票从封好的信封里取了出来,一张一张给我看,让我在每张票上签名,然后又当着我的面封好,郑重交到我的手里。同时又给我一封德文短信,上面写的意思大致是在26日《众神的黄昏》第二幕休息的时候,沃尔夫冈夫妇将和我会晤并共进晚餐。 谢天谢地,我不仅有票了,还省下一大笔钱。出了剧院,对面就是卖所有与瓦格纳有关的书籍、CD、邮品和纪念品的小铺。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瓦格纳歌剧的CD,许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我感觉像一夜暴富,一出手就是300多欧元,三套《指环)}、四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套《罗恩格林》、两套《唐豪瑟》、两套《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两套《帕西法尔》,然后就是四本画册,两本传记……看看周围,日本人都没有我这样疯。觉得有些羞愧,有些不太对劲儿,匆匆溜之乎也。 今天是《指环》的前夜剧《莱茵的黄金》,中间不休息,所以是晚上六点开演,其余各剧中间要休息两到三个小时,都提前到下午四点。现在还有时间,有必要去瓦格纳与科西玛的墓前瞻仰一番。 从“绿丘”走下来,穿过两个铁路桥,便是拜罗伊特城最宽最长的一条大街——邦霍夫大街,就是“车站大街”的意思。大街两侧部是装修很考究的店铺,但见不论经营何等品种,橱窗里一定要有几件瓦格纳塑像、油画或剧中人物造型等物件摆在那里——瓦格纳在这个小城里真是无所不在!突然我看见在一家店的橱窗前拥了很多人,都在看贴在玻璃上的什么东西。我挤上前去,发现那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照片,是演出前剧院广场上的“服饰展示”。虽然刚从萨尔茨堡过来,对所谓“盛装”已有思想准备,不过看到照片上的场面,仍不免倒吸一口冷气。男人年龄大多偏大,许多人留着像马克思一样的大胡子,而且是白色的。他们的系领结大礼服只有白与黑两种颜色。女士更不必说,绝对是把时装发布会上的东西穿了出来。这哪里是现实生活场景,整一个舞台表演。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往上看,原来他们都知道摄影镜头在什么地方。橱窗前挤的许多人都在异常惊喜地从照片上发现自己,然后仔细地把编号抄下来,送到店里加印,每张价格不菲,将近5个欧元。今天贴出的是昨天晚上的《唐豪瑟》,那么我明天就可以在这里找我自己了。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留念形式,不知是由谁最先发明出来。 继续疾行,到了旺夫利德别墅又是气喘吁吁(从萨尔茨堡开始,一周来到哪儿都免不了赶场似地气喘吁吁),己经没有多少时间,博物馆只好留待明天,先去拜谒瓦格纳夫妇及西格弗里德夫妇、维兰德的墓再说。他们的墓就在房子的后面,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十分朴素,五个人合葬一处,墓上及四周布满了鲜花,有天然生成的,有仰慕者奉献的。有趣的是,在墓的右前角还有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用德文写道:“瓦格纳的小狗在此休息”。墓前也有鲜花。 我在瓦格纳墓前鞠躬的时候,恰巧有一家欧洲电视台在做采访,他们本来把镜头对准一个头发和胡子都已雪白的老者,见我在那里鞠躬,突然把镜头转向我,于是我更加重了表演的成分,毕竞我代表的是中国嘛。结果就出现误会了,一个日本的摄影师(一看设备就知道是职业的)满怀喜悦地和我打招呼,我当然很自豪地告诉他我来自北京,没想到他更是肃然起敬,赶紧掏名片。我见他也是做音乐杂志的,便奉上我的名片他未看仔细就揣到兜里(此处的伏笔是,第二天看戏前在广场上,只见他一路小跑过来,向我一个劲儿地鞠躬,不停地说:“你是主编,你是主编,”使我从干上这个烂差事之后第一次大获满足。)。 回到房间匆匆换上专为这次“朝圣”购置的礼服,往窗外一看,已有盛装的人在往“绿丘”的方向走,我生怕再迷路,赶紧跑下楼追出去,尾随其后不紧不慢地走着。四点半走到离剧院还有三四百米的半山坡时,看到成对成对的老年夫妇在往山上缓步走去。五点的时候,山坡上已基本没人,所有的人都集中在节日剧院四周,尤以正前方的小广场人最稠密,这里的人都在摆着“POSE”眼睛往上看,剧院二楼的阳台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在不停地拍照,他不断转换角度,连续地按着快门,有时还将已经摄进镜头多次的恋恋不舍者友善地劝走。人群在他的指挥下也在不断地移形换位,周而复始。大家就这样不停地转着,到拍照阳台下就仰脸往上看。也有更讲究的,便手中端着一杯香摈或葡萄酒,很少见他们往嘴里喝,就是夸张地端着走来走去。 五点半,阳台上出现八位号手,四个小号四个长号,他们在全体观众的仰视下,庄严吹出“莱茵黄金” 的动机。人群鼓过掌之后便开始往剧院里涌。和萨尔茨堡节日大厅一样,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也无需检票,年轻貌美的领座员站在那里只提供咨询服务。 节日剧院的观众席是一个大扇形,最长的一排大概有七十几个座位,为了省地方,中间一个过道也没有,观众只能从两边进。拜罗伊特座位的局促是出了名的,它们不仅靠背极低,而且前面刚刚勉强能放下双腿,想翘二郎腿那是做梦。这样狭窄的空间,如果有人进来,所有的人只能站起来让他过。我入场其实不算晚,却已看到许多人都在自己座位那里亘直地站着,只要他们里面还有空位子就一直站着,所以我进去也只能跟他们一样站在那里。 差五分六点,隐隐约约听到外面第三遍号角吹过,领座员小姐便开始关门拉帘,场内顿时鸦雀无声,灯光一层一层地暗下去,直到一片漆黑。此时大概是没有人敢喘一口气的,我稍微调整一下坐姿,声音大得连我都吓了一跳。就这样,在绝对的寂静当中,低音弦乐描述的莱茵河水的涌动从那个“神秘的深渊”奇妙地飘了出来。我想,这一定是瓦格纳当初想追求的效果吧,乐池在外缘被加了盖子,没有人看到指挥什么时候出场,也就无需去为他鼓掌。所有的到场观众都被迫摒住呼吸,在极度肃穆中迎接不期而至的声音。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我深深领会到了为什么世界的歌剧舞台只有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才是最神圣的,最令人向往的。 关于《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观感,我己有专文论述,这个日记只是记下一些戏剧之外的内容。当然,我没有为《唐豪瑟})、《罗恩格林})和《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写下任何评论,零星琐碎的印象将在这个“十日记”里有所体现。 先考虑自己有多大能耐,然后再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
转自:http://bbs.yyjy.com/dispbbs.asp?boardid=57&id=106043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