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德奥游记(V)柏林篇之三 |
[游记]德奥游记(V)柏林篇之三 |
2008-03-18 blogbus.com |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回忆,似乎是唯一不会被时间磨蚀的;新的和旧的回忆会以一种无限组合的方式重构。这次的周四讨论会上没有讨论回忆了,倒是讨论起"I"来,I和Self和Ego,但我觉得依旧和回忆相关。此刻的我和一个月之前的我还是同一个我吗?坐在电脑面前回忆旅游点滴的此刻的我,还是那天在日光下一步一步走在椴树大街上的我吗……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的墙和门廊没有一处是空闲下来的,虽然壮观,但压迫感也很强。不过留白在设计中从来都是一种稀罕的奢侈。这个教堂是这次旅行中唯一收费的教堂(另一个收费的教堂是慕尼黑的St.Peter Dom的塔楼,但进教堂不收费,只是登上洋葱顶要收费,或许是用来维修那些古老的木楼梯吧)。虽然,柏林大教堂是路德宗教堂,但其奢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天主教堂,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其中的原因:原为霍亨索伦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宫廷大教堂,做为新教教堂同罗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应。 “柏林大教堂建于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现址附近已经有一座教堂,当时是霍亨索伦王家宫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大教堂现在的位置上,约翰.鲍曼(Johann Boumann)设计建造了一座巴罗克式风格的大教堂做为普鲁士王室的宫廷教堂。1822年被卡尔.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义风格。1894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毁这座教堂,并由尤利乌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设计建造了带有文艺复兴式风格的柏林大教堂,作为基督教新教的大教堂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大教堂。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1993年教堂重新开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设计和装饰被简化了。”(Wiki) 柏林是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一路走来参观了很多教堂,所以对于教堂内华丽繁复的装饰已经没有更多的新鲜感,似乎还有点审美疲劳。倒是教堂地下一层安放的霍亨索伦家族各个时期成员的灵柩让我驻足了一段时间。灵柩有很多都是半岁到几岁的小灵柩,上面多有一些小天使造型的青铜雕塑。那些设计豪华各异的灵柩和充满皇室风格的装饰都让我感觉如地下一层的温度一样冰凉,只有那些刻在灵柩旁的文字才会让人的想象立体起来——无论是歌颂丰功伟绩的赞词,还是回望曾经生活琐事点滴的絮语——似乎那些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历史倏地重现在我们的当下,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语言,履行着相似的人生职责而已。在最高一层可以俯瞰柏林市区。一月份的柏林日光很短,下午三时已经暮气重重。顶楼的雕塑多年如一日的看着城市的变迁。 从顶楼下来便从亚历山大广场往回走,经过市政厅,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广场(Schloßplatz),经过柏林最古老的教堂(Nikolaikirch,建于1230年,可惜正在闭门维护),最后慢慢走回没入黑夜中的“无家可归者之家”。 (柏林篇结束,预告:慕尼黑) 随机文章:
|
转自:http://danu.blogbus.com/logs/17090856.html2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