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背包走天下之(2*2)感受东德(莱比锡)-游记攻略-旅游-MSN中国 |
[游记]背包走天下之(2*2)感受东德(莱比锡)-游记攻略-旅游-MSN中国 |
2007-07-21 |
莱比锡(Leipzig)是我到德国后较长时间居住过的第一个城市。2001年,在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校,我学习了3个月德语。 前面一节“从慕尼黑到慕尼黑“说到在慕尼黑大雪中栖身自动银行,那是我到德国的第一夜。次日凌晨5点,火车从慕尼黑出发开往莱比锡。 坐到火车上的时候,雪还在下,天渐渐亮起来。第一次仔细打量铁路两旁披着银妆的异国建筑,我恍若置身童话王国。 火车到站后,见到了如约等在那里接我的Peter。Peter是德国人,在一百公里外的一个小城学医。他的双胞胎哥哥Ralf当时正在复旦实习,是我帮着安排他在上海的衣食住行。Ralf要三月底才回德国,于是打电话叫Peter帮助我在德国安顿下来。 后面的日子多亏有了Peter,不然我还不知道要多碰到多少麻烦。我屋子里的被子枕头床单,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刀叉勺杯都是他陆续搬来的。很长时间,每个周末他都要驱车到我家,问我还缺什么。我自然不好意思再提什么要求,他就自己琢磨,每次总要带点什么来。大概是怕我过意不去,他总说这些东西是多出来的,他也用不着,可那些几乎都是新的啊。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他送窗帘来。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窗帘送到,情谊就已经到了,可他非要站到桌子上亲手把窗帘装好,然后跳下来擦干净桌子,再和你聊天。后来,他怕我生活无聊,又从家里给我搬来一台电视。于是在周末,我得以保持在国内时的坏毛病----看电视到半夜。有一天晚上,惊奇地发现德国电视台在放黎明和张曼玉的<<甜蜜蜜>>,激动了半天。有些搞笑的是我听不懂里面的粤语,只好看德文字幕。 初到德国的那几个月,活得前所未有的平静,平静地滋长着孤独。很长时间,都感觉不到故土和亲友都已离我万里。直到连问侯一声都要拨那IP卡上的一长串号码,还经常打不通时,才发现他们真的离我很远很远了。 那段日子是全天候地学德语,上午八点上到下午一点半,周一到周五。班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结了婚的大嫂,高中刚毕业的孩子。气氛倒也轻松,就是最后一小时饿得慌。不得不佩服他们吃面包黄油长大的,一个干不拉瘠的老太,楞是能嘴不停蹄地讲上五小时,直讲得坐在下面的我东倒西歪。 除了想念父母和女朋友依,那阵子我好像花了太多的时间睡觉。我曾经问过Ralf有什么爱好,他几乎毫不犹豫地说:睡觉! 免不了被我揶揄一番。看来我是入乡随俗了。 我经常给依打电话写信,她也经常打电话过来,信倒是只写过一封,我就放在书包里,有时在Tram上拿出来,看着看着,痴痴地笑。后来,依的电话也越来越少,接我的电话也越来越程式化。我开始担忧,兼一些苦闷。一次通话中,顺着话题我严肃地提了些问题,依先是道歉,然后不语,接着求我先挂了电话,让她自己冷静一会儿。和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样,我尊重她。事后我越想越害怕,想尽办法要和她沟通,可是她都躲闪着。我们一起携手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什么时候让我们走成了这样。 一天,看着同桌小女孩玩味着一套精致的印有小狗的明信片,连我这不是很喜欢宠物的人都被那憨态可掬的小狗逗乐了。依是最喜欢漂亮的小狗的,我当时最想做的就是买一套寄给依。问清楚是在市郊一个购物中心买的,离我住的地方坐Tram半个小时。那天是阴天,挺大的风,购物中心旁边有个露天电话亭。买完东西我心情不错,拨通依的电话想和她一起分享。话还没开始说,她说她累了,改天再聊吧。挂下电话,我实在觉得心里堵得慌,想和当时已经成为依舅妈的杨阳聊聊(作者注: 杨阳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和本书1_5小节“心图“里提到的是同一人,详情请参见拙作<<青春无悔>>和<<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杨阳和依的舅舅顾瑞荣经我和依介绍认识,在我出国不久后结婚。顾瑞荣为小有名气的佛学研究家兼教育家,译注包括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学习的革命>>以及大量印度佛学大师奥修的著作)。于是用冻成冰棒般的手指按下了一串电话号码。那天ip卡的线路不是很好,不过总算是拨通了。听到那边有了回应,我开始竹筒炒豆子,我和杨阳从来不需要什么客套的。等我一口气讲了一分多钟,那边说话了:"天天,我想你是打错电话了吧。"天啊,是依!天气严寒,心情激动加上鬼使神差,我居然下意识地又拨了依的电话。 有时候,我都会想,这是不是就是天意。终于,在复活节后一个周五的清晨,依在电话里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我轻轻地回答:"那好吧."干脆得出乎她的意料。也许,其实我也等这句话等了很久。回去的路上,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只觉得心头空空荡荡的,毕竟是这么久的感情和真心相处的日子,现在说没了就没了。在浴室里冲了个澡,我轻轻地带上门,上课去。 三个月的语言课程结束后,我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在大学正式学习的位置。可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眼见着银行户头上的钱一天天少下来,开始为自己的生计犯愁。到德国的初期,我并没有获得任何奖助学金,虽然不要交学费,但是却要自己养活自己。父母都是在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地区拿死工资的人,为我出国筹措第一笔费用已经几乎动用了他们能动用的所有力量,我实在厚不起脸皮再伸手向他们要。于是背上行囊,南下著名的打工圣地:斯图加特(作者注: 详情请参见本书2_3节“内卡河流过的地方“)。此后,除了同年9月份我确定转学到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后回去搬家,再也没有回过莱比锡。 虽然东西德统一已经十几年了,但其实当今德国社会,东部和西部之间差别依然巨大。经济是一方面,心态是另一方面。西部人很多在骨子里依然瞧不起东部,认为东部人不思进取,缺乏教养,并在经济上拖累着整个德国(作者注: 每年联邦政府都要拨出一大笔钱帮助东部发展,甚至在西部每一个拿工资的人,都要特地交大概1的统一税(Solidaritatszuschlag)支援东部)。而东部人也不买账,认为西部人工资高,态度傲慢。东部地区的失业率也远高于西部。 政治经济如此大的问题,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兴趣下什么论断,我只想就自己感受到的社会氛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经历过不同的意识形态,我觉得东部人和西部人在思维方式上确实有不小的差异。谈不上绝对的谁好谁坏,西部人整体在表面上体现得更文明一些;而东部人两极分化更严重一点,好的绝对是活雷锋,在西部很难找到,而差的绝对Scheisse(作者注:德国国骂之一,同英语的Shit,中文的狗屎)。 初到德国时我只会三句德语,分别是:您好?请问您会说英语吗?谢谢,再见!如果对方会说英语,我就能用英语继续下去,不会的话,我只能Danke,Wiedersehen!了。到莱比锡的第一天我就要独自出门找一个地方,拿着地址在Tram上问一位老太太,可惜她不懂英语(德东的英语普及率的确远远不如西部,但是有不少人会说一些俄语),但是她用友善的眼神和手势告诉我跟着她走。到了主火车站下了车,她拉着我挨个问路人会不会说英语,终于碰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三十左右的女士能说不错的英语,老太太就把我交给她了。可惜这位女士不是很清楚我要去的地方怎么走,她推着婴儿车到火车站里问德国铁路信息处值班的人员,结果那里的人也不清楚,让我们到马路对面市内交通总局问,结果她又推着婴儿车带着我前往,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几分钟才算弄清楚,我是真有点过意不去了。那位女士拿了张免费的市内交通图,详细地写好坐几路车,在哪里转车,下车后怎么走,然后问我: 此后类似的事情我还在东部地区碰到过多次。当然,也有不好的回忆。我唯一一次在德国丢钱包,也是在莱比锡。那次在电话亭用IP卡给国内打电话,掏出钱包拿出卡拨前拨号和密码,钱包就顺手搁在电话机上面。当时外面有一个四十左右的德国男子在等着打电话。我打完电话后思考着什么事情,忘了拿回搁在电话机上的钱包了。也就不到一分钟之后,等我要上电车拿钱包里的车票时,才发觉。赶紧跑回去,人和钱包都已杳无踪影。相对来说,后面在德西生活的几年里,自己和身边朋友丢的东西,小到手套围巾,大到钱包手机笔记本电脑。90都能找回,甚至别人根据线索主动送回。 另外一件事情更是将德东人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体现得淋离尽至。在去斯图加特打工之前,我答应将电视机借给一个同学。坐Tram给她送去的时候,上了车,司机半天不开车。他走出驾驶室,来到我面前,说: 既然谈到德东,就顺便提一下新纳粹问题,因为在国内的时候从媒体得来的误解很多,以为这是德国社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东部正是新纳粹的大本营。其实在德国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只不过是一小帮乌合之众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借用纳粹的名义行蝇蝇苟苟之实罢了。真正了解纳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最初的一批纳粹党员大多都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只不过德国是一个虽然个体严谨,却会集体发疯的社会,所以才会有后面的二战。但是二战已经彻彻底底地把德国人打怕了,除了到今天还是女多男少之外,几乎有战必反(比如说美国对阿富汗,对伊拉克的战争,全世界反对声音最强大的就是来自德国)。前一阵子看报纸,说莱比锡几百名新纳粹举行游行,大量警察在旁伺候,主要任务不是为了防止新纳粹伤害路人,而是为了防止他们被参加旁边一个几千人的反纳粹游行的人打。 很有意思的是,如今德国总理默尔克女士和第二大党社民党的党魁普拉泽克先生都来自原东德地区,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协调东西部关系,从而驾驭整个德国更好地向前发展。 虽然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但其实我经常怀念刚到德国时那种一穷二白的生活,因为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畏惧,什么是浮躁,只知道想,下步该做什么。当如何生存下去是你要考虑的首要任务时,你所有的能力将发挥得淋离尽至。这种经历,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得那时候德国电视台经常放一句广告词,借用来结束这一小节: 附: 莱比锡介绍和旅游推荐 莱比锡是一座历史名城,位于柏林以南165公里。历史上最早有记载是在公元1015年,市名莱比锡在斯拉夫语中,意思是种有菩提树的地方,因为这个城市最早的一批开垦者属于斯拉夫民族。如今的莱比锡人口超过五十万,是德国东部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十大城市之一。 大多数人到莱比锡的第一站是主火车站(Hauptbahnhof)。这个火车站可是大有来头,它很长时间是欧洲最大的火车站,如今也依然是最大的终端火车站之一。德国统一之后,政府通过吸引私人资金,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装修,成为了德国最现代化的火车站之一,同时它还是一个购物与服务中心。整个火车站分为三层,地下层和中间一层是购物和服务中心,分布着大量的商店,最上面一层是交通中心。欧洲的国家由于宗教原因,大多法律规定在周末限制商店营业(不过现在正逐步放宽),但火车站和加油站的商店除外。所以到了周末,莱比锡的火车站总是很热闹。 出了火车站大门,对面就是内城(Innenstadt),也就是莱比锡的市中心,莱比锡的主要游览景点大多数集中于此,可步行游览。 在老城广场的中心是旧市政厅大楼(Altes Rathaus),它建于1557年,是德国最漂亮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现为市历史博物馆。它共分三层,最下面是棕红色石材砌筑的拱廊,中间为简洁的黄色墙身,最上面是红瓦斜坡屋顶。屋顶上还建有六座造型优美的高阁楼,阁楼中间高耸的钟塔是广场的中心标志。 内城比较出名的建筑还有: 内城东南的奥古斯都广场(Augustus Platz)两侧分别是旧歌剧院和重建的莱比锡音乐厅(Gewandhaus)。莱比锡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大师巴赫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就是在莱比锡度过的,死后葬在托马斯教堂的圣坛底下。1843年,又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生于斯长于斯的伟大音乐家还有瓦格纳和舒曼。 莱比锡音乐厅旁边就是莱比锡大学的主校区。莱比锡大学成立于1409年,是德国第二历史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在这所大学里,走出了德国人心目中的神----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以及席勒,莱布尼茨,第谷,莱辛,尼采,韦伯,海森伯等等一长串照耀人类史册的名字。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莱比锡大学莱布尼茨纪念碑上刻着的著名校友名册里,有两个我们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蔡元培和林语堂。 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07年进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与心理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应孙中山邀请,参加临时政府工作,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来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造就了鼎盛的北大,也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 国学大师林语堂,192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系文学硕士学位后,同年转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两位伟人的缘故,莱比锡大学的汉学系(Sinologie)是德国最好的汉学系之一。我们曾经开玩笑说,走在莱比锡街头,不能随便说中文。有一次,两个语言班的中国同学到大学书店买书。一位看中一本字典,另一位极力反对,连声说那本字典不好。一个金发碧眼的工作人员迎上前来,微笑着用流利的中文说道:"请问,这本书怎么不好了?"吓得二人出得书店直擦头上的冷汗。巧的是后面一次大家一起看芭蕾舞剧睡美人(作者注:德文睡美人叫Dornroeschen,我平生看的第一场芭蕾舞,印象很深),带队的辅导员是莱比锡大学汉学系六年级学生,和路过的他的一个同学打招呼,那两个中国同学一看,大惊失色,这不是书店那个工作人员吗?原来那位女士是他们班的高才生,曾在南京生活过两年。 又有一次,大家下课坐电车回家,两位爱美的女同学聊着减肥话题,一位指着对面一个过于丰满的德国女孩,对另一位说:“我不能再吃了,不然就要跟这位一样了。这么胖,怎么办啊。“没想到那个德国女孩马上接嘴:"是啊,我也急啊!"据说还带有浓重的天津口音。 莱比锡也是世界闻名的图书城,印刷业与图书业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是德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藏丰富,方便了学生和读者。说起图书馆,德国仅有的两座国家图书馆((Deutsche Buecherei),一座在法兰克福,承担整个德意志图书馆网上书目的改进和编辑、图书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负责德意志图书馆的构建和领导,以及提供国家图书书目服务。另一座就在莱比锡,主要负责珍贵图书的保护与收藏。 莱比锡最早是作为博览帝国而闻名于世的。1497年起莱比锡被允许开展博览会。150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下诏,规定莱比锡周围15德里的范围内享有集市优先权。从此莱比锡的贸易集市地位日益突出,最终发展成今日的博览会之城。博览世界上第一届样品博览会(1895年)和第一届技术博览会(1918年)都是在莱比锡举行的。时至今日,莱比锡图书博览会(Leipziger Buchmesse)仍是世界最大的图书交易及博览会之一,此外每年的大型博览会还有仅次于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IAA)的德国第二大的国际汽车展(Automobil International)和最大的游戏博览会(Games Convention Leipzig) ,以及其他数十个不同规模的博览会。旧的展览馆在城市南部,从主火车站出发15路电车10分钟可到,有一个方尖碑上顶着颗星星的地方就是。1996年,钢架玻璃拱顶的新展览中心落成开业,这座完全现代化的建筑面积达20,500平方米,异常宏伟而漂亮。它的地面上铺以黑白花岗石拼砌的椴树叶图案,是把椴树作为圣树的“椴树之乡”莱比锡的象征。门前的巨大水池中间有人行通道,给人以如行走在水中的感觉。新的展览馆在城市的北面,从主火车站坐16路电车24分钟可直达。 提到莱比锡,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名字。虽然他不是德国人,却和这座城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叫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曾经让整个欧洲都颤抖的雄狮。1813年,莱比锡成为拿破仑战争中著名的莱比锡战役(又称“民族战役”)的主战场。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最终拿破仑的军队被击败。拿破仑输掉这场战役后,元气大伤,而盟军步步紧逼,拿破仑被迫于1814年4月6日宣布退位,被放逐到厄尔巴岛。虽然一年后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进入巴黎,招募军队,重新开始百日统治。但这不过是他个人魅力的一个神话而已,他已经没有10年前那种睥睨天下的实力了。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迅速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于1815年6月18日大败拿破仑于更加为世人所知晓的布鲁塞尔郊外滑铁卢(另请参见本书9_2节"欧洲首都布鲁塞尔"篇),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在那里离奇死去,成为千古疑案。 为纪念莱比锡战役100周年,德国于1913年建立了“民族之战纪念碑”(Voelkerschlachtdenkmal)。该纪念碑在莱比锡南部,从主火车站坐15路电车或火车前往仅12分钟。这是一个钟型的塔楼,内部有楼梯盘旋而上,顶上可俯瞰莱比锡市区和近郊。 莱比锡其他观光景点还有席勒故居,动物园等。另外特别推荐莱比锡的青年旅舍,价廉物美,二人一间屋,丰盛早餐,特别适合背包客们。作者也是在那里睡了到德国后的第一个觉(慕尼黑那待了三小时的自动银行不能算)。 从莱比锡出发,向东到萨克森州首府,号称“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历史名城德雷斯顿(Dresden)仅一小时车程,从德雷斯顿继续前行一小时,可以到德国人非常喜欢的自然风景区萨克森小瑞士(Saechsische Schweiz) ,那里也是德国和捷克的边境。 往西可到另一历史名城魏玛(Weimar) ,火车同样一小时左右。 北上柏林,快车一个半小时直达。 |
原始链接:http://travel.msn.com.cn/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3022 |
转自:2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