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与罗马相比,佛罗伦萨显然是个小城,与罗马类似的是,城市也是分为新老两部分,作为前往观光的地域,自然就是老城了。 不过,今日的佛罗伦萨,因为是意大利一个大区(相当于我国的省)的首府,城市的规模在意国并不算小,在老城的周边,分布着大量现代化的工业区,略略地看去,很象国内工业园区的样子。据说,这里的华人数量是全意大利最多的,几乎占全城近30万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在这里不仅打工,而且还从事国际贸易。在路过的一个工业区内,道路两边布满了华人企业,其数量之多,确实令人有点感到意外。 也许因为华人较多,居然见到了一家完全中式的大酒店,大堂里一色的圆台,而不是国外餐馆惯见的方台,还有许多国外餐馆没有的包房,走进里面去,似乎也看不到西方人。看来,这餐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应该是为华人,由此也可旁证此地华人之多。 佛罗伦萨的老城其实不大,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原来的城墙,如说整个老城是个古堡,也并不过分。城里全部是石头铺就的路面,街道与罗马一样的狭窄,但路上的停车,似乎没有罗马那样多。在较阔的主要街道两侧,有大量较狭的小街,以及汽车无法进入的小巷。 倘徉在这些小街巷内,发现它们都曲折幽深,使人很易联想到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还有江南水乡小镇的那些巷子。但这些小巷与之相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这里小巷两边的房子,大都用石头砌就,而且一般都至少有三层,有的甚至高到五层,而国内的那些小巷,两边房子多为砖木结构,最高的不超过三层,更多的则是一二层。因此,这里的小巷看上去,似乎更加显得神秘和莫测。 佛罗伦萨老城的中心,是闻名遐尔的百花圣母大教堂,与许多教堂不同的是,整座教堂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主体、洗礼堂和钟楼。教堂建筑的外立面为白色基调,饰以明快的图案和线条,使它在周围深色调的建筑群里,显得十分的突出,而且与之前看到的许多教堂相比,少了点咄咄逼人的气势,多了点温馨、清新、纯洁的感觉,仿佛一个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美丽世界,正在等待着你的光临或惠顾。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一切的发端,说起来却颇令人回味。原来,城内有个美迪奇家族,不仅是城市的护卫者,而且经商致富,积累了大量财富。与当时的许多富豪类似,他们消耗自己财富的方式之一,就是营造堡垒式的豪宅,但与其他富豪不同的是,他们居然还花费巨资,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艺术学院,并派人寻访当地有艺术天赋的稚童,送入这个学院进行专门培养,这些人中的一些皎皎者,终于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大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旦丁等人。有人说,他们此举为附庸风雅,也有人说,他们是为了满足对艺术的嗜好,不管怎样,这一前无古人的举动,却实实在在地引出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今天,这个家族与其他富豪们一样,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营造的座座豪宅和宫殿,也都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个博物馆,但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却依然记得他们或许是无意间作出的贡献,以至于每每提到文艺复兴,以及那个时期的大家们,总会同时念叨一下他们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原美迪奇家族城堡式建筑前,有个不算大的广场,中间的戎装骑马铜像,即是这个家族的创始者——美迪奇大公,铜像边的不远处,安放着大约二三十座雕塑,其中就有雕塑名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还有的一些雕像,一部分是他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是另一些大家们的作品,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占了广场的一角。如要一一欣赏品味,花上半个到一个小时也算不得多。这一座座的雕像,几乎都曾见过照片,但实物和照片相比,真的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了。 挨着这座城堡式建筑的,有一幢三面连接的凹型建筑,建筑的底层是走道,上面的三层,每层都是连成一排的窗户,十分类似今天的商务楼,这是意大利最大的美术馆,名叫乌菲齐宫,里面收藏着一大批天才艺术家的作品,准备入内参观的人们排着长队,估计至少不等个半小时以上,是不可能一饱眼福的,由于时间限制,只得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为了弥补大家的亏欠,陪同讲了个有关乌菲齐宫的轶闻。原来这里本来的确是幢办公楼,为美迪奇家族经办商务所用,并起名为“乌菲齐”。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式的楼经办商务比较适用,渐渐地就流传出了意大利,并统称这种样式的楼为“乌菲齐”,一直沿用至今。所以,英语中的“Office”一词,其实是“乌菲齐”的译音,如此算来,这乌菲齐宫应是现代商务楼的“老祖宗”了。 佛罗伦萨的另一个著名观光点,是横跨阿诺河的老桥,这桥的特色在于桥本身是个集市,上面开设了许多的商店。据说这桥上原来经营的物品,都是水产、铁器、皮革等“低档”商品,后来的某个统治者强制“提高档次”,改为经营珠宝、首饰等物,一直延续到今天。桥的上面还有一条走廊,是为“有身份”者专辟的过河通道,以免过河时与一般市民“纠缠不清”。远远地看去,这桥更象是座建在河上的两层房子,窗户、阳台、门楼一应俱全,真的很是与众不同。 佛罗伦萨的商业氛围十分浓厚,大小广场里的众多摊位,大多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街上的一些商店,多是名牌商品的专卖店。据说这里许多名牌的名称,都是生产经营这些产品商人的家族姓氏,而且往往有二三百年的经商历史,以致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常常包含若干不为人知的“绝活”,只要是内行的人,立即就可看出仿冒品的“破绽”。 在傍晚的夕阳中离开了这个城市,多少有点依依不舍,还不时地回味着这里的一切,尤如刚刚品味了一瓶陈年佳酿,虽然酒早已下肚,酒瓶也早已空了多时,但那番曾经历的美妙享受,仍迟迟不愿从大脑中离去。 【进入265社区】
【进入互动讨论】
【进入作者主页】 【郑重声明】此文章的著作权归其原创作者所有,并且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社区无关。如转载,请注明来源“265社区 http://my.265.com”。商业用途请直接联系原创作者。 【本文网址】http://my.265.com/archive/58/43869/278605.asp (向您的朋友推荐此文章,直接发送网址即可!) 我要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