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小忆梵蒂冈(意大利游记之二) |
[游记]小忆梵蒂冈(意大利游记之二) |
2007-08-05 live.com |
小忆梵蒂冈 (意大利游记之二) 由于网络的问题,家里不能上网,感觉无所事事,这反而给自己多了些时间,开始整理一下以前还没有能完成的游记写作。想来距离自己的意大利之行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如果再不动笔,有些东西恐怕真的要从记忆中永远消失了,这种担忧已经在最近和朋友的聊天中得到验证。我的计划本来是从游玩的起点罗马写起,一直写到行程的终点威尼斯,大致要写四篇文章。但是看来计划只是计划,仅此而已,它和计划的执行一点关系都没有。旅行过后的那种写作激情已经退却了,留下的只是那一点点倦。 言归正传,今天说说那个一直在我心中既模糊又神秘的国家。模糊的是它的样子,神秘的是它的内容。它就是梵蒂冈城国,一个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30人的主权独立国家。它实在是太小了,只是安静的躲在罗马古城的一角,就算拿起罗马地图,如不仔细辨认,也经常会被忽略。梵蒂冈小虽小,可是五脏俱全,在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内,宫院、教堂、图书馆、邮局、电台、火车站、甚至飞机场等设施应有尽有。在国际事务上,它有联合国的常住代表,而国内事务则全部交由教皇以下的红衣主教负责。 形容一个国家的词汇可以有很多,古老的,美丽的,或者是伟大的,但是对于生活在梵蒂冈的人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词汇,那就是神圣,这里被称作神圣的梵蒂冈。的确,这个威严的庭院,高高的庙堂,还有几口尘封多年的石棺,几乎记录了大半个欧洲的兴衰荣辱。只可惜时光飞逝,也许绚烂的烟花终会在暗夜中慢慢沉寂,也许再嘹亮的呐喊也会随着时间的磨砺而慢慢远去,梵蒂冈丘上的,那个叫彼得的圣徒发出的呐喊,在幅员辽阔的欧洲大陆绕了个大圈后,终于回归了它的起点,也回归了它应有的纯净与平和。 以往梵蒂冈的那种高傲的君临天下的气势已逐渐淡出了整个欧洲大陆,进而退缩到了高高的围墙后,如今的梵蒂冈城国三面被围墙包围。墙的意义就像它本身一样,是两面的,这些厚重的围墙好像是在保护着什么,又像是在封闭着什么。 如果单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此次梵蒂冈之行有两个最大的看点,一个是梵蒂冈的教皇博物馆,另一个就是闻名遐迩的圣彼得大教堂。对于这个教皇博物馆,用一个简单的类比,它就像是欧洲的故宫博物院,里面的藏品可以说汇集了整个欧洲千年间最精华的艺术成就。虽然我对这些艺术品可谓是一无所知,而且它们大多和宗教主题有关,但就光凭这如此浩大聚集就足以让我放轻脚步,俯首参详了。有人说宗教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身临其境的站在这里,看着那些构思如此匪夷所思,却又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确实很难想象是何种力量给创作者以指引。也许只有宗教,它纯洁,它高贵,它虚幻,它偏执,只有真正虔诚的艺术家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在寻找天堂的路上,他们在不经意间让自己的作品在艺术的精神世界中获得了永生。 圣彼得大教堂确实不是徒有虚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礼拜堂,建于公元十六世纪,而且准确的说这只是它的一次重建。最早的圣彼得教堂建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为纪念这位传奇般的耶稣信徒彼得而建造的,但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再忠实的信徒也有些站立不住了。于是当时财大气粗的教皇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召集了意大利 最杰出的建筑家与雕刻家,从布特曼到拉斐尔再到米开朗基罗,宗教的号召力再次显现,它把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艺术灵魂们聚集起来,凝固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庄严华丽的教堂中。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并不代表我没有任何宗教感,从双脚踏进教堂的那一刻开始,在这种大师们为你营造的氛围下,内心的虔诚与谦卑感油然而生。只有在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自我的渺小,自我的无知,与自以为是的可笑。这里似乎远离凡世,那些出离的愤怒,卑鄙的攻奸,功力的求索在这里似乎都无济于事,能留下的好像只有内心那仅有的一点点良知与一点点谦卑。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我的那一点点宗教感。 站在圣彼得广场巨大的回廊下,霞 光透过一道道高耸的石柱,把它们掩映的更加斑驳。用手摸上去,暖暖的石头还反射着落日的气息。喷水池前的小女孩,红色的裙角在微风中轻轻飘起。此时的我,内心已不再喧哗。 梵蒂冈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去摩挲,而我的描写却应该到此为止了。或许在真正的伟大面前,文字总是苍白无力的。或许梵蒂冈的本性,本不应在纸页间。 |
转自:http://yiran19840802.spaces.live.com/Blog/cns!D443275570003057!513.entry8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