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一个人行走在卡尔卡松的历史里-卡尔卡松游记

[游记]一个人行走在卡尔卡松的历史里-卡尔卡松游记

2007-07-21    woaicn.com

卡尔卡松的月光是黄色的,如同它斑驳的城墙。在这样的月光下,我忽然觉得,我仿佛一个人行走在历史里。查理曼大帝、菲利普法王以及凯尔特人、萨拉森人和西哥特人......今晚,他们在我面前以长枪竞技以豪情咏诗;而我,或许永远只是一个地道的看客。

当我来到这个位于法国南部城市图鲁滋和地中海交界处的小镇时,我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

当年,普罗斯佩,梅里美在比利牛斯山脉游历时,发现了这座“长着青草,沐浴着阳光,向着山脉延伸的中世纪老城”。

后来,梅里美就在这座叫卡尔卡松的城堡里,住了整整一个月,并写出了那本著名的游记体散文《法国的南方》:“壁垒,塔楼,棱堡,城垛,碉楼,还有成片的葡萄园,舒缓的河流和荫翳的道路。真是奇异无比,浪漫到家了......”

这就是梅里美笔下的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这个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人占领高卢时期。公元4世纪,罗马人和法兰克人开始为卡尔卡松打仗。从此,这座城堡或者说这个小城便成了战场的代名词。而在弥漫着的硝烟和战火中,法兰西的一段最为骄傲和辉煌,开始被煅造出来。

《法国的南方》是我二十年前读过的梅里美的作品。岁月流逝,其中的许多章节都己记不清了,但卡尔卡松却印记在了我的脑海里。梅里美用他智慧的文字生动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竟使我好几次感觉曾经到过这个古老的中世纪小城。

记得在1995年,上海举办过一次法国乡村画展。出身于卡尔卡松的法国著名的乡村画家路特雷克的作品《卡尔卡松》又一次吸引了我。这幅描绘卡尔卡松黄昏的作品,笔触浑厚,影调明快。流连在这幅画前,思绪会情不自禁的飞到远古的战场......

于是,当我终于有机会真正的来到了卡尔卡松时,我就如一个追逐到了自己的梦想的人,禁不住地喜形于色起来。

当年,梅里美的《法国的南方》一问世,便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19世纪著名的建筑师维奥尔特公爵提议,要对卡尔卡松进行“重建”,理由是卡尔卡松会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公爵坚持要用那些像胡椒粉瓶状的塔楼来诠释卡尔卡松的中世纪风格。而法国皇室著名的考古学家桑特拉尔先生却坚决反对这样做。理由是无论修缮或是重建,都会失去原有的历史和文化。桑特拉尔认为,让它自然的存在着,是对中世纪文化的最好诠释。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竟历时10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73年,才终于有了定论。

那年10月的一天,有一位名叫德兰的先生,来到了卡尔卡松。他和他的随从们住进了由村民阿勒瓦的老宅改建的一家己被更名为“鸽子”的旅店。阿勒瓦做梦也不曾想到,就是这几个人,奠定了卡尔卡松,这个有着2000年历史的小镇,在世界中世纪城堡史上的引领地位。

德兰先生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他和他的同行在卡尔卡松考察了两个星期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小镇的历史、人文和建筑以及它对法兰西文化的影响,都堪称世界经典。1年零4个月以后,也就是197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授于卡尔卡松“欧洲最古老的城堡”和“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与此同时,由法国政府和联合国文化基金会同时拨款,对卡尔卡松进行大规模的修善。

很多年以后的一个下午,年已83岁的阿勒瓦老先生,拉着我的手,缓缓地走在小城绵延起伏的山路上。几处零零落落的坚固城墙和巨型堡垒的遗迹,看上去古意盎然,景色别致。我们脚下的路环绕城镇,路旁有树还有长凳。在夕阳的斜影里,法国南方的温暖,懒散和闲情,在这个仿佛是中世纪的午后,撩拨着我的心绪。

阿勒瓦老先生带我攀登上了当年激战的城墙和塔楼。这些中古时代的防御工事如今看来依旧是那么的坚固和挺拨。嘹望塔楼、密道以及那些用来向敌人投掷滚烫热油和石块的长廊,仿佛激战正酣,依旧在冒着硝烟。阿勒瓦老人说,卡尔卡松深厚的历史就嵌在墙里,可以追溯到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时代。接着,老人跟我讲述起了那个著名的成就了卡尔卡松辉煌的卡尔卡夫人的故事。

1209年,罗马帝国和西哥特人正在为高卢而争战。查理曼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从西班牙长驱直入,将西哥特人驻守的卡尔卡松团团围住。但西哥特人利用塔楼和城墙等良好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了整整5年。

就在查理曼大帝亲率20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城内西哥特人又是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卡尔卡松城内一位名叫卡尔卡的夫人,想出了一个退兵的绝招。她命令士兵,全城寻找谷物粮草,然后集中起来。塞进一头差不多已快饿死的老母猪的肚子里。随后将这头猪从城墙上扔出去。填包了肚子的猪顿时被摔的腔肠爆裂,四散的谷物洒满了一地。

查理曼的士兵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已被围困5年的西哥特人,竟然依旧是粮草充足,这仗肯定是没法再打了。于是查理曼决定退兵谈判,而城内的西哥特人却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后人为了纪念卡尔卡夫人的智能和临危不惧的勇敢,将这座小城命名为卡尔卡松。

晚上,阿勒瓦一定要请我吃饭,说要让我尝尝“夹苏来”。据说,在卡尔卡松有一句话,叫作只有听过卡尔卡吃过“夹苏来”,这才算来过卡尔卡松。

喝了两口酒,“夹苏来”就到了。端上来的是一个大砂锅,有点跟上海放老鸭汤的锅差不多。揭开盖子,顿时喷香扑鼻,味道竟也有点像老鸭,原来里面主菜就是鸭腿。除了鸭腿,还有火腿、肉肠和芸豆,忽然觉得又有点像腌笃鲜。阿勒瓦说,这个菜是卡尔卡松招牌菜,所有的东西加上原料放在一起要煮3小时。然后再进烤箱烤2小时,一直烤到最上面一层油呈现出黄黄的绉皮,散发出焦香,这时才能上桌。

阿勒瓦让我先把鸭腿拿起来吃,说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菜的真功夫。于是我开始动手。把鸭腿从锅里拿出来时,感觉要用点力。因为它被烤得与别的配料粘在了一起。但又怕使劲会使肉脱落下来。

没想到直到把鸭腿送进嘴里,这肉还没落下来。而一口咬下去,这肉竟嫩得纷纷散落,让你难以置信刚才能拎着骨头把个鸭腿使劲拉出来。其实这就是“夹苏来”的特点,只有火候到了,才能如此自如。当然鸭子也要好,卡尔卡松所有的“夹苏来”,用的都是地中海的野鸭。这“夹苏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别名,叫“穷光蛋”。

说是很久以前,卡尔卡松城内,有个穷光蛋快要饿死了。他便在家里到处找吃的东西,好容易找到一点芸豆,邻居看他可怜,便送了一点肉皮给他。穷光蛋把两样东西放在一起煮,为了能让芸豆和肉皮涨开来好多吃几顿,他一煮就是几个小时,等他揭开锅竟香得妙不可言。

从此这道菜便被端上了富人的餐桌。当然有钱人是不吃肉皮的,他们便想出用上等的鸭腿来替代。久而久之,这菜便成了卡尔卡松的招牌菜。

转自:http://www.woaicn.com/Europe/19124.html37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