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巴黎日记(六) |
[游记]巴黎日记(六) |
2007-09-02 unicornblog.cn |
八月二十八日 Pompitou就在我住的这个地方的后面,走路五分钟。为什么我到巴黎这多天了却一直没有去,我问自己,大概是心情已是中老年,不大能激发新奇的冲动了。也许是蓬皮杜毕竟是一个过去的时尚,我已经看不起“时尚”这个词。但是蓬皮杜还是值得一看,它还是生气勃勃,没有一点老人衰惫之态。你看它那些丰富而复杂、肌理细密的管道,至今仍然不能不说他们敢想敢做。 现代艺术精神追求真实。把赐福于人类生活的各种管道彻底暴露于外,彻底翻转内外结构,颠覆主从关系,这大概也是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失败之后,革命力量的大转移吧。 那里面东西的革命力量就更大了。蓬皮杜的博物馆分上下楼,上面是1905年到1965年的作品,下面是七十年代到今天的作品。中国人的东西只有四件。而且都是长期在海外生活的。所以蓬皮杜与中国没有多大关系。 有些画家的东西总是如见故人。如马蒂斯、夏加尔、莫迪里阿尼等。马的天真稚拙浑朴,夏的诗意梦幻,莫的沉心冥想,当然,尺寸都比我原先所接受的印刷品要大得多,因而感染力更强了。曾几何时,包括这里不见的塞尚、梵高、高更等,他们都是我们大学时代艺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马蒂斯的暑假,即使天很热也热得有色彩有生气,黄土地配上红T恤也不那么难看了。夏加尔那飞起来的牧羊女,也正好做了我一本诗集的封面。莫迪里阿尼笔下人物长长的脖子与长长的手,“道人相近,红尘远逝”,帮助了很多回安静的思考与秋天的冥想。噢,岁月如流,没想到到蓬皮杜来也会怀旧的。 当然,蓬皮杜里的现代艺术,也有不少是我所不喜欢的。那些过于破坏性的作品,或过于草率的东西,根本就是垃圾,不提也罢。 还是再说说我有印象的一些新鲜画家吧。 Delaunay有一幅le Bal Bullier(1913)色彩很亮丽,但是细看人物在街灯里相拥而行的场景,十分生动,有一种“夜夜春宵”的幻美。 Rouault 的风景我也很喜欢,深浓的笔意,却可以走得进去,而且似曾相识。,有沉郁顿挫之味。大概是那个山乡,大概是那个秋野。“山帘翠蔼,门掩寒流”,熟悉而又陌生。 Leger 的作品也好。竟画出石雕一般的绘画,人体是球形为多,有石头与铁块的质感。力量、厚重、浑圆。譬如Composition and troi figure,听得见交响乐,有古希腊的感觉。 有的画家大概自己就是病人,或疯子,譬如Dubufft。满纸咒语。Campagne heureuse(1944)一作,一小孩子在村子里骑自行车,一小区里躺着一人如死去,色调是刻骨的那种灰黑,空气好像都凝了。当然这样的作品也是有真感觉的,远胜那些形式主义。 从卢浮宫到蓬皮杜,从蓬皮杜的楼上到楼下,总的感觉是,现代艺术家与现代艺术世界,越来越来空洞化了,也轻薄化了,变得没有了重量,没有了内容,虽然清新了,解放了,人人都成为神了,但狂欢之后,只剩下视觉世界的游戏与新发明,再也没有如古希腊雕塑那样如见天地之美,神明之容的大美了。人类精神,从某一个方面看去,无疑是走向坠落之途。
|
转自: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90/archives/2007/12424.html2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