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

[游记]

1970-01-01    

《巴黎圣母院》视频观赏全攻略4

《阴影》是继《宿命》之后又一次精彩的对峙,仍然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音乐剧里的腓比斯真是太强悍了,Patrick Fiori的歌声高而不尖,锋芒毕露英气勃勃,因此除了在抒情时风流倜傥,到了激昂时还带有一些豪侠气质。Patrick Fiori用他火焰般的嘹亮高音来演绎这段阴森的旋律,璀璨的光芒逼退猥琐,“你是谁?现身!走近点!报上名来!”,一声强似一声的犀利,装神弄鬼的弗娄罗会不会被这个自信的腓比斯问到心胆俱裂呢?当然不会,如果说Patrick Fiori的明亮多少冲淡了《阴影》的诡谲,那接下来Daniel Lavoie压抑到毫无光泽的嘶哑却将整座舞台都置于弗娄罗的恫吓之下,更不用说他张开双臂时投下的巨大黑影是多么的摄人。听到这个黑影认出他是“国王的军官”时,腓比斯确实是被震住了,但色胆包天的他并没有理睬弗娄罗关于上绞架的恐吓,反而瞬间便转入反攻,“你也是上帝的仆人啊,没错!”这句高音就像剑一般刺穿鬼影憧憧的氛围,然后周遭的鼓都被敲起,这是和圣母院多么不一样的花团锦簇啊!鼓声喃喃,混合着兴奋与颓废,敲醒心底的欲望。《爱之谷》中,最令我着迷的不是勾魂摄魄的旋律,也不是舞者们放开尺度的大胆表演,而是这无所不在摄人心魄的鼓点。这些鼓声微妙地铺垫在“爱之谷”的盛装之下,织就一张放纵的温床,它们暧昧地振动着人们的心房:“及时行乐,更待何时?”快步走进“爱之谷”的葛林果投入了这座销金窟的醉生梦死,他时不时地与妓女们调情,并与嫖客们争风吃醋。潇洒的葛林果从来就不是一位道学家,对待世间的堕落,他抱着一种纵容的态度,而且“鹅绒被下夜晚的花朵、白日的幸福”对他的诱惑也并不下于任何一位饮食男女,但他脸上那种若有若无玩世不恭的笑意似乎又指出他始终只是过客,“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无疑这更增添了他飘逸的魅力。而自以为一声喝问便逼退黑影的腓比斯一到“爱之谷”,立即现出了登徒子本色,他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几乎要忘记艾丝米拉达才是今天“相思病”的解药。以《爱之谷》的煽情,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之中,简直就可以被称作为“靡靡之音”,再加上那些写实的富有情色意味的肢体语言,催动着情欲,造就一幅云雨欢愉的春宫图,几对男女投射在幕布上、纠缠在一起的躯体便成为了这一唱段的经典象征。而当《爱之谷》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在DVD 版本的菜单时,意味就完全不同了: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韵律竟然化成了燃烧大教堂的熊熊火焰,什么叫做山雨欲来、乱世动荡,在序曲-演奏版《求存》的沉静恢弘之前,DVD 版本首先让我体会到了震撼。
“欢乐,给我欢乐,你这纯净的身体,予我无尽欢乐”,又是《求存》,《享乐》这一部分是全剧音乐中唯一带给我潦草感觉的段落,似乎有一种绷得紧紧的意志力到了这里便有些涣散,但毕竟还有Patrick Fiori出众的高音表现:“我生命的黑天使,我在最秘密的深夜里爱你”,听到这句不由会感叹:果然“君似骄阳”! 这一道耀眼的光芒彻底融化了艾丝米拉达的冷艳,她意乱情迷,丢下了防身的匕首,“占有我吧,如果这是我的命运”,在艾丝米拉达的乞爱面前,腓比斯忍不住得意一笑,他的踌躇满志,他的轻狂自信,全化作一句“艾丝米拉达”直冲云霄。正当腓比斯附下身去将要征服艾丝米拉达,那道黑影再度袭来,匕首寒光一闪,整座舞台电闪雷鸣,戏剧冲突就在这一瞬间爆发……“命运,我们前途的主宰;命运,阻挡了我们的道路;命运,决定了谁是乞丐谁是王子;命运,决定了谁是妓女谁是皇后;命运,我们的一生由你掌握!”在一连串气势逼人的感慨中,“宿命”又张开了他骇人的黑翼,洒脱如葛林果,面对“宿命”也不得不沉重。骑士与美女堕入爱河的身影背后留下了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一名不守清规的神甫、一位单思少女、一名忧心忡忡的家长,也许还会有几句廉价的祝福或者无效的诅咒,但“宿命”当道,非要以血色洗去故事的二流情节,小说里弗娄罗挣扎刻下的“宿命”带有悲剧意味,而音乐剧中仿佛先天生成的刻字“宿命”竟然成为了一个预言。葛林果的大声疾呼震撼到足以为音乐剧第一幕中的精彩划上休止,受伤的腓比斯、悲恸的艾丝米拉达,还有卡西莫多、弗娄罗、百合与克娄潘,此刻仿佛全都成了惊心动魄的雕刻,他们的生命力在更强大力量的压迫下被凝结,是“宿命”雕成了这组无法自主的群像,在“命运”一词的反复重唱中,大幕缓缓落下,是血一般的红。

如果没有花絮的打断,在《命运》以后直接进入到《佛罗伦斯》的文明中,有一种升华的感觉禁不住就会攫住心灵。第二幕的开篇以“渊博”与第一幕《大教堂时代》的“恢弘”相对应,文艺复兴三百年的景象、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人类活动、众说纷纭的历史状况,齐齐铺展在葛林果与弗娄罗的一问一答一感一叹当中:
弗娄罗:跟我谈谈佛罗伦斯,还有文艺复兴,谈谈意大利宏伟的教堂,还有但丁笔下的地狱。
十四世纪末的佛罗伦斯,秩序和谐,商业繁荣,在上流社会追求生活享受和世俗化了的教宗赞助艺术创作这两股巨大力量的推动下,佛罗伦斯在文艺复兴的艺术领域里拔得头筹。当时的人们既保有对宗教的虔诚,又重视世俗生活的欢愉,精神与技艺取得了平衡,因此一座座被重新诠释“伟大”涵义的大教堂纷纷拔地而起:米兰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它们既宏伟又华丽,也就是在这样动人的空间内,留传给世人壁画的精彩绝伦、拱圈的优雅弧线以及柱式的多采多姿。在文学史上,以佛罗伦斯人但丁所著的《神曲》界定为文艺复兴的发初。《神曲》是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它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从中可以窥见文艺复兴的内涵核心-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葛林果:佛罗伦斯传说,地是圆的,在世界的另一头,还有其他的大陆。大船纷纷远行,寻找前往印度的航道。这里叙述的是15世纪至17世纪大航海时期的地理大发现事件,包括“地圆说”的盛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迪亚士受命若奥二世,开辟东方新航线等史实。这些成就挥去了中古时代理想中消极自卑无所作为的人类形象,肯定了“人”本身的能力,文艺复兴推崇一种既虔诚接受上帝存在,又不吝接受来自古代或现世无任何信仰派别的知识的人生态度,地理大发现既是科技进步的硕果,也是入世精神的胜利。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是意大利人,不可否认人文精神在他的壮举中所起的鼓舞作用,因此地理大发现又可以被视作为文艺复兴的副产品。

弗娄罗:马丁路德将重写新约,一个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回顾历史,将之前的十个世纪贬为“黑暗时代”,意指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多么的粗鄙与昏沉。宗教改革略迟于文艺复兴,是文艺复兴对于现世的重视,对数百年来一直被否定但却真实存在的人性的找寻,激起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巨大怀疑和反感。教会的丑恶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被毫无保留地揭露,因而极大地支持了马丁路德所推行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重写《新约》是宗教发展中一个里程碑事件,《圣经》取代教皇成为信仰的唯一依据,粉碎了教会借以敛财的“救赎论”,宗教信仰从此与个人奋斗事业成功联系到一起,信徒眼中的世界从无限无名变得可知且可能。宗教即是那一时代的哲学,新教的精神不再束缚自由思想,无疑,这是与神权统治下中世纪的一次大决裂。

葛林果:某位古腾堡人士,被指派重绘世界地图。弗娄罗:纽伦堡的报纸写道,每分钟都有印刷物问世。
葛林果:印在纸上的有诗,还有传单和讲辞。
弗娄罗:革命的新思想,正横扫世界。
德国人古腾堡是西方的毕升,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宣告了教会垄断知识愚民手段的破产。阅读书写的风气伴随着大大廉价的知识传播形式价将一群又一群人从蒙昧的泥沼中唤醒,文艺复兴的浪潮从发源地佛罗伦斯迅速向欧洲腹地蔓延渗透,是古腾堡的发明进一步强健了这一场激荡整个世界的思想革命的魄力。到了 15世纪中期,出版社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文艺复兴的中心-纽伦堡,当时科学及艺术皆臻于极盛,纪录种种翻译、研究及注释的印刷物源源不绝,而就是在纽伦堡的一家出版社,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横空出世、扭转乾坤……

葛林果:小总会战胜大,文学的地位也将取代建筑。雨果写道,有两种圣经,一种用石写,而另一种用纸写。石头砌成的交响乐,坚实、牢固,像大山一般镇守一方,骇退手持火把的破坏者或异教徒,而印在纸上的诗、传单或讲辞却像鸟儿凌空飞翔,在建成大教堂的人力面前显得好不渺小;建筑固然庞大,一场革命一次洪水却尽可夷平,徒留废墟供以悼念,但书籍,它失去了具体的形式,却因此而不朽,印刷术令鸟儿的数量激增,四处飞散的鸟儿逮也逮不住,或者这鸟儿成了凤凰,可以在火中重浴新生;建筑落成之初,被人疯狂地崇拜,灼热地赞美,它以雄健的方式启开一扇意念的大门,它所代表的思想在石头这一载体上被再度石化,成为顽固的教条,因此流传万世,轻灵地流动在书籍中的思想,不必昂贵地去被修建,也不必遵从建筑那最后慢慢僵化掉的规律,这座更加奇妙的“建筑”永远都不会竣工,它是各种语言的混合,汲取着社会的智液,全人类都不歇地在脚手架上忙碌着,聪明的人描绘着蓝图,即使最蠢笨的人也能垒砖和泥。石头文字的夕阳残照就是铅印文字的黎明曙光,当文学的地位取代建筑,社会将随之自由、进取、快乐并多变。

弗娄罗:学校课本会战胜教堂训诫,圣经摧毁教堂,而人会杀死上帝。这些会摧毁那些。中古时代的教会统治强调末世审判与死后的世界,而人生在世却一直被压抑着、拘束着,从事物质上的欢乐被斥作堕落,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便是一种清晰的否定过往的人生观,性灵与精神不再是唯一的意义,在预备死后进天堂以外,人们发现到了人生更加甜蜜的意义。人们不再生活在教堂训诫所灌输的原罪阴影下,他们惊喜地认识到了自身能自我思考、自决行动、制造工艺品甚至辅导他人命运的能力,而这样的自信通过知识的启蒙从少数有天赋有学问或者有财富的先驱者身上发扬到了普罗大众。“圣经摧毁教堂”一句话便概括了宗教改革的后果,一本《圣经》撼倒了教会的权威,信仰更多地成了自我的完善,而不是无止的奉献。上帝从至高无上的主宰退回到原有的平衡点,现实与精神朝两个方向分化,因此从世俗意义上来说,“上帝已死”。
相对于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就像是突然绽放的一朵文明之花,它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那些麻木的迎合神权的意念在生机勃勃的人性之前,就像是具具游荡在沉闷帷幕间的行尸走肉,它们被赋上的光环无法与人类永恒的文明之光争辉,压抑的中世纪就这样颓丧收场。

原始链接:http://iic.xjtu.edu.cn/forum/viewthread.php?tid=435
转自:3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