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

[游记]

1970-01-01    


题目: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浪漫主义。
主题: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浪漫主义既具备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雨果自己的创作风格--雨果式浪漫主义特色。
结构:
一,绪论(主要观点)。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浪漫主义既具备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创作风格--雨果式浪漫主义特色。
二,雨果简介。
1,雨果生平及主要作品。
2,《巴黎圣母院》的发表情况及内容简介。
3,《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地位。
三,什么是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的含义。
2,浪漫主义的特征。
四,浪漫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
1,符合西方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2,又具有雨果自己的艺术风格。
五,结论。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浪漫主义
王 磊
[摘要]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而作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流派领袖人物的雨果,在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不仅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还表现出了具有他自己艺术风格的“雨果式的浪漫主义风格”。从而使他以其独具的艺术风格而单立于浪漫主义的大潮之巅,令人敬仰,给人启迪!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对照原则 离奇情节 诗话语言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在同一类事物之间也存在着既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同时又会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雨果的浪漫主义和与他同属一派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相比较也符合事物的这个共性。他既具备了他那一文学流派--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又有他自己区别于这一流派中其他作家的艺术特色,而这种特色也便成就了雨果式的浪漫主义。
雨果(1802-1885)于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的贝尚松,他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文学才能,但思想比较保守。随着革命危机的发展,青年雨果的思想发生转变,开始抨击伪古典主义,提出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并很快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根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是维可多&#8226;雨果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脱稿于1831年1月15日,同年3月初版发行,1832年作者又对它进行了增补后使其成为现在这个定刊本。作者还为此专门写了《定刊本附记》(1832年10月20日)。
这部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巴黎,声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西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副主教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拉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西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声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卡西莫多误认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拉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他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 。卡西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几年以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西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巴黎圣母院》这部历史小说虽不是雨果发表的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因为在此之前的1826年8月,雨果就创作出了剧本《克伦威尔》并于8月6日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这个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且在1829年完成了著名的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的创作,并于第二年使该剧在法兰西剧场首演成功,从而取得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决战的彻底胜利。但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雨果式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美作家辞典》第146页)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见人民文学出版社陈敬容译《巴黎圣母院》的《译本序》)同时,它也为雨果作“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声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浪漫主义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感情,奇特夸张的手法和华丽辞彩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有两种不同的倾向: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高尔基曾指出两种浪漫主义的区别,他说:“消极浪漫主义--它或者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或者使人逃避现实,坠入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无底深渊中去,坠入到‘人生的命运之谜’,爱与死等思想中去…… 积极浪漫主义,则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唤起他们心中对于现实,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心。”而雨果的浪漫主义则侧重积极浪漫主义。
对于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对现实的生活和现存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强烈不满,而力图表现生活的理想。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澎湃的激情往往溢于言表。
2 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浪漫主义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致力于英雄形象的刻画,使其人物不仅有先进的思想,还有异乎常人的力量,使人感到崇高,雄伟不可企及。
3 在艺术手法上,表现手法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以上观点请参阅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编文艺学概论》)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历史小说正具备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力图表现的正是他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生活上的理想的热烈追求。例如在谈到十九世纪前期的建筑艺术时,他这样写到:“在其中的一章里作者表达并且展示出一种不幸,在他头脑里久经考虑并已根深蒂固的关于当代建筑艺术的没落以及关于这一艺术之王死亡的见解——照他看来,这个死亡如今已是无所避免的了。”同时他对建筑艺术的未来却寄托着无比强烈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他说:“他(笔者按:指作者自己)知道一切形式的艺术对于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有才华的新一代,寄托着一切希望,他们正在我们的工作室里涌现出来。种子撒进了垅沟丰收肯定在望。”(以上引述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敬容译的《巴黎圣母院》的《定刊本附记》)。
其实,作者在这里痛斥的岂止是当时建筑艺术的没落,更深一层的含义恐怕是指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统治体系吧!要不然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刚开头的第一卷第一章中就会浓墨重彩地描绘、描述那个象征着王权的司法宫及它在1618年被大火烧毁的经过和原因呢?而且为了突出批判当时统治的腐败,还专门引用了代阿菲的四行诗为证:
“那当然是一场悲惨的游戏,
司掌法律的女神在巴黎,
由于吞吃了太多的贿赂,
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庙宇”
更何况,就整部《巴黎圣母院》来说,不也是作者在用那无辜、可爱的少女爱斯美拉达的悲剧故事来无情揭露和批判当时那司法制度的腐败和与之相勾结的宗教的虚伪与残忍的吗?与此同时,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理想——真、善、美终究会战胜假、恶、丑,他在这部小说的结尾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告诉我们,“人们在隼山的地窑里发现了两具尸骨,一具把另一具抱的很紧,一具尸骨是女的,……紧紧抱住那具尸骨的那一具是个男的……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这一描写看似平淡,实则充满着激情,充满着一种有衷希望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强烈正义感。一种对那个摧残美,欺凌善,制造人间悲剧的政治体系和宗教的无比愤慨之情!
其次,作者在这篇小说人物意想的建构上总是力图表现他自己的理想形象。如他将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形象——爱斯美拉达设计成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又貌压群芳,美得引人注目,美得几乎成了世外天使的人物。为了突出这一人物形象的外在之美,作者在写她出场时,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从侧面写到一个观众惊呼:“拉&#8226;爱斯美拉达!拉&#8226;爱斯美拉达到广场来哪!”然后写听到那声惊呼,人们都跑道窗口,爬上墙头去看,并一叠连声地喊道:“拉&#8226;爱斯美拉达!拉&#8226;爱斯美拉达!”以此来让读者体会他的主人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多么的美丽。就这还不够,作者又通过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贫民诗人甘果瓦的感觉说,(他)被这个灿烂夺目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眼就看清这姑娘究竟是凡人,是仙女,还是天使。然后才直接描写她身材“并不高”亭亭玉立,头发“略带褐色,但可以想象在阳光下一定闪着漂亮的金光。”“她的小脚穿着精美的鞋,又小巧又舒适;她穿着金色的小背心和转动是能鼓胀起来的带小斑点的裙衣。她的眼睛大而乌黑,亮晶晶的,在加上她那充满柔情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让人想到那简直是森林的仙女,是一位女神,是梅纳论山上的一位女酒神!”描写至此,作者犹未住笔,在她的身边设置了一个同样可爱的陪衬物——小山羊的形象。说她雪白、敏捷、机灵、光亮,有两只金色犄角,四只金色蹄子和一副镀金项圈,以及乖巧、可爱的神态、动作,使爱斯美拉达在读者心中的外部形象更加完美、鲜明、突出。
为了使读者更钦佩爱斯美拉达的内在美,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中,又安排了她在绞刑架下救出甘果瓦,在邢台上当人们都在以种种理由厌恨、报复、辱骂、殴打卡西莫多时,她却一言不发地走上前去,给他——这个曾企图抢她的,奇丑无比的人送来了如同将要干枯的禾苗所渴盼的甘露一样的水,使这个“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了“生平第一次”眼泪。(见《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章)这就使得爱斯美拉达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她的形象凸显的更加完美、高大,另人感到不可企及。
作者在设置卡西莫多这个人物时也如此。他不仅将卡西莫多这个人物的力量(体力和精神力量)写的超呼常人,使他能够力大无比,撞响那个常人难以撞响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使他能以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从行刑的刽子手手里,从成千上万人的包围之中抢走爱斯美拉达并将她保护起来;使他能以一夫之勇一人之力抵挡千百人对巴黎圣母院的进攻。(具体情节见《巴黎圣母院》第四卷第三章、第八卷第六章和第十卷第四章的内容)因为他有那“肥大的双脚和可怕的双手”,有那“虽然生得奇形怪状,却具有某种毅力、机智和勇气”的内在因素,再加上作者在故事中对他对爱斯美拉达这个完美之至的完美女郎的追求过程和结局中表现出的那种近乎虔敬的、纯洁无暇的爱的情感的描写更令人深感其品德、情操的崇高与伟大!
其三,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像他对丑人卡西莫多的描写就是这样。为了突出卡西莫多的“丑”而把他写的几乎失去了人形。说他身材又胖又矮,高度与宽度差不多是一样的;他脑袋硕大,长满红头发,两肩当中隆起一个驼背,而且那隆起部分从前面都看的出来(是说那隆起的驼背比头还高),那腿脚长得像“刀柄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反正是作者能想象得出的怪相都被用在了卡西莫多的外貌刻画中了,从而使一个经过了哈哈镜处理经过的夸张的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像其他浪漫主义作品一样,雨果在这部小说中也充分运用了绮丽的幻想这一表现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神秘奇妙的美感。例如在书的第八卷第四章中,作者写神甫克洛德对心中那个爱斯美拉达的形象及来历的想象说她是上帝造的处女;是上帝的母亲;想象她那阳光照的头发像一缕缕金丝;她跳舞时,发中的发针在阳光里形成一圈星光,衣服像夏夜的天空,胳膊舞动时象两条风中的带子。想象她只能从天上或地狱里来,绝非人间所有。认为她是从黑暗里诞生的,从火焰里诞生的。还有书中那个丢了女儿的女人,看着自己女儿留下的一只小鞋而展开的关于女儿如果没丢会是什么样子的那种幸福无比的想象,写的非常诱人,使人不能不想到此时此刻,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之情是多么的深啊!
当然,书的最后部分,对那具男尸骨抱着女尸骨无法使他们分开的描写,更是作者采用了大胆幻想的高明体现。它既为故事添上了一笔厚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使人不能不对那个用无私纯洁的爱浇灌着,用力量与生命之剑呵护着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的卡西莫多发出“今生未能成良缘,来世定结并蒂莲!”的由衷祝愿,同时这一幻想也更清楚地揭示出了作者所反映的那个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从而实现了作品的写作目的。
雨果的浪漫主义不仅表现在前面所说的那三个基本特征方面,同时它也具有雨果个人的文学艺术特色。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为雨果个人文学艺术特色的最明显标志之一的是对照法的广泛应用,最为典型的要算是美与丑的对照。爱斯美拉达无与伦比的美与卡西莫多出奇的世所罕有的丑陋形成对比。卡西莫多外表的丑陋与心灵的崇高又是一个对比。孚比斯的外表美而内心丑与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又是一个对照。关于这两个人的对照,雨果自己说的好“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丑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有的最纯洁的一种感情。”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再取一个“道德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恨、最完全的人物,”“还加上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这便使他的罪过更加突出”,这样一种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一下子便跃然纸上,其审美效果鲜明突出。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遵循了美丑对照原则,在情节安排上作者也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作者共写了三次法庭审判,两次是法国法庭的审判,一次是“奇迹王朝”的审判。在法国五月法庭的两次审判,一次是审卡西莫多,一次是审爱斯美拉达。审卡西莫多的审判官是个聋子,他“审判从来不需起诉,但判得一样恰如其分”因为“一个审判官只要装出一幅倾听的样子就够了”,他闭上眼睛审判,又聋又瞎,“这正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法官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对卡西莫多甚至连罪都没问,就以他应答市长不当被宣罪,在审判爱斯美拉达时,法官根本不听旅馆里有关黑衣人的证词,却一致认为爱斯美拉达在使用巫术,并荒唐地审判爱斯美拉达的小羊,并以次为根据判定爱斯美拉达以妖法巫术进行猥亵和谋害的罪名,在严刑下屈打成招,被判处绞刑。法国王朝的法律可见是多么黑暗无情和荒唐可笑。
与法国王朝审判相对照的是乞丐人和流浪人的“奇迹王朝”的一次审判,落魄诗人甘果瓦误入奇迹区,照奇迹区的法律应判处死刑,但国王准许他为自己辩护,准许他表明偷窃的技术,技术不合格当死,甘果瓦被套上绞索,这时他们还遵守王朝一项规定,问问有没有女人要他。如果有人愿意和他结婚,他仍可免于一死。结果爱斯美拉达救下了甘果瓦。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两个法庭的审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一个是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一个貌似有悖常理实则庄严。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很好的表达出作者自己的爱憎,有力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社会的昏庸残暴。
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出人意料,生动曲折,这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剧作家所特有的浪漫主义另一特点。如他在《巴黎圣母院》中,除叙述克洛德卡西莫多,孚比斯与爱斯美拉达之间的故事外,还穿插了贫民诗人甘果瓦夜间迷路误入“奇迹区”离奇地与爱斯美拉达结为“夫妻”,卡西莫多遭弃后被克洛德收养又成为圣母院敲钟人,而被用他偷换走的爱斯美拉达长大后成为流浪街头的吉普塞卖艺女郎,且后来他俩又在巴黎相遇,并相拥着死在一起,一道化为灰烬,失去女儿后在罗兰塔中痛苦隐修并一向憎恨爱斯美拉达的尚特孚勒里却在女儿爱斯美拉达将死之时认出她就是 自己丢失多年,日夜思念的亲生女儿,使久别之后好不容易的重逢又变成了动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荡人心魂的永别场面等等,这些情节设置虽然离奇甚至荒诞,但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幅带有戏剧性的奇妙瑰丽的艺术上的真实画面。
小说语言带有诗韵味是《巴黎圣母院》表现出的雨果浪漫主义的又一个方面。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教堂,巴黎街景,圣母院钟声,街角那凄冷的隐修所还有那古怪离奇的“奇迹区”等无不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书的第七卷第二章中作者对贫民诗人甘果瓦心目中的爱斯美拉达的表述,很像是一首没有分行的叙事诗,而在第三卷第二章中作者写道:
现代的巴黎并没有任何一致的外貌,它是综合几个世纪的样式,而最美丽的样式已经消失了,这个首都只是增添了一些房屋,而且是怎样的房屋!在巴黎盛行的样式每隔十五年要有一次变化,它那些建筑物上有历史意义的标志,往往自行消灭。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愈来愈少,人们似乎看着它们逐渐被侵吞,终于淹没在那些房屋之中,我们的祖先有过一个石头的巴黎,而我们的子孙将会有一个石灰的巴黎了。
这简直是一首锋利无比的建筑讽刺诗!他通过对巴黎几百年建筑成果的评论,来怒斥现实中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当然书中最美妙的语言莫过于这一卷这一章最后那段对巴黎成千座教堂的钟声共鸣情景的描写。在他的笔下那钟声成了乐队般的巴黎像暴风雨在咆哮似的正在大合奏着的一个更为壮丽,辉煌,灿烂的乐章,整个一大段描写,就象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
总之,这些诗话的语言的运用,戏剧化离奇情节的设置,对照原则的广泛应用,正是雨果浪漫主义最突出的标志,是雨果文学艺术的集中体现,这与雨果的文学创造历史,社会生活历史,思想发展历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此时的雨果是一个倾向民主,反对保守提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作家,因此冲破伪古典主义,保守主义的思想禁锢和创作上的条条框框,运用更灵活新颖,有效的创作方法来批判现实,自由表现生活,表达理想就成了他理所当然的创作要求和实践原则了。《巴黎圣母院》正是在这一创作实践原则指导下创作出来的一部具有雨果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来看雨果的浪漫主义,他既有积极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并集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治杂文作家与一身的文学艺术风格。在此,

原始链接:http://friends.5460.net/diary/homediary.php?fatherid=556364&id=1851177
转自:61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