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作家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 |
[游记]作家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 |
2008-06-27 sina.com.cn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Francois-Rene de 法国 1948 夏多布里昂,是法国19世纪初叶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大作家雨果14岁时曾自比夏多布里昂,他说:“将来我若不是夏多布里昂,就是一文不名!”可见这个作家在当时还是颇被认同的。不过,由于夏多布里昂曾站在王政主义者的立场上,为波旁王朝摇旗呐喊,为宗教教义四方游说,是马克思一向讨厌的作家。但马克思在谈到他“把十八世纪显著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主义同十九世纪显著的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时候,却肯定的说:“自然,在法国,这种结合作为文体是划时代的。” 夏多布里昂出生在布列塔尼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每况愈下的家境,使他时而忧郁感伤,时而又自命不凡。孤独时,他迷恋于巨大的灌木丛,看着一片枯叶被风追逐,在枯苇飒飒作响的干塘边发出无边的哀叹;狂热时,他向苍穹疾呼:“我,永远是我!”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精选的”和“绝无仅有的”。中学毕业后,他先涉足军界,在布雷斯特参加海军;可是事隔不久,他却志转幸移,宣誓“从事教职”。随后,他又不堪教会学校的清苦生活,无意披上僧侣的长袍,仍旧回到贡堡祖业的领地,不时徘徊于荒原之上,出没于中世纪的古堡之中。作为幼子,他得不到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心里充满了苦水;正当青春年少,雄心勃勃,但在革命风雨中飘摇的阶级地位,使他胆战心惊,怨恨相兼。他绝望、苦闷,甚至想轻生,与任何人都合不来,只有他的姐姐吕西尔与之性格相投。1786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夏多布里昂终日惶恐不安。不久,父亲去世,他便到美洲游历,并写下了《美国游记》。路易十六倒台以后,他匆匆赶回法国,想用手中的宝剑为国王效忠。随后,他与布列塔尼一个有钱女子结了婚,可是他又时时为这种无声无息的声生活所苦恼。婚后不久,他便扔下发妻,重返巴黎,在赌场、妓馆把一切钱财挥霍殆尽。为逃避资产阶级革命者对贵族的控诉和镇压,他不时装出革命的样子,参加市区会议和人民会议,采取长裤党人的姿态。1792 1800年,他回到法国,1801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457a90100069r.html3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