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数年之后我第三次来到广州。庆幸的是看到了“哥德堡号”。下面是引用的一篇有关“哥德堡号”的文字。 承载着260多年前的一个传奇,瑞典的“哥德堡号”仿古船渐行渐近,于7月18日重访广州。 在瑞典人心中,“哥德堡号”的传奇如同中国人心中的“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人心中,“哥德堡号”印证了昔日粤商的显赫 当“哥德堡号”仿古船日益临近广州的时候,人们有必要再次拿起历史的望远镜,重看当年它是如何增进中瑞两国的商业贸易的。 瑞典的名城“歌德堡”,被瑞典东印度公司拿来为一艘最大排水量为833吨的货船命名。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哥德堡号”开始首次的广州之行。从欧洲遥远的水路,来到亚洲的南国古老的城市,给北欧朋友带来了布匹、茶叶等,卖到好价钱,利润达八成。因此,1741年2月~1742年7月,“哥德堡号”又第二次来广州,一切也都顺利,虽然用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 第三次的航行,一切应当在预料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来一次逆转。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号”从瑞典出发没几天,在挪威遇上特大风暴,巨大的海浪似乎要把世界吞没,狂风也仿佛要把大海掀翻。经过船员不懈的努力,才于4月7日到达西班牙加的斯。按照惯例,还是将船上货物卖掉,装着现银,又到广州运货。1744年1月,终于到了印尼的爪哇。由于风季快到,只好在爪哇等候,等了5个月。两个多月后,第三次到了广州。 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启程回国了。船上装了700吨的货物,包括370吨茶叶、100吨瓷器(约50到70万件),还有丝绸、藤器、珍珠母,按当时的价格,在西班牙市场可以卖200万元到250万元。回去还算一路顺风,在大西洋阿森松岛加水,还补充过给养,9月6日,已经驶进英国的多佛港休息。当祖国大地近在咫尺之时,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在离哥德堡城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撞上一块瑞典人十分熟悉的大礁石,船头被击穿,轰隆一下,船身剧烈摇动,大船终于慢慢沉下了海底。 由于在家门口遇难,营救工作相对好办,船员全部获救,人们也在尽力打捞广州运来的货物。1745年,人们把捞上来的30吨茶叶以及80匹丝绸以及瓷器,放到市场拍卖。从1746年到1747年,人们又从沉船捞起1180匹丝绸、不少的茶叶,还有些瓷器等。 从此,许多瑞典的商人都把“哥德堡号”当作水底的宝库,纷纷想办法从中掏宝。最典型的是1906年到1907年,小开勒在船里掏出4300件瓷器。经过多次掏宝,人们认为船里不会有东西了,“哥德堡号”渐渐被遗忘了。 到1984年,哥德堡一个科研机构———水下考古协会,决定用声纳等现代手段对“哥德堡号”进行考古发掘,还成立了基金会。国家批准了这个计划后,报名相当踊跃,100多名业余潜水员中,从15岁到75岁,还有欧美人、日本人,甚至还有一名华人。 从1986年起,每年夏天都进行发掘。到1997年,瓷器碎片共挖起9吨,幸运的是,居然还有400件是完整的,其中纹饰可分成15种,有报道说:“这些瓷器不仅有些在欧洲从未发现过,就是在中国也被视为珍品。”如一件“斗鸡”瓷器,中间是雅加达斗鸡图案,四周是中国花纹,盘子形制是欧洲式样。一个盘,三种文化,非常精致。 此外,以前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景德镇的瓷器设计花样只有10到15种,这次发掘推翻这种结论,仅蓝白花色,就有20类115种以上,因此可以改写陶瓷史。而茶叶共300多吨,当时加工经过紧压处理以及密封包装,使茶叶沉到海底被泥沙覆盖,没有受到氧化,所以,这200年前的茶叶有部分还可以饮用,但有些“淡淡的咸味”。船里还有瓷器小狗,被瑞典工艺师复制下来,作为礼物送给对发掘有功的人,第一个获赠者就是国王。 “哥德堡号”的历程,见证了中瑞两国之间商业文化之间的友好交往。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但瑞典一直比较落后。从17世纪起,瑞典就有人试图建立东印度公司和东方贸易,但一直到1731年才建立,第二年就首航广州。从1731年~1806年,该公司37艘船共有130次航行,除3次外,全部驶往广州。当时清朝称瑞典为“瑞国”、“苏以天”、“瑞丁”、“绥亦古”等,也有的根据瑞典船旗为蓝色,而称他们国家叫“蓝旗”。当时瑞典主要是把西班牙的白银运来广州进货,中国需要白银,而瑞典人却把本国货运到西班牙换取白银,那里白银的价格便宜。因为各取所需,当时瑞典对华贸易占他们外贸的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