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哥德堡号游记 |
[游记]哥德堡号游记 |
2007-07-31 sina.com.cn |
今年的夏天,有一艘船倍受全世界的瞩目,那就是从瑞典出发历经磨难,经过近一年时间终于到达中国的商船—哥德堡号。它历经260年,又再次来到中国,不光带来了瑞典人民的友好情意,更开创了新的贸易机会。由于中央电视台的全程跟踪报道,我了解了不少哥德堡号的知识,也一路看着它在海上博击,直到到达中国。 “哥德堡号”的重建,源于1984年发现的沉船残骸。1745 年 9 月 12 日,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来自中国的商品,经过整整30个月的航行,驶回自己的家乡之港哥德堡。但是不幸,企盼以久的归家之旅却在转瞬间化为悲剧——哥德堡号在港口附近触礁沉没了。当时船上装满了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货物,眼看就要完成她去中国的第三次航程了。一系列的海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从1986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2年,由此打开了一扇历史之门,那些冒险的远航,和古老中国的贸易......消逝的世纪景象一一展现眼前。这一切引发了一个近似疯狂的梦想:再造一艘同样的古帆船,并再次远航中国。 由于没有遗存的设计图纸,因此主要的复原依据是瑞典造船、航海历史的研究成果,其他相似的古帆船资料,“哥德堡号”残骸以及古时的若干造船规范等。 历史资料记载,当年初建“哥德堡号”动用了100多名技术人员和技工,加上300多位辅助工人,17个月方告完成。而现代复原工程则由30~40名技术人员率领数百名工匠,工作了10余年才完工。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造船技术的标准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的“哥德堡号”有了完全不同的使命和任务。 “哥德堡号”总长58.5米,宽10.64米,船舷高10米,炮甲板以下船深6.75米,满载排水量1250吨,固定船员30人,满员的“哥德堡号”可以在海上连续航行3个月之久。 虽然外形上完全仿古,但是“哥德堡号”上还是安装了两台共1100马力的高速柴油主机。复建的“哥德堡号”在船载设备上可谓“鸟枪换炮”:油罐、喷淋装置、海水淡化装置、污水处理装置、救生筏一应俱全;古代的生活设施和舱室则被取消了,固定船员的舱室配有单层或双层卧铺;传统的指南针已经被雷达、卫星导航、卫星通讯这些设备取代了。“哥德堡号”的船长、大副乃至一些船员,都是曾经在大帆船上服役十几年的老水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中国广大群众对哥德堡这么关注,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清代末期,众多外国国家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贸易交易,并借机向中国输出鸦片,以获取大量利润的时候,瑞典的哥德堡号却没有这样做,一直是与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 2005年10月2日,哥堡号从瑞典出发,开始为期一年的中国行。 看着这张路线图,就可以知道哥德堡号一路上历经了多少风雨。我也跟着他们一路经过赤道最炎热的地区;经过危险的海盗区,经历大海上的台风,经过暴风骤雨。 在经过赤道时,由于是仿古船,未安装空调设备,整个船仓象蒸笼,船员们只好夜里在甲板上睡觉。在海盗区,船员们轮流值班放哨,防止海盗来袭。在台风引起的巨浪中,许多历经风雨的船员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央台的记者更是无法正常生活,还要每天按时发出报道。在暴风骤雨中,有船员为了系缆绳而被桅杆打中,差点送命。 当哥德堡号来到中国,进入广州珠江,停靠在珠江边供人参观时,我正好有幸登上了哥德堡号,亲身感受一下哥德堡号的美丽。当我看着眼前那一个个手工制作的木滑轮;看到一根根由船员利用业余时间手工搓成的粗缆绳;看到那被船员们刷了又刮、刮了又刷的甲板,且不说此次远航带来的深远意义,单是船员们与海浪博击的勇气,也值得我们学习。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也在风雨中接受一次洗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41d4b9c010005mh1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