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瑞士日记 |
[游记]瑞士日记 |
2007-08-08 live.com |
瑞士日记 12月18日 Bristol—Geneva—Lausanne 由于要赶早7:00的飞机,凌晨4点就被闹钟吵醒了。预定了5点的Taxi。司机人很憨厚,他车前还摆了个mini的泰迪小熊,很是可爱。我们就在夜色中一路畅通地到达了Bristol机场。一进大门,远远地就看见了我们要坐的Easyjet,Bright Orange的颜色特别打眼。然后就是Check-in,安检,等候登机……其实就是一遍遍地排队。我在过安检门时还弄响了警报,结果被一位女保安从上到下地搜了遍身,连鞋都脱了。7:00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easyjet—果然是桔红色的小型机。空姐的服装也是桔色的,跟英航的制服肯定是没法儿比啦,不过她们的工作态度都很认真,同样一丝不苟地为乘客演示救生衣的穿法等。我实在是太困了,飞机一起飞我就开始睡觉,等再睁眼时已经到日内瓦了。我们的瑞士之旅就算正式开始了! 先介绍一下我们“旅行团”的成员:Pamela--我北外时英语系的同学,非常善解人意的一位东北女生;Psyche--上海女孩,跟我的性格很像,活泼开朗,这次旅程安排几乎都靠她了;Gary—天津男,应该算我们团的“大哥”了(他比我们大个两三岁,我好像是最年轻的,呵呵),很喜欢开玩笑,颇有郭德刚的味道;Ivan--一个香港男生,说一口港式普通话,听他说话跟听英语差不多,不仔细听就听不懂了。还有一对Couple—男的跟Ivan是同学,叫阿芒(这可是印在护照上的大名),女孩名叫Rebecca,跟他青梅竹马,在Bristol读传媒。 出日内瓦机场的第一感觉就是回家了。天气跟北京一样,干冷干冷的,高架桥跟西直门桥很像,就连路边趴活儿的出租车也是索纳塔。 我们抓紧时间,买了八天的Swiss Pass(有了这张票,火车汽车轮船随便坐,而且一些景点也不要钱)之后就坐上了开往洛桑的火车。今天天公做美,早上的天气特别晴朗。太阳透过车窗晒在身上,暖暖的。45分钟后,我们就到达了洛桑。 按照旅游书上的介绍,我先去了圣母大教堂。教堂建在城市的一个置高点上,站在那里俯视洛桑城的感觉真好啊!蓝天白云下的小城很宁静,一座座砖红色的小楼错落有致。远处就是日内瓦湖,可以隐约看到波光闪烁的湖水。湖岸呈半月形,延岸是一个个这样祥和的小城。如此古朴、精致而又平和的景色让人留连忘返。我们还参观了被喻为“瑞士最美丽教堂”的圣母大教堂。最令我惊叹的是里面装饰的彩色玻璃,用绚烂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虽然大多欧洲教堂的玻璃颜色都很鲜艳,但这个教堂的玻璃格外夺目。找张椅子坐下来,环视四周,发现右手边的玻璃以亮黄色为主,是马赛克的图案,其中心在亮黄的背景下点缀着深蓝、湖蓝、翠绿,仿佛是太阳神在释放着无限的能量。而左边的花玻璃就好像是繁星满天的夜空,深蓝的背景下填充了绚丽的图案。两边的玻璃呈弧状排列,交汇在教堂中央。独自坐在椅子上仰视这“日月交辉”的景象,惊叹之余,深感自己的渺小。即使你不信上帝,也会体会到宇宙的广袤与深不可测。 日落时分,我们来到了日内瓦湖畔一个叫做乌契(ouchy)的地方。实在惭愧自己贫瘠的语言水平,无法形容眼前这般景色。虽然被称作“湖”,其实湖水很宽广,最远处水天一线。两边连绵的雪山却又清晰可见。此时,天边的乌黑的云雾见渲出绛红色的夕阳。两种色彩晕染交融,好像水墨色彩调和时的运动。湖边停靠着一艘艘帆船,岸边还有很多白天鹅,优雅地在水中“漫步”。湖边的风很大,很凉。与气定神闲的天鹅们相比,岸上的海鸟们则都缩起了脖子,团成了一个个球,眯着眼睛,忍耐着寒风。我跟这些可怜的胖海鸟一样,也快缩成一团了,还不住地打冷颤,可依旧很兴奋,拼命地要把这美景印在脑海的最深处。同行的很多同学每到一处都爱拍照留念,虽然我也爱,但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时间静静地去欣赏各处的风景,享受这份短暂却又美好的宁静,体味每处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一切语言在此时都已变得乏味。置身其中,哪怕是短暂地成为其中的一部份,也是一种幸福啊! 晚上,我们干了件相当“疯狂”的事情。我们误上了从Ouchy出发的摆渡船,一不小心竟到了湖对岸的法国—一个叫做Evian-les-Bains的小镇。船上每个小桌都聚着四个人在打牌。很多人互相都不认识,相互握手报上自己的名字立刻就成为牌友了,只要凑够人手玩就好。虽然看不懂他们的打法,但感觉跟升级差不多。也是对家一拨儿,还计分。打到兴头,他们的声音也很大。其他不打牌的人就在一起聊天,拥挤的船舱异常热闹。下船时,好多人还一幅恋恋不舍的样子,很有意思。到了法国后,本以为那边不会让我们上岸,结果法国也没人管。我们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法国。下一班船要一小时后才到,所以我们就在港口旁的一个小Pizza店点了两张Pizza。店员的英语不好,连比划带猜地买到了吃的。交钱时要付欧元(再次证明我们确实在法国的领土上了),幸好有同学带了欧元。我们其他人再按照汇率还她钱。有还英镑的,有还瑞士法郎,还有还欧元的。她的钱包真快成了国际银行了。于是我们就在候船室里一边吃Pizza,一边等下班船。窗外塑料做的充气圣诞老人在狂风中随风乱舞,挥动着手臂,相当疯狂。最终,我们搭船顺利的回到了洛桑。 12月19日 Lausanne—Interlaken 现在是正午十分,我们正在开往Interlaken的火车上。铁路沿着湖畔的半山腰伸展。在阳光下,湖水静静的,一条浅浅的线将湖水划分为淡绿和浅蓝两种颜色,浅蓝色渐渐消失在远处的天边。坐落在湖边的洛桑城中,砖红色的小楼紧凑地交叠在一起,在蓝天绿草的映衬下,祥和中充满活力。很快,洛桑就消失在视线中。这真是座让人舍不得离开的城市。今早,我们还去了奥林匹克博物馆(Olympic Museum),也在Ouchy。早上的湖边景色与昨晚大不相同,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独自在湖边快步,望着不远处闪闪的湖水,看看近处一群群随波飘荡、缩着头的胖鸭子,再听上一首轻快的音乐。心情想不好都找不到理由。这时才真切地体会到当地人平和、宽容、友好的心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博物馆建造得很现代化。大厅中央从屋顶吊下一个巨大的四面体,每面都是一个大屏幕,播放博物馆布局的介绍已经一些奥运比赛的场面。其中有一组镜头先是运动员们比赛开始前的各种表情:有人不停地默念;有人比划着动作要领;还有人在胸前划十字祈祷。你能感到运动员们紧张的心情。接着镜头转向比赛开始: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刚出发就跌倒了;速滑运动员也滑倒在起跑线附近;以为男子举重选手猛地抓起杠铃,但也失败了,他懊悔地猛砸地板。比赛有时就是如此地残酷,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但冠军却又遥不可及。多年的心血瞬间就化为虚有。想想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梦想的基石永远都是残酷的现实。不过,心态很关键。付出的过程已经是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了。知足就好。幸福无非就是自己的感受,别人给不来的。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小逛了一下,否则在里面逛半天也逛不完。其中的一个临时展厅(Temporary Exibition)中展出的是运动员的夺冠历程,通过视觉、音效等多种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到一名运动员从准备、训练、比赛到最终登上领奖台的全部过程。展览设计成一个弯曲的通道,每个阶段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在运动员准备的阶段还有个放松体验(Relaxation),里面是一张张沙发椅,旁边有耳机,分3分钟放松和6分钟放松两种选择。只需坐在椅子上,戴上耳机,闭上眼睛,耳机里就会传出柔和的声音教你如何放松并配上舒缓的音乐。类似的体验还有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最终登上领奖台的体验。那里还设有一个投影仪,将泳池的影响投到地上。这是让体验者感受到游泳运动员触池壁获胜的一刻。自己也在那块地板上站了站,还真的好像是在池水中,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创新能力。 我们退房离开酒店时,在大堂看到四个打扮高贵的老妇人在优雅地打着扑克牌。她们看到我穿得严严实实的样子忍俊不禁,冲我友好地笑笑。跟她们挥手告别时,她们也使劲冲我挥手,像小孩子一样。那感觉很奇妙又很温暖。 下午,我们到达了雪山脚下的小城Interlaken。这是个讲德语的小镇,主要发展旅游业。全城除了旅店、饭馆外就是各种纪念品商店,卖瑞士军刀、手表、防寒服等。我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预订的旅馆。安顿下来后,由于天色已晚,打算明天一早再登少女峰(Jungfraujoch)。于是大家就逛了逛小城。城里的几乎全是名表店和纪念品商店,而每家店里必有一个亚洲面孔的店员。可见这里的亚洲游客时多么集中,不是中国人,就是来自日韩的游客。这么小的城里居然还有两家中国餐馆和一家日本寿司店。我们转了一圈,回到了旅馆旁边的一家Pub,吃了些Pizza,喝了点啤酒,大家一起玩杀人游戏。放松了一晚。我们旅馆的电梯很特别,自己不带门,而是在每一层都有个固定的门。所以要乘电梯时,得用手把门拉开。电梯到站时也要推门出去。我就纳闷:这要是不知道是电梯的客人,在楼上一开门,岂不有掉下来的危险? 12月20日 Interlaken—Jungfraujoch—Luzern 今天,我们终于登上了位于欧洲之巅的少女峰(Jungfraujoch)。早上我们在Interlaken Ost站乘火车先到达Lauterbrunnen。在那里倒火车到了Kleine Scheidegg。之后,我们乘坐缆车(其实也是辆小火车)才最终爬上了少女峰。在等缆车时,我遇到了一位从墨西哥来的游客,叫做Michelle,今年31岁,刚刚嫁给了一位英国人。目前与丈夫住在英国离Brighton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当她听说我也在英国上学时,不禁感叹道:“这世界真是小啊,原来大家就住在一起。”Michelle这次来瑞士是因为她丈夫要在Interlaken培训一批飞行技术人员。今天,因为老公正在工作,所以她就一个人出来旅游了。Michelle人很善良、风趣,还特别爱照相。我们俩聊得很投机,于是决定一起游览雪山。(我们团其他人都是成双成对的,只有我一个人到处逛,有时确实挺无聊的)。一路上,我们俩就英语、西班牙语混着说。缆车在登顶途中经过几个小站,稍做停留,供游客拍照。于是,每到一站,Michelle就拉着我跑下去,冲到观景台(View point),一通狂拍,然后我们再一路小跑赶回车上。 缆车很快就到达了少女峰。下车后,我们坐电梯到山顶。站在山顶环看四周,雪景美不胜收。眼前一座座山峰耸立,远处的云海一望无际,天空湛蓝清澈。而且最有趣的是,山顶上有一种鸟,黑色的羽毛,厚厚的,就像穿了件黑色的厚毛衣一样。它们也不怎么飞,就站在栏杆上,从这头儿蹦到另一头。游客们纷纷和它们合影。为了防止它们蹦出镜头,通常两组游客配合,分别站在一只鸟的两边,“两面夹击”(那位游客的原话是Block the bird),这样小鸟就只能站在中央不动了。我们趁机赶紧合影留念。 然而对我来说,最美好的时刻并不在山顶,而是在从山顶下来一段的观看冰川的露天处。当时,其他同行的同学刚从那里下来,跟我们说外面没什么,而且卖明信片的工作人员也说这时是冬天,我们要去的Glacier没有任何活动。可是我和Michelle就是不甘心,还是决定去看看。我们顺着通道向前走,不远处有个小门。推开一开:太美了!外面就是一个纯白的雪世界。与山顶上的喧闹相比,这里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满眼的白雪,松松软软的,让人莫名地异常兴奋。我们俩激动地大喊大叫,蹦啊跳啊,互相打雪仗,捧起雪来大口放到嘴里尝,跑到每一处照相。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一点都不冷。我们就在雪山的环抱下,在这片很少有人留意的纯洁世界中,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幸福的感觉有时真不在登顶之时,而是在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的惊喜,恰到好处地沁入新田,就会立即产生莫大的快乐与满足。今天,少女峰上这静静的雪山一隅便让我体会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谛。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冰宫(Ice Palace)。这是个用冰造的隧道,里面有些冰雕作品,类似于国内的冰灯,不过没有冰灯那么复杂的技术啦。然后,我们在纪念品商店买了几张明信片寄出去。Michelle在寄给她妈妈的明信片中还提到我啦,呵呵。 晚上六点多,我们终于返回了Interlaken Ost。和Michelle分别后,我们又乘了近两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卢塞恩(Luzern)。在火车上,我还向Gary请教几句德语,现学现卖呗。 一到卢塞恩就开始找我们订的Hotel。我们向很多当地人问路,他们都特别友好,想方设法地帮助我们。其中一个小伙子给我们指完路后还反复叮嘱我们不遥乘公车,走着去5分钟就到,生怕我们多花冤枉钱。在火车站的碰到的一位大爷更有意思。由于他听不懂英语,就转身给我们拉个会英语的人过来帮忙。正巧有两个年轻人在旁边,他赶紧问人家会说英语吗。那两个年轻人自信地答道:“Of course。”大爷一听特激动,赶紧跟他们说:“那太好了,你们告诉他们这个Hotel怎么走。”没想到那两个小青年困惑地说:“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也是从南非来的游客啊!”大爷净顾着找会说英语的了,结果也找了俩老外,呵呵。 等找到我们的Hotel已经很晚了,于是到旁边的一个小饭馆找了点吃的。饭馆布置得十分精致,处处体现出主人的细心。门口招揽生意的卡通厨师的雕像便是按照老板本人的相貌做的,与老板十分相像。垫餐盘的桌布纸和餐巾纸的图案也都十分精美。用餐时,女主人还在桌上点亮了一个小蜡烛等。就连最后结帐时的帐单上都印着淡紫色的小花。我点了一个Pasta,味道很浓郁,尤其是配的Cheese很香浓,就是稍微有些辣。最后离开饭馆时,我在桌上留下了两块钱小费(饭费是17.5Fr)。这顿饭虽然贵些,但小费实在是值得给,因为我们吃得很温馨! 12月21日 Luzern—Zurich 卢塞恩真的很美。昨晚一到这里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城。罗伊斯河(Reuss River)从城中穿过,河水清澈透底。城中的建筑也是各具特色,小巧别致。夜晚时,房屋温暖的灯光倒映在深邃的河水中。而到了白天,城市的感觉立刻明快了许多。天鹅和鸭子们在河面上游弋,悠哉游哉!成群的海鸟在空中盘旋,快活地大声鸣叫。我从书包里掏出昨天没吃完的半包薯片,趴下来喂给附近的一只天鹅。它立刻伸长了脖子,张大嘴,一口叼住薯片,然后满足地游开了。其他的海鸥也都盘旋到了我身边,按捺不住吃食的欲望,有的甚至都竖着飞了。我把薯片搓碎,洒到河中。鸟儿们立即扎向食物,发出惊人的叫声,场面及其壮观!掉在岸边的残渣也引来了许多鸽子凑热闹。河边的建筑颜色明快却不刺眼―砖红、米黄、淡绿,风格也是各式各样,但大多都比较梦幻,仿佛一座座童话中的小屋。 我们先参观了狮子纪念碑(Lion Monument),那里是一座石狮子的雕塑,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护路易十六皇帝而牺牲的瑞士雇佣兵而修建的雕塑。狮子眉头紧锁,痛苦地卧倒在那里,背上的伤口露出一段断剑。狮子面前摆着一面带有瑞士十字的盾牌。狮子即象征着死去的士兵,如今却已成为卢塞恩城的标志。狮子的画像、雕塑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之后,我们来到了毕加索美术馆(Picasso Sammlung),收藏了毕加索晚年时的作品已经生活照片。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就是他创作的猫头鹰头像的面具,并将其戴在自己脸上拍摄的照片了。美术馆分四层,一层、二层主要是毕加索的画作。当然,大多数的作品我看后都匪夷所思,其意境十分抽象。不过我最欣赏的是一幅用Aquatinta手法(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画法,工作人员告诉我的)绘制的树木。黑白的树木层次丰富,枝繁叶茂,给人踏实、沉静的感觉。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三楼和四楼展出的毕加索的生活照,大约有150余张,其中很多照片都展现出这位艺术家童心未泯的一面。例如,有一张照片中,他将浴巾作斗牛斗篷,摆出引逗的姿势。还有一组照片是毕加索跟妻子杰奎林(Jacqueline)学习芭蕾舞动作时的情景,很有情趣。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的管理员,她是位和蔼可亲的女士,不仅耐心地解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最后还称赞我的围巾漂亮,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离开卢塞恩时,我站在河边的大桥上,盯着水流,一时间竟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站在船上,在河水中前进。风吹在脸上,很凉,又很清爽,舒服极了! 就这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卢塞恩,转火车到达了苏黎世(Zurich)。苏黎世不愧为瑞士的第一大城市,繁华现代,交通发达,有轨电车贯通整个城市。主街上汇集了世界顶集品牌的商店和知名银行,灯火辉煌,装饰的气派奢华。街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但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固然很华丽,但已失去了城市原本的特色。知道我们穿过了长长的商业街,来到苏黎世湖畔,感觉一下子远离了尘嚣。夜色中的苏黎世湖很平静,左岸商场大楼的灯光依旧明亮,但已不那么耀眼。没有了刚才的嘈杂,眼前这个“天然去雕饰”的苏黎世更加可爱。 12月22日 Zurich—Bern—Basel 一早就赶到了苏黎世火车站,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到达了瑞士的首都伯尔尼(Bern)。虽然是首都,但这却是个小城,景点都集中在老城区,全程走下来不过个把个小时。城里的主街是购物拱廊(Shopping malls in Arcades)。这也是全欧洲最长的有遮蔽长廊了。其他的景点大多分布在其两旁。我们先参观了钟楼(Zytglogge)。这是个不大的塔楼,尖尖的塔顶下面便是硕大的圆形表盘,旁边有几个玩偶,在整点前三分钟开始跳舞,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之后,我们去了熊苑(Bear Pit)。熊是伯尔尼的象征。传说以前的人用他们捕到的第一件猎物来命名一个城市,伯尔尼由此得名。不过这个熊苑小得可怜,也就能称得上是个大天井吧。里面也只有两只棕熊,其中一只背上的毛还褪了色。这“哥俩”缓慢地在“天井”中踱步,不时蹲下来仰头看看游客们,然后又无精打采地走开了。 从熊苑出来,乘两站公车就回到了城中心。本打算去看大教堂,但教堂中午休息不开门。只好先在旁边的Christmas Market逛逛了。在这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与英国一样的Mulled Wine,赶紧买了一杯尝尝。与英国的相比,这个mulled wine的红酒味道更浓,水果味很小,趁热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嘴中充满了浓郁、纯厚的就酒香。只是没想到这酒的度数稍高了些。一杯下肚后,困得要命,好想找张床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幸好酒劲儿很快就过去了。 下午,我们参观了大教堂(Muenster),然后去了联邦大厦,可惜目前正在维修,所以啥都没看到。就这样匆匆游过了伯尔尼,我们又跳上火车来到了巴塞尔(Basel)。这是一个位于瑞士、德国与法国三国交界处的城市。城市中的有轨、无轨电车很多,四通八达。但这里去明显没有前几个城市整洁,治安也比较混乱。我们在火车站向出租车司机问路时,他明明知道,就是不告诉我们,除非我们坐他的车。当然,这种现象在北京肯定是见怪不怪了,但却是我们第一次在瑞士碰到。上午我在伯尔尼车站问路时,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不但热情地为我指路,还嘱咐我城市很小,走着就能逛下来,不用坐车。唉,这人跟人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不过总的来说,巴塞尔的人更杂乱些。晚上,我们到一家小酒吧吃饭。饭后向旁边一桌喝酒的当地人询问去三国交界处怎么走。他们四个人中有一个人英语很好,听懂我的意思后,就用德语跟其他人讨论。他们的讨论就跟开会一样,特有意思,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能看得出他们一开始意见不一致,手指的方向都不同,后来终于统一了意见,再由那个人向我转达。他还跟我开玩笑,说要是早知道你们来,我就开车送你们去啦。吃饭时,还碰到一个怪怪的瑞士小伙子,他头戴闪烁灯光的圣诞老人帽,跑到我们桌前问我是不是英国人。我这么亚洲的长相怎么可能是英国人啊?!等我们离开时,他又跟上来要跟我跳舞,之后他问: “Can I kiss you?” 我赶紧说: “NO, NO.”,跑开了。 夜晚,我们来到了三过交界处。其实就是条小河,河边矗立着三根旗杆。我向白天应该会挂有三国的国旗吧。但夜晚这里冷冷清清的,寒风刺骨,我一刻都不想逗留。我们在回hotel的路上还转了巴塞尔大学,据说这是全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不过,当时一片漆黑,走在清冷的校道上,我只觉得透骨的冰冷,就想快点回去洗个热水澡,在美美地睡上一觉。 就这样,我们在夜游中结束了巴塞尔之旅。 12月23日 Basel—Geneva 昨晚睡得很香,今早还赖在床上不想起。这样磨蹭的后果就是差点误了去日内瓦的火车。火车11:03分发车,我们11点才赶到车站。一行人在月台上狂奔,终于在最后一秒中跳上了列车。经过近三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此次瑞士之行的最后一站-日内瓦(Geneva)。日内瓦果然是个国际化的城市。大街上各种肤色的行人行色匆匆;名牌商店和购物中心也是鳞次栉比。正逢圣诞前夕,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同行的朋友们都忙着购买礼物,我没什么可买的,就跟着人流盲目地走着。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样繁华的气氛,很想远离这里,到一个狭小却安静、温馨的地方,才会感到踏实。 晚上,我们去了一个装饰得很有请调的饭馆,吃了我们在瑞士的最后一顿晚餐。我点了一份鸡肉,分量极大,只吃掉了一半,剩下的只好打包带走。饭后又喝了一小瓶瑞士啤酒,很好喝,清香中略带淡淡的苦味,但不像黑啤酒那么苦,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但结帐时,我们闹了个大笑话。Waiter把账本拿来后,我们把钱放了进去,他把找的零钱连同账本一起还了回来。我们认为这是个Bar Restaurant,因此不用给小费了。于是就将零钱收好,把账本还给了那位waiter。没想到他把账本打开,然后倒过来往桌子上一磕,结果一分钱也没掉出来。当时别提多尴尬了!虽然他嘴上说Thank you,但看他走到后面跟同事说起这事,两人都无奈地笑笑。唉,实在是丢脸。不过想想我们也都是穷学生,本来就没钱,在加上是外国人,不了解当地的习惯,闹了笑话到也可以原谅。但愿他们不要太介意了。 12月24日 Geneva—Bristol 今天是Christmas Eve。日内瓦街头冷冷清清的。绝大部分商店早早就打烊了。我只在火车站下面的一家小店里买到了些巧克力带回去给朋友们。不过一早,我们又去看了日内瓦湖。日内瓦湖是怎么看也看不厌的,湖水永远都是那么清透,天鹅、鸭子,还有狗都在水中嬉戏。天依旧很冷,但没什么风。太阳没出来,湖面上仿佛笼罩着一层薄烟。我在湖边找了张椅子坐下。在这冰冷的早晨,脑子清醒极了。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偶尔有两三个人走过,或是晨跑,或是散步。湖里的鸭子、海鸥也自得其乐,有的撅起屁股,扎到水里喝水;有的随着波浪来回飘荡,好像在荡秋千;还有的干脆跑到岸上来,在便道上遛弯儿,低头找点儿食儿吃。真羡慕这种休闲的生活节奏和如此安静美丽的环境。 下午从Hotel取出行李后,在大堂(其实更像是个小咖啡馆)里收拾整理。这时坐在旁边沙发上的一个客人和善地冲我笑笑,我也冲他回笑一下。我们用西班牙语聊了一会儿。但我的西语水平实在是有限,根本说不明白。他还安慰我说我还是“teenager”(在外国人眼中咱们中国人都很显年轻吧),将来一定会说得很好。他又自我介绍说叫做Enzo,是意大利人。他还说意大利很多人不愿意跟家人共度圣诞,而是更愿意在旅行中过节。他曾去过中国,很喜欢中国历史,认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很伟大。之后,他邀请我和我的朋友们喝咖啡。由于我们要赶飞机,时间不够了,他就把我们送到了公车站,并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是他的客人,到了意大利只要一个电话,他保证接待。真是个典型的意大利人! 晚上,我们顺利的搭乘航班空降回了Bristol机场。至此,瑞士之旅圆满结束。 庆幸自己来到了瑞士,感受到了这份安逸与恬静。旅行虽然短暂,但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旅行中成长。有机会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和景色,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己原来的那片小世界也在逐渐变大,心境变得更平和,学会了用一颗更加宽容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回顾这一周的旅行,感受颇多,也学到了很多。开阔了眼界,放松了身心。很感谢同行的朋友们,要不是他们的精心安排和一路上对我的照顾,我不可能有这么美好的旅程。 p.s.由于圣诞这两天英国停止所有的火车和汽车客运,我就滞留在了Bristol,继续打扰pam和其他朋友。感谢Gary在圣诞节那天带我转了Bristol,船厂和后山古塔的风景真是美极了!很喜欢和Psyche还有Pam一起逛街。更感谢Pam和Ivan今天到火车站送我。希望有机会与你们在巴斯相会。 今天回到家,看到舍友放在我房间门口的圣诞卡片以及同学们发来圣诞祝福,心里好感动。在这里,祝所有人圣诞快乐,新年快乐!^_^ |
转自:http://sunshine-tina365.spaces.live.com/Blog/cns!AA4ACD55AA6E7F82!992.entry3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