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瑞士游 |
[游记]我的瑞士游 |
2007-08-05 ctrip.com |
2006年1月16日(北京-法兰克福-苏黎世) 如果山有故乡的话那一定是―――瑞士!瑞士六成以上的国土属于阿尔卑斯山地,那里的雪山、深谷、湖泊和村屋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怀着对瑞士风光的无限期待,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我终于在2006年1月16日上路了。此时我心里是惴惴不安。第一次在没有跟团和接待的情况下独自一人远赴异国他乡旅游,三天后才能和其他同伴在日内瓦碰面。转机、订酒店、买票、乘车……我将面临无数的第一次。 在德国的汉莎航空上,我身边不但有热情邀请我去法国尼斯旅游的外国老太太,还有在起飞时拼命在胸口画十字搞得我也很是紧张的外国小伙子。当然还有不少的中国人,相信多数是在法兰克福机场转机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期间我狂看在国内购买的瑞士旅游手册),我的LH721终于成功降落。没有心情参观机场的免税商店,我紧崩着弦猛找转机飞往苏黎世的LH3732,想不到德国人在机场的标识很清楚,轻松搞定。 再登上飞往苏黎世的航班,这回全是金发碧眼的洋人了,如果听不懂,连帮着翻译的人都没处找了。我一个劲盯着别人手里的登机牌,使劲核对,生怕上错了飞机。 欧洲太小了,起飞后连第二遍饮料都没给,空姐就匆匆忙忙收走全部东西,准备降落。抵达苏黎世后,出乎意料的顺利。我很轻松地找到火车站(苏黎世的机场楼下就有火车站),并且签署开始使用我在国内购买的“SwissPass”(瑞士通票,强烈建议买这个通票,有了这个它在瑞士可以免费不限次数的乘坐火车,公车和轮船,非常方便实惠)。 从机场的火车站,坐不到15分钟的火车就可以到达苏黎世的“Zurich HB”中央火车站。一出了中央火车站,我真正感觉到了异国他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有一个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在车站愣了几分钟,我回过神,拿起旅游地图找了个年轻人问路。那个本来还在焦急等人的年轻人不仅给我指清了方向,还给了我一个十分友善的微笑,让我心里暖乎乎的。在指点下,我在夜色降临的苏黎世很快找到了在国内预订的唯一一家瑞士酒店“Krone”。 瑞士酒店比较麻烦的是,一般多在晚上十点或十一点关门,因此自己外出需要将客房钥匙插在前台的小架子上,换成酒店大门的钥匙。回来进房间,也要经过这个手续。我的房间十分狭小、简单。没办法,谁让这是自助游呢! 放下行李后,我决定出门简单转转,顺便看看酒店附近较有名气的尼德尔多夫大街。没想到酒店旁边的利马特河在夜色中竟如此美丽。 利马特河的旁边就是圣彼得教堂,它是瑞士最古老的教堂,公园857年的历史文献中已经有了它的记载,而真正让这间教堂名扬四海的还是它于1534年修建的钟楼,以及里面悬置的巨钟。据说教堂前的教堂塔过去还曾用来观测城市里火灾的方向。不过此时的我最羡慕的还是它前面的豪华酒店。 再远些就是圣母大教堂,书上介绍它内部的由夏加尔创作的彩色玻璃非常有名。 尼德尔多夫大街上两旁不时能看到各色的“club”,门口有各色性感美女照片,楼上房间露出粉色的灯光。这里可能就是个小红灯区,但远没有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开放和喧闹。我想也可能今天是周一的缘故吧。 2006年1月17日(苏黎世-采尔马特-萨斯费) 本以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肯定睡得和猪一样,因此我特地还订了酒店的morning call,同时自己还在手机上制定了闹钟。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在17日早上赶上7:00的火车去采尔马特。没想到,我自从0:00点以后,每个小时醒一次,一直到5:30就彻底不困了,自觉的起来收拾东西。这在国内可是百年难遇啊,可能在这种独自在外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就全都激发出来了吧! 在没人检查看管的情况下,我自觉将房间钥匙放到前台,步行到火车站。幸好买的是瑞士通票的“first class”,不用再买票和区分车厢等级,我挑人少的车厢(应当是一等)上。这时,我发现这个车厢里全部是乘车上班的人们。大家或是看着当天的报纸,或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着(列车每个座位下面都有电源插座),整个车厢相当安静且有秩序(本人也不好意思拿出相机照一张),只是在列车员推着小车来到,人们纷纷买些汉堡、咖啡或其他甜点算是当作早点了。 瑞士的冬天大概在9:00多,天才完全亮起来。我发现列车已经进入到了阿尔卑斯山区的怀抱。铁路两旁全部是木制房屋,和苏黎世相比,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很多木屋上都有年代标记,也许是它们的建造时间吧。如果真是这样,那随便一个小火车站都是1890年盖的,真是历史悠久! 中途换乘登山的专用火车,我发现每个放物品的台子上都有这一地区的地图,真是到旅游区了,这不由得让人感叹瑞士人服务的细致! 车外已经能看到滑雪者在和铁路平行的专门路线上飞驰。远处是塔什小镇,由于采尔马特小镇为保证不受污染,禁止一切机动车进入,因此开车前往的本地人,全部将车子停在这个小镇上。 经过约4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素有“冰川之城”的采尔马特(Zermatt)。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无汽车污染的小城镇,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可以欣赏到马特宏峰和冰川景色,而且采尔马特还拥有在2002年取得了“全球最佳滑雪圣地”大奖的全长245公里的雪道。 我站在大街中央赶紧照一张。镇上交通工具都是马车或电瓶车。在我照相时,马车夫还挺配合的摆了个POSE! 在火车站的“Information”问清方向后,我开始向马特宏峰方向进发。途中经过了采尔马特小镇的街中喷泉,其中熊的雕塑,可能是小镇的象征吧。在国内看到的瑞士介绍上,瑞士全国的自来水都是饮用水标准,可以省却很多买水的费用。因此,我赶紧在这里补充给养。 采尔马特的闻名全因那座阿尔卑斯众多山脉中最著名的马特宏峰了。它海拔4478米,钻石般的峰顶直插蓝天。凛冽的寒风刮起山顶上的积雪,形成久不散去的雪雾。 然而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天气不佳,上马特宏峰的缆车停运了,而且恢复时间可能要等到19日了。我只能在小镇上远眺云雾中的马特宏峰了。 依然营业的只有戈尔内格拉特观景台了。在山顶上,马特宏峰和戈尔内冰河(下面照片中左侧的可能是冰河)全都看不清,而其他游客多是为了滑雪而来,不受什么影响。 景色看不到,我只能步入山顶的餐厅(天气好的时候,应当在用餐是可以眺望马特宏峰)。这里的一种西红柿和土豆熬成的汤还真不错,又暖和又好喝。 在诅咒完采尔马特地区的天气后,我只能悻悻地下山了。途中我发现当地的孩子只有三、四岁,就全部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去练习滑雪。火车下山的路上,我看到七十余岁的老人蹬着山地车狂骑。瑞士人不分老幼,真是爱运动啊! 回到小镇,只能抓紧时间参观阿尔卑斯的山岳博物馆和这个小教堂了。 据当地人介绍,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到这里做礼拜。 鉴于本人不幸地遇上了瑞士西南部的坏天气,只能改变路线和攀爬马特宏峰的初衷。我临时决定改去体验一下瑞士的乡村小镇,也是考虑到那里住宿可能便宜的因素。 傍晚时分,我离开了让我又爱又恨的采尔马特。 火车站上还留有圣诞节的痕迹,我想圣诞时候的瑞士一定更是美丽。 瑞士的交通真是太准时了!我凭着要来的时刻表,只需对照上面不同时间的不同车次,就顺利地完成了火车和邮政大巴的路程,在晚上9:00左右抵达了“阿尔卑斯山的明珠”―――萨斯费。 这里海拔1798米,在阳光下耀眼而玉洁冰清的冰河自山顶向山脚方向流淌而下,这里也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冰河村”。当然,以上都是书上的介绍。 我看到的夜晚的小镇干净、古朴而不失现代气息。 瑞士的每个城市、旅游点甚至小镇都有各种瑞士制造的手表和其他奢侈品,随时随地保持着对各国旅游者的强烈诱惑。 路上,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在这么晚的情况下,要么多贵的酒店我都硬着头皮住,要么就在火车站里的椅子上凑合一夜。出乎意料的是,下车后车站门口就是“Information”,给我提供了价格适中的酒店、旅游地图、天气预报等信息。 看地图上,酒店距离“Information”很长的距离(地图上从南到北贯穿了整个小镇),吓了我一跳。待和工作人员确认后才知道,镇子太小,走五分钟即可,一场虚惊! 小镇的住宿条件反而好过苏黎世! 酒店的Reception是个操着浓重德语腔英语的老太太,非常和蔼!为了照好这张照片,还专门梳妆打扮一番,很是认真!没想到照片上反而显得十分严肃! 经过了这一天的历练,我已经完全踏实下来。瑞士只有少部分地区和人不能讲英语。而且瑞士的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在每个车站附近均有“Information”,可以提供行程安排、住宿、娱乐项目等大多数旅游者需要的信息。 因此我决定白天拿着旅游图书走到哪儿就玩到哪,晚上就把自己交给“Information”了。想到这,终于可以踏实的睡上一觉了…… 2006年1月18日(萨斯费-锡永-Les Diablerets) 因为不知道中午饭何时才能吃上,我使用上以往惯用的伎俩: 在老太太的酒店,我早餐时足吃了四大片面包、两块黄油、两块Cheese、四片熏肉、三碗草莓酱、两杯橙汁和两杯牛奶(里面麦片若干……)。 这里和采尔马特一样同在瑞士的中南部,因此天气也是十分阴霾。通往山上观赏冰河的缆车也停运了。同时,徒步线路、滑雪、冰车、阿尔帕因滑行器等全部停止营业了。因为天气的原因,瑞士人似乎终止了一切的娱乐活动。我只好去参观了镇上历史悠久的面包博物馆,而且这个参观还是免费的。 面包博物馆是在一家酒店的地下室内,酒店照常营业而正在前台忙碌的服务员可以热情地带着游客到地下室参观,这在国内肯定是不可能的啊! 看到萨斯费小镇上的条幅,在2月份,这里将要举行世界单板滑雪技巧大赛,可惜我是没有福气等到那时候了! 瑞士美丽的自然风景我这几天暂时不能欣赏了,最终我决定今天改为参观人文景观了。早上动身离开萨斯费来到了可以“在管风琴上寻觅历史”的锡永城(Sion)。锡永是瑞士瓦莱州的首府,也是瑞士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那架保存在瓦莱教堂(Valere Castle)内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管风琴就是最重要的见证。 在这个瑞士人自己称之为“big city”的城市里,我还真有点搞不清方向了。这时候我腕上要是有款能拥有指南针功能的手表,就方便多了。 这张照片是登高眺望锡永古城的全景。 我连找带问,重于看到了古老的瓦莱城堡。 在城堡上,再次远瞰锡永城。 锡永除了保存完好的老城区,这里还是瑞士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城市周围山坡上遍布葡萄园,呈梯田状延伸向远方……我想要是在夏秋之交来到这里,那一定是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城堡需要由一个听不懂英语的老太太开门。没想到她七八十岁的年纪,居然在不能称之为路的小径上健步如飞!背着大登山包的我,要跟上她也着实费了些力气。在城堡里,我看到了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管风琴 它虽然古老,但是还能演奏,由此而发起的“管风琴音乐节”,也闻名于全球。 走在锡永的大街上,能看到个别饭馆的墙外有这样的小橱窗, 可能是在向旅游者推荐锡永美味的葡萄酒吧! 我在锡永火车站上等候,准备前往下一个城市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个城市的上空,不断有先进的战斗机飞过,不会让我找到了瑞士的空军基地了吧!!! 既然想体验瑞士农村的民风,我晚上选择了Les Diablerets小镇(这个名字是小恶魔的意思,据说是冰川周围散落的奇岩怪石就仿佛是一群小魔怪在这里嬉戏后留下的痕迹)。当然,我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希望可以能看到这个小镇上著名的的冰河风景,能乘坐冰上公共汽车欣赏风景。 瑞士的乡村小镇多数散落在各个山坳中,为群山包围。这也是我一直没经历大风感受寒冷的原因。我有幸在晚上乘坐有轨电车穿行在群山之间。看着华灯初上的乡村小镇和包围着它们的雪山,就像有人不经意间在白色丝毯上撒上了一把金光闪闪的珠子,十分好看。只可惜我没能带上相机的三角架,拍下这样的夜景。 下车后在我正寻找“Information”的时候,突然我旁边出现了一个满脸通红满嘴酒气的老头,他问我在做什么。当知道我在准备安排住处时,他一个劲摇头表示这里的“Information”稍远,在一个教堂的后面,而且居然要带我去。犹豫半晌后,出于对瑞士人民的信任和热爱,我还是跟着他走了。一路上看着在雪地上摇摇晃晃的他,我时刻保持着警惕。没想到,不出几分钟真的在一个小教堂的后面看到了问询处,没等我表示感谢,那老头就又趔趔趄趄着走了。这真让我心里暖乎乎的! 经过介绍,我找到了家“family hotel”。这家人真是放心,让我一个人坐在楼下歇息,全家上楼给我打扫客房去了. 房东的孩子好像没有家庭作业,整晚在玩。我也十分疲倦,只是和他们的大狼狗玩了会,就准备睡觉了。 演员都说怕和儿童或动物一起演戏,还真是这样。本人经过两天的奔波,十分疲倦,当时的风采已经全被这只德国牧羊犬掩盖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摸着自己已经陷下去的两颊,终于意识到自虐游还确实是比较艰苦的。 2006年1月19日(Les Diablerets-日内瓦-蒙特勒) 我的侥幸没有成功,这里也由于天气原因没法游览冰河。这几天我获得的最大的经验就是在瑞士山区游玩,一定要考虑到天气的情况。 我只能按照原定的时间表,准备前往日内瓦和组织汇合了。 早上一出门,我才发现这里的雪已经能深过膝盖了。每家房前屋后都有块空地(应当是绿地)被白雪所覆盖。人们只在雪地中踏出一条小路用于行走。 我跟主人的孩子同时出门,又要踏上旅途了。别了Les Diablerets,有机会再到瑞士我还要来这里,当然一定要好天气! 去日内瓦,要在一个叫“Aigle”的小镇上换车。这时,太阳好像要出来了,又想到能看到老婆等人了,我不由得一阵兴奋! 在日内瓦火车站,我顺利地和组织聚齐。感谢他们的到来,带来了久违的阳光,我的心情也随之明媚起来。将行李存放在火车站后,我们开始感受起日内瓦的城市气息。“如果山有故乡,那一定在瑞士”,瑞士的每个城市里抬头眺望,似乎都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英姿,日内瓦也不例外。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日内瓦可以抬头看到欧洲最高峰勃朗峰的皑皑白顶。 日内瓦湖又叫莱芒湖,是蓄积阿尔卑斯山融雪而成,正是它蕴育了这世界上最有祥和气氛的“和平之都”。湖畔居然有人穿短裤钓鱼,还收获颇丰。在日内瓦湖畔有不少公园,这里是最能体验欧洲悠闲生活方式的地方。 格朗日公园旁的花钟是由6300多盆鲜花随季节更替而变换着各种色彩和图案,并且永远保持着鲜艳和芳香。瑞士很多的城市公园里都有这种花钟,但是只有日内瓦的这个才是真正的鼻祖。 在路边的咖啡座小憩,十分惬意!不时,还有时尚的瑞士姑娘走过。 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大家集思广益找到公共汽车,毫不费力地抵达联合国总部-万国宫。万国宫旁边的应当就是国际红十字办事机构。 日内瓦街道上随处可见报箱,行人全凭自觉,取走报纸后将钱币自动放置在箱子里,在国内人们不知道何时才能有这种觉悟啊? 下午逛完日内瓦后,我们傍晚来到了瑞士最古老的“贵族乡”-蒙特勒。瑞士成为国际性旅游国家,蒙特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期间,英国贵族非常流行到瑞士旅行。因为较之阴冷多雨的英伦,阳光普照、湖光山色的瑞士非常吸引他们。贵族们通常先到日内瓦,然后乘马车花上一天时间来到这个日内瓦湖畔气候和景色最好的地方。 如今,许多名人曾经来到或者就生活在蒙特勒这个疗养圣地,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法国时尚代表夏奈尔创始人Coco Chanel等。 冬天属于旅游度假的淡季,部分酒店不开到是给我们添了些许麻烦。 漫步湖边长约15公里的小路,看着远处夕阳下的阿尔卑斯,细细体验着名人们的生活方式,身心无比的放松。 有钱人聚居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腐败的地方-CASINO。 2006年1月20日(蒙特勒-因特拉肯-翁根)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自然还是到湖边漫步。 沿着湖边,一直可以走到举世闻名的西墉城堡(Chillon)。公园9世纪时,西墉是为了向经由意大利过来的东方商人们征收税务而建造的一个关卡。后来,因为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者弗兰索瓦兹.波尼瓦尔曾经被囚禁在这里,而他就是拜伦《西墉的囚犯》诗中的人物。 古堡建在水中,用吊桥和湖岸相连。里面有迷宫般的房间、洞穴、宽长的宴会厅和庭院。大厅内的墙壁上还装饰着历代城堡拥有者的家族徽章。 当走到城堡的另一侧,我发现有远处阿尔卑斯雪山的映衬,西墉城堡更显得格外神秘、凝重。记得在北京瑞士使馆签证处里墙上的瑞士风光图片,就是这一个画面。只不过其他季节时的照片,颜色会更丰富一些。 在蒙特勒的清晨,我们登上了专门的观光列车“GOLDEN PASS”,准备向因特拉肯的少女峰进发。在国内购买的一等舱还是物有所值的,我们坐的是豪华的全景天窗车厢,而且因为淡季人少,好像是我们的包厢一样,太爽了! 整个车厢位于列车的尾部,还专门留有正面窗户,供游人观景。 黄金旅游路线沿途有小城、郊外、山地、湖泊和桥梁等各种风光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于13:05到了因特拉肯后,我们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问题。登上少女峰的专线最晚一班是13:20开,于15:45抵达少女峰顶,而最后一班从峰顶返回的火车就在15:57。也就是只能在山顶停留十来分钟,而天气预报显示20日的天气可能也不好。到瑞士不会一次雪山都让我看不到吧,这可把我的汗都急出来了! 最终,大家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当日上山,在山上过夜,第二天再登顶。事实最终证明,我们大家后来因祸得福。我们抓紧最后的几分钟,买好车票(登山的齿轮火车需要购票,但凭着瑞士通票则可以打折),进站上车。 在列车上,我们一通猛翻旅游手册寻找山上的便宜酒店。通过其他人在和当地人闲聊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山上的翁根小镇不错,而且酒店价格相对便宜,于是终于在颠簸了几个小时后抵达了当日的落脚地点-翁根。 我们一如既往地通过“Information”找到了合适的酒店“HIRSCHEN” 酒店的楼下就是从山上一直下来的滑雪道,不时有滑雪者飞速滑过。我兴奋之余,抓起一把积雪,攒成雪球开始“袭击”路过的滑雪者。居然一对外国青年在遭遇攻击后放下雪具也向我一通对扔,双方都友好地哈哈大笑。 看到如此美景,之前的些许遗憾一扫而空。我抓起相机对着屋外的景色和我的老婆一通狂拍。 大家兴奋之余,赶紧放下行李,到小镇上逛逛。 路边有制作草莓面包的小贩,将面包往锥状注射器上一插,再一按,马上就在面包内填充上了甜美的草莓浆,十分新鲜好吃且便宜,现在还让我回味。 看到当地人一个个矫健的身手,从山上滑下来,我们十分手痒,但望着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和看似十分专业的雪道,我们选择了当地人专门制作的冰车。 经过简单的培训,我们学会两脚控制方向,手拉黑带子可以减速(但好像不特别管用),大家登上上山的火车出发了。火车上就连七十来岁的老太太也是拿着普通的雪橇和头盔,而我们四个青壮年居然各自抱着冰车,想想都觉得滑稽。 这里,冰车的雪道和一般滑雪者的路线是分开的,实际上冰车雪道也就是这里徒步旅行的线路。相较那些单板、双板的滑行路线,这条路线安全了许多,但看着外国年轻人各个潇洒地急速滑向山下,我也开始有些渴望学习单板的冲动了。 在山上,我们在一个有些神神叨叨的外国青年带领下,开始冲下山坡。 这里的雪质松软且厚实干净,让人感觉十分舒服。但是可能管理者把所有滑雪爱好者都当作滑雪的高手了,没有任何的护栏。有时冲向弯道的时候,看着旁边高高的斜坡还真有点紧张! 路线设计开始较为平缓,而后越来越难。不仅坡度增加还伴随着弯道,而且路上时常有些小坑和坡,让我有时颠着像骑马,而有时干脆直接飞到空中,想不到冰车也能玩的如此刺激。我们从山上一直滑到翁根小镇我们酒店楼下,也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 人说看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人民是否幸福,要看平日里人们的表情是否轻松愉悦。而在这个小镇上,我看到旅游者、居民和服务人员几乎人人都面带微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在接触时,均轻松友好还不时开着玩笑。这种由衷的表现真让人羡慕和向往。 我们的酒店被当地人称为“Good Kitchen”,因此我们选择在具有当地特色的酒店饭馆里吃了顿自助的火锅,还开了瓶瑞士红酒,真是解馋,终于可以将这几天来所亏的油水补回来了….. 2006年1月21日(少女峰-因特拉肯-卢塞恩-苏黎世) 清晨,我们一边祈祷着天气,一边登上向少女峰顶进发的云霄列车。这里的美充满着活力和变幻。从山下到山顶,一会是依然保持绿色的苍松翠柏,一会又到了一眼望不尽的飞雪连天。 列车上用八种语言介绍着少女峰的风光以及这条著名齿轨铁路的修建历史,其中,我们听到了十分熟悉的汉语,顿觉提气。这条铁路全长只有几十公里,但路途十分险峻。它是古耶德勒先生设计建造,经过16年的修建,于1912年全部建成通车的。观看修建的记录片,就能感觉到在那个年代修建这条铁路的艰难和瑞士人对设计建造者的无比敬重。 在中转车站(简称KS),我们看到大批的滑雪者在拾掇自己的装备。这么冷还短袖,火力够壮的!本人决定回国后也试试单板。(现已证明,真是痛苦的尝试) 列车上的胖检票员居然会说几句汉语“几个”很可爱,也真让人意外!可见中国的游客逐渐增多了!在列车上,日本旅行团包了一小截车厢,而我们还碰巧遇到了台湾东森电视台的摄制组。这时,胖检票员告诉我们他区分中日旅游者的方法就是,频频举着小相机猛拍的人一定是小日本。我看了看,还真有些道理! 远望有着天文台般穹顶的斯芬克斯观景台,我们此时的心情无比期待。 终于到站了,我们步行几分钟就走到了斯芬克斯观景台上。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美得让人窒息”了!少女峰就出现在大伙的面前,如此的纯洁、静谧让人完全忘却了世俗杂念。 本人拿出相机一通狂拍。因为拍得太多了,这里放不下,所以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照片集。 走出观景台,来到了被称为“雪原”的户外。看着如此洁白、纯净的万年冰雪,我真有种拥抱大山的渴望。坐在地上,随手抓起一把万年白雪尝了尝,从嘴一直冰凉到胃里,爽死了! 本人的举动感染了大家,纷纷效仿! 阿莱奇冰川如凝固的大河,从少女峰南坡延伸下来,让人置身于阿尔卑斯冰雪覆盖的童话世界。这条冰河长达23.6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冰河。在这里如果季节合适,可以租到安全带、绳套和铁锁等装备,沿着一条安全的路线在冰河上行走。(需要预约) 在这里有个被称为“冰原”的地方,正好在少女峰旁边,可能是风口。那儿的气温零下15度,风力46公里/小时,让大家完全没有了在刚才“雪原”上的风采,一个个瑟瑟发抖。在这里,我才体验到登山队员的艰难!就连相机都因为过于寒冷而显示电力不够。看看照片,是不是有点像在南极的感觉! 在“冰原”上实在无法多待,转而进入了超级冰宫。1934年,两位来自格林德沃尔德和翁根的登山向导,利用阿莱奇冰川的整块万年寒冰切割这个面积达千于平方米的冰宫。这里的修建和修饰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因为在长廊拱形内顶和巨厅内顶内,由滴水而形成的冰柱在缓慢生长。一位来自因特拉肯的冰雕艺术家每年都在更新冰雕。 在观景台上流连了半天,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乘坐上了下山的火车。本人灵感忽现,准备在上午的SK车站下车,带着老婆要体验一下山上徒步的感觉。这时碧空万里,我才发现SK小站的景色竞也十分独特! 滑雪者纷纷在这个小镇上小憩片刻,再开始滑向山下。 徒步开始,我和老婆走的是滑雪路线。雪质松软厚实,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吱的声音,感觉很是舒服。这么好的滑雪道,要是国内也有,那我肯定也去学滑雪了! 徒步期间,我为了改道冰车的路线,想偷懒抄近路,没想道一脚踏出去,雪就到大腿根了,我吐吐舌头还是规规矩矩走大道吧…… 在山地里走的时间长了,我们发现自己慢慢分不清路面的坡度了,眼前一片都是白色(我还一直带着墨镜)。这可能就是轻微的雪盲症吧! 返回翁根小镇,看到放学的孩子拖着冰车,上面放着书包,这肯能就是他们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吧。就连一两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坐骑,真是全民皆“冰”啊! 在小镇,可以眺望到山脚下的村庄。 回到酒店,我就在滑单板的憧憬中入睡了! 2006年1月22日(因特拉肯-卢塞恩-苏黎世) 因特拉肯意思是两湖之间,被少女峰、艾格峰和僧侣峰环保,是通往三大峰的门户。这儿湖光山色非常秀眉,而且两个湖的湖水颜色完全不同,给人凭添几分神秘色彩。就算只在镇里散散步,也是种享受。距离火车东站很近的绿地-“荷黑马特”,在这里可以眺望少女峰。而举行重大庆典时,这里会燃起绚丽的焰火。 等到了卢塞恩,天又阴了下来。我是明白了,瑞士的景色和阳光有很大关系,好在,少女峰让我圆了爬雪山的梦想。 大仲马说过“卢塞恩是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珍珠”。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这“值得迷路的城市”。这个城市有时也被译为“琉森”,是卢塞恩州的首府。它旁边依偎的就是卢塞恩湖。瑞士最初的三个州-乌里州、施维茨州、翁特瓦尔登州在卢塞恩湖区,曾经于1291年联合起来脱离巴奔堡家族的统治,在1332年,卢塞恩城作为第一个城市州,又加入了原来的三州联盟,因此卢塞恩湖又被称为四森林州湖。 它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满眼湖光山色令人着迷。不过由于天气的原因,让我对卢塞恩的印象打了些许折扣。 一下火车,站前就是美丽清澈的卢塞恩湖。 回头看看,火车站竞也似一件艺术品般,伫立在湖边。没走几步,欧洲最古老的木桥-卡佩尔桥就出现在大伙的面前,它上面展现了17世纪的名家绘画。桥中间的八角形水塔是从前的哨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卢塞恩的历史。 因为是周末,街道上只能看到中国人开的小店还在营业,并且亮出汉字宣传,想多挣些中国游客的钱。看来,中国人在哪儿都属于是勤劳的。 在距离豪夫教堂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瑞士最痛的历史-卢塞恩狮子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路易十六而战死的瑞士士兵们而修建的。 卢塞恩的豪夫教堂,是瑞士最重要的古典风格教会建筑,即使在教堂如林的这个国家,也占有着独特的地位。它门口的雕塑好似中国的工笔画一样,对细节把握的十分准确。 我们游走到古城深处,看到了长达900米的穆塞格城墙。 这座城墙原本是包围着整座城市的。 看着这里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以及和现代都市完美的结合,不由得让我想起北京城市的钢筋水泥。为什么我们国家就不能呢? 城市里的钟表商店,极尽橱窗之能事,陈列着瑞士制造的一个个手表品牌。 我看上了一款江诗丹顿,价值18200CHF,和人民币十几万,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有实力购买啊??? 夜晚,我们抵达了此行的最后一座城市-苏黎世(也是我的第一站)。在酒店Check in后,我们在尼德尔多夫大街上找起当地有名的Cheese火锅店。当问到一位中年妇女时,她不知道地址,干脆带着我们上到一个酒店里去询问,直到问清为止。这几天我们经常是在路边或车站拿着地图研究的时候,就有老外上来主动帮忙,实在是热心,我发誓以后在国内看到外国人问路,我也要上去帮帮忙! 找到Cheese火锅店后,进去大饱口福。幸亏来得早些,晚到的老外,只能在门口等着,和北京的沸腾鱼乡等类似啊。 2006年1月23日(苏黎世-北京) 我终于可以有时间白天品味一下苏黎世了。有人说苏黎世好像一杯鸡尾酒,完美地混合了纽约的新潮和活力,伦敦的古典,柏林的凝重以及巴黎的浪漫,却又绝对不缺瑞士的本色。这个说法完全正确。 虽然是大城市,苏黎世还兼具小城市的独特魅力,街头还是十分清洁干净,路边既有销售贵重商品的名店,又有很多出售各种纪念品的小店。 这里是著名的班霍夫大街,据说一般人一辈子也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在这条街上全都可以找到。 本人只看了一会,就发现这和我的阶层不太相符,渐渐没了兴趣。到是我的同伴在名店里买了块ROLEX手表,让我跟着也享受了回尊贵的服务。瞧,这不他都乐开花了吗! 在苏黎世悠闲地逛了一个上午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回国的班机,该回家了。 别了,瑞士!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我一定要再次回来,那会是在夏天…… 今后如果有人让我形容瑞士,我想到了: 友好的国度,瑞士通过自己十分完善的服务体系向旅游者敞开大门,而在瑞士也随处可以见到瑞士人友善的微笑; 阿尔卑斯山的国家,那让人心旷神怡的雪山、深谷已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童话的世界,雪山下的村庄让人置身安徒生的童话之中; 健康的生活,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上最热爱户外运动的就是瑞士人; 多语言的和平之国,在一个以四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度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穿梭时空的乐趣; 钟表的王国,这里不仅制造着举世闻名的钟表,并且将分秒不差、井然有序的钟表文化已经融会贯通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富足的国度,不仅仅看到世界知名的银行,稍稍留意那些老得有些褪色的楼宇,波澜不兴得湖泊,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瑞士那并不张扬的富足。 仅在此特别感谢为本次旅游提供支持的北京英帆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以及提供奥林巴斯C8080数码相机的穆爽同志!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901582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