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牛津Oxford观光。 临来英国前,我刚读了杨绛先生的回忆录«我们仨»,对她老人家所描述的和钱钟书先生早年在牛津的留学生活,有很好的印象,对世界著名的牛津城也一直非常向往。 当学校的大巴驶进牛津城时,大家直呼和剑桥真像,一样古老和整洁,建筑物一样的庄重肃穆,弥漫着浓浓的宗教和学术气息。市中心商业区的规模好像比剑桥稍大一些,繁华一些,街上的公共BUS的色彩也丰富一些。 可是牛津天气的那个冷啊!让人害怕,大家参观完市博物馆,竟纷纷躲进商店取暖,没人敢跑去校区参观。 牛津博物馆的规模比大英博物馆的要小,但其藏品依然丰富,包罗万象,竟然也有一个中国厅,字画较多,在一幅清朝的“浸猪笼”的画前,几个同学不解地问我这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中国女人要装在笼子里? 我告诉他们:“可能是这个女人有了情人,所以人们要把她扔河里淹死。” “为什么?”耶不解。 “男人有情人也要死吗?”,“你们国家现在还这样吗?”。 几个同学纷纷提问,表示无法理解。 我反复解释,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了。 牛津博物馆非常陈旧,布局合理,温暖而舒适。 在英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博物馆都是免费的,他们的政府将税收的一部分用在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因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大部分人的行为举止表现得较为礼貌,中国有句古话叫仓禀实而知礼仪,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在一家商店门口,一个年轻的背着孩子的像南美人一样的女人,伸手要钱,给了她几个便士,她嫌少,这时,一个风度很好的中年妇女走过来,操着纯正的剑桥口音告诉我们,不要给她钱,她们不是好人。 一个店逛到另一店,在一条街上看见一个杭州菜馆,起名“烟寨”,中国人把烟寨开回英国了,可它经营的不是害人的鸦片,而是美味的中国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