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 |
[游记]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 |
2008-06-10 tianya.cn |
1)旅途 我们一大早起来坐地铁到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地铁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年青背包客,火车站已是旅人如织。在车站一个咖啡厅买早餐时,排队人的挺多,厨窗有一种食物看上去很象中国的油条,切得又细又齐,让人觉得好生亲切。 每次到异国的土地上,我总想起曾有人问我如果外国人在北京街头都用日语问路中国人会是什么感受。在马德里,我们无一例外用HOLA SENOR开头,算是对主人表示的尊重,因为只会这两句,说完只好再溜回到英语里继续要一些最简单的东西,一杯牛奶和一个烤松面包。店员不会英语,旁边一个鼻梁上架着眼镜的文静姑娘帮我们翻译,这才把东西吃到嘴里。 找一个小桌子坐下来,一边嚼着面包,一边打量其他餐桌边的顾客,顾客也时不时瞟着我们这两个亚洲人,陌生的眼神,陌生的表情,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一千年前这里的异乡人看到的大约也是这样。电视上播着西班牙语的新,看到温家宝总理的画面,虽然听不懂播音员在说什么,在这个遥远的地方,突然多了一分亲切? 去格拉那达的检票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在队伍的旁边两个西班牙年青人吻别得如痴如醉让人心颤, 以至我都能听到旁边游客咽口水的声音。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人在霸林伤别一定是同样的忧伤缠绵,可能多一些东方的含蓄,少一点西班牙式的热烈。 站台前人们依然摩肩接踵。一年四个月前的一个早晨,阿托查火车站进站的两列火车满载着家住市郊进城上班的人们,在前后相隔五份钟的时间里相继爆炸,近两百人被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恐怖分子炸死,一千多人受伤。而今阿托查车站,旧日的恐惧似乎已经在游客的脚步中被淡忘。 在西班牙坐火车旅行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车外骄阳似火,车内整洁凉爽,而且便宜。从马德里直达格拉那达的火车五个小时,早晨八点出发下午两点钟到,只需要三十四个欧元,愿意多付十二块钱还可以坐到清静的头等车厢里。西班牙错过了近代的工业革命,郊区也就没有了英国火车站外破旧的废弃破铜烂铁和残墙黑壁图鸦,一路上干干净净。 西班牙是个多山的国家,它的风光犹如它的艺术,不会用简单的重复让游者失望。火车穿行在不同风格的风景画中,十多分钟大片大片的农场满山满野的麦田,刚刚收成过的山坡象是刚刚疏理过的头发;下一个十分钟则是整整齐齐的橄榄树,也是满山满野;再过十多分钟,则是碧云天,黄叶地,衰草连天,就这么晃着晃着,我还是昏昏地睡了过去….. (2)梦中的塞维娅 火车靠近瓜达基维尔河谷时,安达路西亚干涸的土地被绿树渐渐盖上。 塞维娅的惊艳让我瞠目结舌。 她在西班牙南方,是安达路西亚地区的首府。哥伦布是从这里启航发现了新大陆,塞维娅是西班牙作为海上霸权殖民扩张时通往美洲最大的港口,是十六世纪的纽约。而几周前我都没有听过这个城市,又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比我知道的大很多。 塞维娅是一个建筑博物馆,也是欧洲历史的缩影。城西北还有一个叫意大利加的小镇,罗马人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来到塞维娅,留下了露天剧场;然后条顿人和基督徒来到这里建了教堂;公钡浇裉欤? 我们踩着地面热烫的石子和砖头,迎着热浪,顶着红扑扑冒油的脸,在塞维娅的街上四处乱晃,晒得象是两只乱跑的烤乳猪。中午最热的时候,很多公共场所都关门了。我们发现入乡随俗其实不仅是礼貌,也是一个好的策略。回到饭店睡了个安达路西亚的午觉,从下午四点一直睡到傍晚七点,懒洋洋的醒来,躲过烈日的爆晒。再回到街上,外面依然阳光明媚,直到晚上十点天才渐渐暗了下来。这样的日子也很惬意。 [img]http://www.semyan.com/Post08/Images/Dscn4497.jpg[/img] 踏进塞维娅的小巷就走进了几百年前的历史。这里的巷子色彩斑斓、曲曲窄窄,有的地方一两个人伸手就能够着两边的房屋。两旁多是三层的楼房,这一座是红色,紧邻的是黄色,下一栋是砖墙…在烈日的阳光下,照着一个鲜艳的城市。白天,家家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落下窗帘,帘外是西班牙标志性的雕花铁栏,把热浪挡在外面。有的小巷在两个楼顶上拉一条白布,象一叶叶船帆,把阳关挡在上面,人在下面走过透出一丝凉意。小巷中偶尔有人开门,赶紧一眼偷望过去,总能看到精雕细刻的阿拉伯风格回廊,纤细的大理石柱…然后门就关上了。有时则遇到一个敞开的院子,石头拱门一环接一环,一个长长的走廊把我们的目光引到一个庭院中,视线尽头看到一个小巧的天井,中间一个大理石喷泉或如圣杯,或如一叶荷花,或如一轮满月,中心汩汩地冒着清泉。我们不由自主踏进走廊往庭院中的天井走去,走到一半眼睛却被左边吸引,还有一个长长的走廊从旁边叉开,连接到另外一个天井中…… [img]http://www.josecejudo.com/fotografias6/images/Un>0patio>0sevillano_JPG.jpg[/img] 塞维娅标志性建筑当属西拉尔达钟楼Giralda。 这座塔高近百米,十二世纪时由摩尔人用砖头砌在一个大清真寺旁边。塔顶神像高四米,重一千多公斤,能跟着风向转动,所以被称为“西拉尔达”,意为风标。在钟楼上望这座城市和美丽的街景,和万里之遥的同一时代的宋朝人柳永词眼中的汴京“参差十万人家”应该是相同的感受。当时塞维娅的繁华和汴京城大约相去不远。塔内没有台阶,是一条国王骑马上塔的坡道。塔顶的28个大钟,几个世纪里提醒穆斯林祷告的时间,至今仍在给塞维娅的居民们报时。 [img]http://www.alhambrabooks.com/img/posters/sevilla-0001.jpg[/img] 西拉尔达钟楼边的清真寺已经变成了大教堂。单从这座教堂的宏伟和规模,无须文字和解说,你即能感受到塞维娅的历史地位。基督徒重新攻占塞维娅后,西班牙征服者看到塞维娅的繁华和伊斯兰建筑的优雅,下令修一座“巨大的”的教堂以比下穆斯林建筑的气势。从1402年始塞维娅的居民们在叮叮铛铛的声音中大约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原来清真寺的遗址上屹立起来一座大教堂,在全世界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这是塞维娅当时在西班牙中心地位的标识。 [img]http://www.josecejudo.com/imagenes/catedral>0de>0Sevilla-2.jpg[/img] 瓜达基维尔河畔有一座十二边形的“金塔”,也是摩尔人的建筑,建于13世纪。过去曾用金色的琉璃瓦覆盖起来,检视河流中船只的通行,与河对岸的银塔之间拉起铁索形成了一道屏障,用来抵御入侵者的进攻。 塞维娅的街道似一曲流动的音乐,而古罗马、中世纪、阿拉伯、巴洛克的建筑则如一个个生动的音符,一直哼到现代和未来。1929年塞维娅举办世界博览会,西班牙广场附近的街道又带来了南美各国的异域风情。让我最觉得有创意的是,展览会结束后展馆变成了大学。六十多年后1992年的塞维娅博览会成了西班牙现代艺术姿意表达的绝好舞台,超现实的桥梁,未来房屋粉墨登场,有的展览馆后来又变成了大学的校园。真是一群聪明而有情趣的人。 [img]http://www.josecejudo.com/fotografias6/images/Puente>0del>0Alamillo_JPG.jpg[/img] 我们来到一个瓜达基维尔河边叫“卡门”的弗拉门哥剧场。梅里美的《卡门》女主人所工作过的烟厂就在塞维娅,成千上万的卷烟女工就如同今天中国纺织女工一样挤在一栋栋卷烟厂里,美洲的烟草经过她们的手变成了滚滚财源,“卡门”工作过的地方今天已经变成了塞维娅大学法学系的校园。“卡门”剧场是一个小天井改建,靠墙搭着一个大约2X4米木头舞台,上面放了两把椅子,墙角有一束干枯的花,一个小木梯放在舞台边。舞台后的墙壁没有雕饰,砖还露在外面,两三盏舞台灯把圆圆的不同色彩的光打在墙上。左边是房屋原来的楼梯,是演员出场的地方。小庭院中放了几排座位,天井的顶上用白色的帆布挡住。我们去的那场,有五十来个人,把小剧场装得热热闹闹。 弗拉门哥受很多人群的影响,因吉普赛人四处流浪而传于世。演出还算准时,不象欧洲嘲弄安达路西亚人时间观念的笑话说的那样。报幕的小姐上来是西班牙语,听得一头雾水,听她说完了,我们正要鼓掌,她又从头开始来一通英语,我们听明白了高高兴兴又待鼓掌,她还是没有下去的意思,翻到小本本的最前面,又是一通法语…就象中学文艺晚会报幕员一样,让台下的人笑成一片。 舞台上来一个其貌不扬的年长者和一个年青的吉他,全场寂静。他们以手击掌,和着踏脚的节奏,年青吉他手一甩长发,吉他轻快而欢乐的节奏接踵而来。而后却是年长者苍凉而悲壮的歌声,如泣如述,让人迅速闻到这块土地的味道感受到他的性格,仿佛看到两千多年来的征讨杀伐和那些失去家园的流浪者,听到他们心灵深处的悲恫和炙烈而简单的快乐……灯光聚集在楼梯的上面,走下来一个穿圆点裙的女人,丰满而高傲,她开始弹指,击掌,踏脚,伴随着吉他和歌声,还有西班牙观众的即兴配合吆喝,如痴如醉…… 离开剧场时已经晚上十一点过,穿过大街,走进小巷,巷子里还有人在走,脚步声很清晰。接近我们旅馆的地方是个教堂,教堂前三条小巷交汇的小广场。柑橘树影在热风和灯光里摇曳,广场上很热闹,简直是大宴宾客,有全家旅行的队伍,小孩子们在奔跑打闹。我们找了一个桌椅坐下来,加入人群中,要了一杯啤酒一盘烤肉,周围人说的是西班牙语, 灯光后是老教堂和高高的黄墙红瓦,我们开始吃安达路西亚的晚餐,就象做梦一样…… (3)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 内华达山峰在天边划过一道清晰的峰线。七月的烈日下山上干枯的黄草远看斑斑点点。这片干涸的土地除了漫山遍野的橄榄树,看不出得天独厚的地方。美国西部那片沙漠和山地大约因相似的景观,让早期西班牙殖民者看到故乡的影子才被称为内华达吧。 格拉那达在安达路西亚的群山中,离塞维娅只有三个小时的路,西班牙的征服者走了二百五十年。 十三世纪中期摩尔人从鼎盛走向衰落,在同北方的基督徒的战斗中开始节节败退,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领土越来越小,都城科尔多瓦和塞维娅相继陷落,1238年摩尔人退守安达路西亚东边的群山之间,其后二百五十年间“纳扎瑞”小朝廷偏安于格拉纳达,直到1492年彻底亡国。 格拉纳达火车站简朴得象个乡村小站。有两三个站台,没有检票口,下车出门穿过一个侯车室还没有明白过来就出站了。 这里很多建筑颇为典雅,有些皇城风韵。格兰维尔大街把它分成两部分,街一边整整齐齐是西方的对称,另一边曲折环绕有东方的亲切。山上的阿尔拜辛是格拉纳达古老的阿拉伯聚居区。白房子在山坡上一家连着一家,高墙深院,木窗木门紧锁。这个象迷宫一样的阿拉伯小镇,聚集了当年富甲安达路西亚的阿拉伯商人,而今这些巷子已改成了基督徒的名字,清真寺也做了教堂。这里很安静,很长的时间才偶尔遇到有人从窄窄的巷子另一头走过来,相互经过时都有些警惕。爬到圣尼古拉高台上,发现这里突然开阔,看见对面山上阿尔汗布拉宫的城堡,眼睛能触及的只是一段城墙加两三个炮楼。山下是重屋叠楼的城市。我们沿着石子路的小巷一路走下山去,小路边是阿尔拜辛和阿尔汗布拉宫所在两山之间的塔萝河,河不算宽,流着浅浅的清水,砖砌的栱桥却透出经年的历史。 阿尔汗布拉宫所在山上两边看都很荒凉,七月的烈日照着焦灼的土地。然而当穿过一个石门后,两旁顿时绿树成荫,旁边还有汩汩的溪流,头顶几乎是参天大树。 我们的旅店在同一座山上,店家告诉我们,阿尔汗布拉宫就在对面。脑袋伸出窗户看了半天,除了一片树林外就是山。早晨沿着旅店前的一条小路往左走,五十米处就看到了树丛中排着两条长队,原来这宫殿藏在丛林中,可除了门外,仍然什么也看不见。一条队伍是给提前预订的游客,另外一条是临时购票。一群美国年轻人冲了过来,看到两条队伍的长龙,一个俨然有领导才能的姑娘在指挥:“两边都排着,哪边快就在哪边买”。这打法原来跟中国人没有两样?!还有一个西班牙老兄,我们到最前面绿线等待时,他旁若无人地从旁边就往售票窗口走去,手持警棍维持秩序的西班牙女士把他拦住,他开始高声纠缠甚至拉扯要往窗口挤,西班牙姐姐也很硬朗,向窗口示意不卖给他,也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发生武装冲突。
|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54184.shtml1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