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之行录(三) |
[游记]南京之行录(三) |
2007-07-16 |
南京之行录(三) 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穿过长江去南京市浦口行知小学参观学习。浦口距南京市区近1 小时车程,一路上由于正好是上班时间,车辆很多,车到南京长江大桥(一桥)时车速极慢,也让我们很从容地观赏到了这新中国由中国人第一座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这是一座公路和铁路两层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长江南京一桥只有四车道,旁边的行人道也很狭窄,但是在当时却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我们在一桥上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印迹,那桥头堡上高高耸立着三面红旗,四座巨大的雕塑是工农兵和红卫兵的形象,都被刻划得栩栩如生。大桥的引桥下以前是一片荒滩,现在盖起了许多居民楼和工厂,也是一片繁荣景像。只是想这些居民每天生活在车辆的轰鸣声中,一定很受干扰。 车过长江就是浦口,也只有在汤老师的指引下,司机才会在乡村公路上找到通往行知小学的那条林荫小路。看着已经被绿荫掩盖的小路,汤老师感慨地告诉我们,这是当年专门为了接受一个日本代表团参观而修建的水泥路,在这以前,浦口五里村小学的师生是每天踩着泥路上学和工作的,可想那时的条件艰苦。小路的尽头,令我们眼前一亮,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杨瑞清校长所在的浦口行知小学。一进大门左边就是学校的实践基地大楼,墙上挂满了江苏及至全国的少先队、共青团和学校单位的实践基地牌子,右边是学校的食堂,再往里去,就来到了行知小学的幼儿园。 行知小学幼儿园座落在小学本部的旁边,这里原来是杨瑞清校长创业的五里村小学旧址。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杨校长曾展示过校舍:南北两排平房,中间是一个操场,当年杨瑞清他们创业时栽下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作为生活教育案例之一的八棵柿子树上,青涩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整个幼儿园被绿色所笼照,我顿时心旷神怡。幼儿园不大,五个班,13 个工作人员,有着整洁的园舍和基本的保教设施。园长也姓杨,三十多岁,很干练,原来是幼儿师范毕业生分到行知小学当教师,幼儿园被接收进来后,担任了园长,同时还兼教着小学的课程。 我们进去时正好孩子们在做早操,平湖去的老师都发现这些孩子做操特别地认真,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动作有力到位,没有一个马虎的样子。还有这些孩子没有在我们这里常看到的小胖墩,一个个精神气特别好,可能农村的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确有好处。再看老师也是,说话也是精神气足,十分干脆响亮,做操也劲头十足。参观幼儿园的环境时我们发现他们的环境创设比较我们更小学化一点,从小班开始就开展识字教学,因此墙上,黑板上都写满了各种汉字和儿歌以及数学题。 根据安排,我们先听了该园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课,教师通过让大班幼儿表演、念儿歌、做游戏的方式教小班幼儿认识一些动物名字,教师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也很起劲,就是都在教师带领下行动,但毕竟是农村幼儿园,已经也不错了。接着由我园阮老师上了一个艺术活动,通过看看、玩玩,做做给蛋宝宝穿新衣,孩子们刚开始有点拘谨,后来一玩就放开了,到最后都争着要送蛋宝宝回家。这两堂课分别反映了两地不同的教学风格,课后两地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交流,双方都从学习对方的优点出发,讲了自己的看法,也就算是一次交流吧。令我印象深的是她们园长讲到,几年前她们幼儿园从成规模的乡中心幼儿园,痿缩到村幼儿园,住在危房里,又即将被卖给私人时,是杨瑞清校长接收了幼儿园,成为小学附设幼儿园,作为全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基地。现在尽管这些教师没有正式教师编制,国家也没有拨款,全靠收费和学校补贴一点,但教师们很珍惜,工作积极性很高。我们听了很受感动,也有感触,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真正能得到重视,能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时我们农村的幼儿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待续) |
原始链接:http://61.153.227.230:81/u/488/archives/2007/12233.html |
转自:1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