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 |
2007-07-16 live.com |
南京游记 从几首诗说开去--为什么要说“开”去呢?估计是往“开”了说。 帖第一首诗: 夏日炎炎似火烧,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夏日炎炎似火烧”,是夏日,不是秋日,也不是春日,更不是冬日。只有夏日,南京才会“似火烧”,“似火烧”这一句非常形象地形容了作为三大火炉之首的南京在夏天的炎热程度。 然后,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漫步金陵口中焦”。天热,所以在南京漫步会感到口渴,作者不说口中渴,而说口中焦,不落窠臼,自然天成。 第三句应该是说服务员的号码,多少号我忘记了,这一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设问。到了第四句说出了让大家疑惑的答案:为什么要“喜得贵店多少号”呢?为什么不说“你们贵店多少多少号”呢?为什么要“喜得”呢?他怎么了?他干了什么--“及时送水风格高”。哦,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作者口渴的时候,这位“多少多少号”的服务员及时把水送来解了渴,作者感到非常高兴,所以才“喜得”。 这样,一首短短四句的七言绝句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位风格高尚的服务员的感人之举,体现出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深切表达出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学生知识分子的敬仰和爱戴,充分展现了我国淳朴的风土人情,尽情讴歌了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为我们现在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书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爸的这首打油诗就是在南京写的。当时他大学毕业,八七年和一群同学每人300块钱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故地重游来到了他曾经当了四年兵的南京,在新街口的大三元酒家吃饭口渴,就有一位服务员端上了水。结账后服务员拿来意见簿让写点儿什么,那个年代奖金和意见簿挂钩呢还,我爸稍加思索就写了这首打油诗,据说当时看了之后给这哥们儿感动得热泪两行青衫尽湿,虽说不认字儿吧反正知道写的是好话人那时候都淳朴谁对他好都受不了。 1、雨花台 走进雨花台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烈士群雕,巍峨耸立。没几个人游览,大广场显得极其空旷,左手边是烈士东殉难处,右手边是烈士西殉难处。南京雨花台相当于北京菜市口,是国民党专门杀害烈士的地方,转过群雕,就来到了烈士纪念碑,修得更加巍峨耸立,有三层很高的台阶,走上去,是一个挣脱了锁链的共产党员的雕塑,怒目圆睁,眼神坚定做挥拳状,跟以前看的唯唯诺诺拖家带口共赴刑场的共产党员有很大不同,纪念碑很高很雄伟,雕塑也很高很传神,在雨花台无论任何一个地方想看到,都必须仰头才能看见。嗯,烈士,须仰视。 雨花台的主体就是长长的一条路,这条路的起点是烈士群雕像,一直往前走是烈士纪念碑,再往前走是纪念池,纪念桥,纪念馆和忠魂亭,我在雨花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观烈士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双层的建筑,纪念馆里有一个个烈士的遗物和遗迹,他们大多不超过25岁,有的在成为党员或者领导人民起义的时候还不到20岁,可惜;更为可惜的是他们基本上是被叛徒出卖的。中国历来不缺叛徒和汉奸,我在纪念馆里也看到了一直以来始终讳莫如深的当年的总记向忠发的一些事情,6月22日叛变,6月24日即被杀。你说你丫这是这何苦,当年他可是党的第一号人物,排名第二的才是周总理,要知道当年毛主席也不过才候补委员。没坚持住吧,否则中国的现代史很可能被改写。 一个个的叛徒们出卖了我们更多的一个个的共产党员,区区二十出头的年龄肩负着解放全中国的使命,大义凛然,视死若归,我看见一位烈士的亲笔信的绝笔最后一句是:弟弟妹妹们,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太牛B了,毛笔字写得还很好看,很普通的一句话,看上去好像就是要出趟远门一样,却是第二天赶赴刑场。 纪念馆的设计很合理,就在快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怀着沉痛的心情都想马上出门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哭痛快喽,纪念馆却以南京今时今日的新的发展面貌作为结尾,一幅幅日新月异的画面看得出南京的巨大变化,让大家沉痛的心情有了一个得到舒解好比拨开乌云见天日一样,不忘历史,展望未来,这样才不至于憋得落下病。 一路上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我还试图捡雨花石,一路低头寻摸过去,冷不防一抬头跟个孔雀对了个眼,孔雀也猛然发现了我,互相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慌乱,我俩左闪右闪,结果都想到一块去了,差点儿没撞个满怀,后来还是我闪了道,才发现这里的孔雀是放养的。 漫山遍野的树木,高大挺拔,环境幽雅,松柏参天,这是我对雨花台的印象。让人一进大门就顿觉肃穆,不敢高声语,可还是有一家三口在纪念馆中肆无忌惮大声吆喝,一个妈一个女儿加一个外孙女。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就是教育的提高,教育的提高就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就得需要钱,仓廪足才能知礼节。就像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说要想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就得先花钱把农村的电给接上,为啥?一个大学生志愿者不理解,下乡去做调查,问,说农村晚上五点钟就天黑了没有电干啥呀?老乡憨厚地一笑:日!给女大学生臊了个大红脸,不甘放弃接着问,然后呢?歇歇。歇过了呢?再日……女大学生志愿者从此对马寅初五体投地。农村没有电,没有娱乐生活,晚上呆着干啥,也看不了电视,也上不了网,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日,日过了还是没有电,咋日也没有电,日完了干啥?还得日,日来日去,也没啥防护措施,从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要想计划生育就得先接电,我一直以来为这个理论深深着迷。在这里向马老致敬。 出了雨花台回到了住处,被骗,南京连锁酒店“都市客栈”在夫子庙附近有两家,一家就在马路边,另一家转过马路就是,我只看到了马路边的这家,订的却是另一家,这家恶意竞争让我取消订单损失我的积分不说,我想开通国内长途百般推脱不能,市内电话仍旧不能,刷卡不能,晚上走廊里服务员大声呼喝睡觉不能,所以国人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就是教育的提高,教育的提高就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就得需要钱,仓廪足才能知礼节。就像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说…… 2、夫子庙、乌衣巷、秦淮河 我在宾馆里呆到夕阳斜,然后去了乌衣巷。贴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斜,原来王洁实和谢莉斯家的燕子,已经飞入了寻常的百姓家。 这首诗流传太广,所以我在夕阳斜的时候来到了乌衣巷。 这座古代建筑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符号,让我们无法绕过它去解析中国的历史,它作为独特的一个文化单元和人文单元,横亘在每一个历史学家和人文学家的面前,让我们不好好解读它就无法逾越它。当我终于站在这里,它的古老的凝重和现实的理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仿佛让我进入一个逼仄的角落,非要让我想明白不可。这样的建筑,它本身没有太大的主调,它的诗意造就了它的空灵形态。在猝然之间领受千古气势,在静僻之间撞见世间名作,我不能不停下步来调理呼吸。谢谢您,大河! 如果我是余秋雨,我一定会这么写的。我现在对这种余秋雨式的写法有些不感冒。见天儿到一个地方就感叹一下,还不好好感叹,一定要从五千年前感叹起,一路感叹到21世纪,一不留神还得捎带个柏拉图努尔哈赤啥的,真烦。 起因一是这两天我重新又看了一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家里居然都是正版,你说你写就写呗,写着写着还非得加上评论,害得我非得跟着你思维走,非得天南海北的跟你神游一遭,给我整的这个累。起因二是他回击王朔说他是晚辈,他就在博客上说我配不上当王朔的前辈,只能当晚辈,整篇博文反其道而行之,意在反讽王朔,我看了觉得老头还行,能跟王朔对付对付。没想到最后一句却说:我62年的一篇散文就得了奖,王朔那个时候不知在哪呢。一句话当时显得怂了,没底气了,让人瞧不起了。起因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爸最近也不喜欢余秋雨了。 李承鹏说:“余秋雨写了些让有文化的人看了眼熟没文化的人看了头晕的书,你认真地想一想,就会知道其实就是玩了一把“中西方文学比较”这个中文系大三就开始摸索的法门”。我就认真想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怪不得我看着那么眼熟呢! 其实我感觉余秋雨就是在变相的吹牛逼。 有的人吹牛逼说他钱多,有的人吹牛逼说他床上功夫好,这都正常,余秋雨写了这么些书说白了就是吹牛逼他看的书多而已。如果你通读过他的书,他的每一篇文章必不肯老老实实地抒情或者描写,必定要写上好多好多他个人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发出来的,一定是有感而发。假如,假如啊,看到和尚,必定引出唐三藏把唐三藏的身世细说一遍并且顺便介绍一下当时东土大唐的文化背景一不留神就说到鉴真然后跟着鉴真马上东渡日本直接尥到明治维新接着痛定思痛反思南京大屠杀中国人自己有没有责任是不是太漠然,然后马上开始上溯到如果是古罗马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苏格拉底这个时候在幼发拉底河会用怎样的意识形态来思考恒河两岸的文明兴起发展衰落的历史以及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深埋地下数千年的历史意义地理意义考古意义地壳运动规律等等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拉到吧你,想累死我呀! 插播完毕,咱自己接着来。 夫子庙是指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从夫子庙的牌楼向前走,步行3分钟,就到了秦淮河,河这边就是夫子庙,对岸,就是乌衣巷。当年的秦淮河两岸都是名门望族或者富商大贾聚居的地方,两岸也常有民间艺人表演,民间小吃叫卖,游人如织,相当于如今的步行街。以繁华,热闹,名士常有驻足闻名于世。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再贴一首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大概20米宽,夫子庙作为秦淮河畔最繁华的一段,两岸被灯光装点得非常漂亮,岸边是形形色的的酒家,店家,各式买卖,还有老南京的民间艺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彩灯循着飞檐,一圈一圈,勾勒出一座座夜色下风格各异的建筑了轮廓,映衬着琉璃瓦,真有点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味道,及至照了快相,相片中的景色比看上去的还要漂亮,不禁感叹名不虚传,灯光映在水中,被风轻轻一吹,或被浆轻轻一拨,荡漾开去,辉映着河岸上五彩斑斓的灯光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显得那么真实又有那么一点儿虚幻。我想,古时候的人们,感受的也不过如此吧……“老弟住店吗?干净,二十四小时热水,找个小妹妹陪你玩玩?”我忍不住笑了,没变,啥都没变,秦淮河没变,两岸的风光也还是那么漂亮,连秦淮河里最最著名的六朝金粉,也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当年是卖艺不卖身,现在是卖身不卖艺了。 连接夫子庙和乌衣巷的横跨秦淮河的桥是文德桥,并不是常人所以为的朱雀桥,朱雀桥早已湮没在历史遗迹中了。乌衣巷因当时守卫均穿黑衣而得名,长不过30米,从这头到那头一分钟不到,并无任何出奇之处,这些我在网上事先倒是都已经知道了,但是自己还有点儿不信,回头瞅瞅?哦,确实是,于是当年上学时学的这首诗就此消化。 夫子庙没有进去,一想就没劲,曲阜都去过了,其他的孔庙也就那回事儿了。还是在河边多看了一会儿。朱自清毕竟不同凡响,我特地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找了出来看看,里面一环扣一环,直接带你就划在秦淮河上,大师的功力确实无人能及。 秦淮河应该类似于老北京的天桥,当年也是有许多民间艺人卖艺的地方,现在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出租车司机不止一个为此在骂政府破坏了南京的一景。 我总喜欢时不时地把北京和南京比较,一是因为名字上的相似,二是因为地点上的相似,北京有新街口,南京也有新街口,北京有鼓楼,南京也有鼓楼,离得也不远,而且北京的鼓楼和南京的鼓楼都是卖psp聚集的地方。但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贯就在北方,而且估计共产党也忌讳在国民党建都的城市再建都,所以定都北京。 说到国民党,就不得不说中山陵。我去中山陵的时候,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等回到北京回想起来,惊得我一身冷汗,真后怕赶上清明节逛中山陵,那还不得腻歪透了。 3、中山陵、明孝陵 中午起床,离开了我那个爱死了的小旅馆--斯马特连锁酒店。当时在网上看照片介绍一眼就喜欢上了它的造型,典型的townhouse,门前一大片空地,四周栽着树,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婆娑着,映出门面上和地上一片疏影斑驳,墙和屋顶和logo搭配非常顺眼,看着啥想法也没了就想下半辈子往门口一坐马扎上垫个垫子省的硌屁股一手拿个半导体天线拉老长贴着耳朵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一手揉俩已经发了黑的核桃老么喀嚓眼半戴老花镜看人民日报隔壁俩小孩下午放学回来说这老b登活得还劲劲儿的还没死呢。爱死了这种午后的阳光下的小屋,我告诉它站着别动,跟它合了个影。 打车,司机给我放到中山植物园就跑不知何故,只得又打了一个车到了中山陵,买了中山陵明孝陵以及灵谷寺的套票入场。必须承认,国民党内的知识分子要比共产党内的多很多,从书法上就能看得出来,共产党除了毛主席周总理和大书法家舒同,其他的实在乏善可陈;国民党内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中山陵上到处是国民党元老的书法题字。在这个国民党的圣地,走上392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凭吊一番,心中此起彼伏一阵,感谢一下子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让我们现在过上美好的生活,然后就下来了。 做景区内小旅游车到了明孝陵,看了看还未挖掘的地宫,还知道了明孝陵是康熙要求妥善维护,就像共产党保护中山陵一样。十三陵为什么不和明孝陵修在一处,刚刚找到答案,朱棣,就是传说中的永乐年间,迁都至北京。 4、玄武湖、莫愁湖 我在玄武湖景区花50块钱租了一辆景区内小游览车,大小只比碰碰车多个篷子,只能坐一个人时速8迈动静比拖拉机不小我绕了一圈儿玄武湖途中遇到两个上坡我连拉带拽才上去一圈儿都被人当猴看。 莫愁湖其实没什么名气,我之所以会有如此深的莫愁湖情节是因为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写字台的案头就有一本非常古老的我爸当兵后拿回家的塑料皮儿的散发着明显是因为放的时间太久而特有的霉味的32开笔记本,封面上一个古代女子下方写着“莫愁湖纪念”,一放就是十几年,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仿佛去南京不去莫愁湖相当于吹牛逼没有听众一样难以忍受。 莫愁湖的名字源自原来住在莫愁湖边的一个女子,嫁进婆家后仗义疏财,总帮助穷苦百姓,公公婆婆不愿意了,逼得莫愁姑娘跳湖自杀,故名莫愁湖。 莫愁湖正在装修。门脸在装修,里面也在新盖亭子。我在门口逡巡了一圈儿,发现莫愁湖公园已然成了老百姓平时溜达散步之所,只是对外地人还收20块的门票而已。 我在门口假装打电话,我说你在哪呢于任?我就在门口哇!我咋没看到你捏?等我再往里走走,看见没?害没看见?傻逼吧你?那我再往里走走,害没看见?那我再往里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看门人的视线,走着走着就走进了门。 5、沈阳 从南京回来马上就去了沈阳,更加确信了东北话最纯正的地方还在沈阳,听得我这个乐,瞅谁都跟赵本山似的。 6、呼和浩特 我不怎么相信缘分。 但是当缘分来的时候,却又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让人怦然心动…… 我本来以为我这辈子不会去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我这辈子压根儿就从来就没去过,也不想去。就在半个月前于任决定定居呼和浩特绝对是出于礼貌性地邀请我去的时候我也根本没动心,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从来都没有到过呼市,离呼市最近的一个项目在岱海,呼市下辖一个很远的电厂,同事回来哭诉说人迹罕至到洗个澡得倒三次交通工具:驴车,汽车,火车。所以我对呼市之行完全不抱希望并且对蹭不到于任更加耿耿于怀。 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我还在回北京的路上就被通知去趟呼市,电话里口气极其婉转,知道我辛苦,你要是太累不去找别人也行。别介,我不去呼市谁去吃于任喝于任睡于任呐? 贴一首我写的一首诗作为这篇南京游记的结尾: 雨花台前祭英烈, |
转自:http://baihe11920.spaces.live.com/blog/cns!c49352a5769fdb8!436.entry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