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孝陵秋 ―――南京游记之醋酸抒情篇 深秋,天气依然温暖,黄昏时分的太阳,斜照在神道两旁高立的翁仲身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满地的落叶随着风卷来卷去,孝陵的深秋午后,残阳夕照,艳如油画。 走孝陵是走着漫漫长长的春秋故事,每一块方砖都叙述着点滴的血,点滴的泪,点滴的生离死别,和点滴的无可奈何。 强悍如朱元璋,一手创立起大好河山,却依然只能看着花了诺大心血培育的继承人先于自己死去;费尽心机,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互相争斗,依然只能在地下看着四子朱棣,抢了孙儿刚坐下的龙椅。 而生前努力建造的陵墓,还是没能逃脱战火的肆孽,能烧的烧的精光,而能砸的,也都脱不了被砸的命运。享殿前层层落落的殿基,既写着朱元璋的豪情,也写着朱元璋的无奈,纵你有万里江山,百年风华,写入历史的,依然是颓椽残壁,和一点百年的风尘。 独龙埠前,不知谁写了一行字:此山明太祖之墓。看着非古非今,书法草陋。但语气豪迈,倒也有一番帝王气概。然而独龙埠上草木繁盛,早已非数百年前龙珠般圆润光滑,百物不长。两边都修有石阶,尽可以轻轻松松,登上龙珠顶端,想想脚下踩着的是曾经吒叱风云一代名帝。不知该笑自己意气风发,登于帝王之上,还是该哭人生如梦,再显赫亦是过眼云烟,寸土不值。 走完孝陵,才倒过来走了陵前的神道,如果孝陵走的是断瓦残垣。神道就惟美得就如唐诗宋词。 神道的翁仲石兽,一一看去,均少不了斑斑伤痕,即使当年坚硬无比的整块大石,也没能逃脱岁月的天意人为。偶尔看见水泥修复的伤痕缺损,不免有点伤怀。然而再看神道旁整整齐齐的红枫黄槐,在秋风阵阵的嬉戏中,瑟瑟的剥落着今年的最后一件红装,秋风起舞,黄叶满地,妆点的神道满目灿烂,宛如油画,直疑不是人间景致。 不由想起一张旧照,1865年的神道,除了两旁的翁仲,只是一条泥路罢了,两旁并无草木之盛,只是却另有一番沉静苍凉之感,使人敬畏。这黑白的照片,真正是拍出了神道的风韵,远无这等浓烈的热闹和光彩。却偏偏使我以为,这才是神道应有的姿势。 穿过神道,远远便是四方城内的神武功德碑了,四方城前荒草遍野,游人并不多。城上的砖瓦好象并未曾修复,斑斑驳驳,有的都已风化掉近半。而墙头砖缝,杂草凄凄,,一派的荒无人烟。朱棣手书的功德碑就立于城内,赑屃其下,倒是光滑可人,并无千年负重,不堪承受迹象。只是朱棣的二千多字的碑文,已经字迹浅淡,难以辩认。看着这陈年旧物,如今老态毕现,一番感悟,只是心有余凄罢了。 这六朝故都,繁闹孝陵,谁记得它曾经荒烟蔓草,凄冷孤零。秋日的残阳如血,照的那孝陵红如火焰,就象那千年战火中努力挣扎的孝陵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