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中华门 |
[游记]南京游记:中华门 |
2007-09-04 163.com |
南京游记:中华门 中华门 南京中华门是南京城的正南门,位于秦淮河的北岸,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大清早我们来到中华门时尚未开门,在外兜了一圈再回来门已经开了。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垣,南门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因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山的聚宝盆,就被称作聚宝门,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中华门建筑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别具匠心,是我国古代防御性的建筑。它南面有雨花台作为天然屏障,前临长千桥,后倚镇淮桥,地势险要,为交通咽喉所在。 中华门的兴建前后历时二十一年,采用巨型条石、大砖与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再砌成。城砖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度有十厘米,每块重约二十公斤。这样厚重的城砖烧制技术要求相当高,当时由南京工部、京师驻军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共同承担,制成后由水路运送到南京。 虽经六百年风雨沧桑,现在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块城砖上都印有此砖由哪里烧制,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名字。细看了一些砖上的文字,真是好几个地方制烧的。城砖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能很方便的找到责任人,可见那时的质量追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考核官吏的制度也很严厉。比之现在有些地方的豆腐渣工程,不能不在古人面前汗颜了。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它共设有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两边还有石槽,石槽内嵌有能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遇有敌兵攻入,城门内的千斤闸迅速降落, 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切断其退路,然后伏兵四出分别歼灭,恰如瓮中捉鳖。现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 瓮城东西两侧筑有斜坡式的登城马道,陡峻壮阔的马道战时是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平时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瓮城上下与左右马道下还设有藏兵洞二十七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及埋伏士兵,可容纳三千人。藏兵洞内还存放着一些镭石,那是古代防守城门的主要兵器,最大的有二百多斤重,威力可不容小觑。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镝楼,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木结构的镝楼如果能够留存下来,一定是很壮观的,现在只能从图片上面看镝楼在城楼上面的雄姿了。宽阔的广场上,有人在放飞风筝。在陈列室里,看到有重修中华门的设计方案。但愿能够整旧如旧,古城墙的古色古韵应该更多地保留下来才好。 三道瓮城四道券门 古朴浑厚的历史风韵 城垣的奇葩 历史的回忆 城楼上远眺 长干桥 陡峻壮阔的马道 厚重的城墙之砖 可容纳三千人的藏兵洞 用以御敌的礌石 空旷的镝楼遗址
|
转自:http://blog.163.com/xupeng_rg/blog/static/10774317200761745445510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