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滇池沧桑 |
[游记]滇池沧桑 |
2008-05-22 sina.com.cn |
云南地处内陆高原,离大海很远。各民族在高山大川间繁衍生息,举目青山,低头河谷。或许是对大海的渴望和憧憬,索性不管湖泊深浅,无论大小,只要一湖蓝水映白云,便称之为“海”,或叫“海子”。位于云南昆明市的滇池,又叫滇海。“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滇池湖畔大观楼作出的180字“海内第一长联”,一开始就写出了滇池烟波浩渺,碧波万顷的大海般气势。《后汉书·西南夷传》称其“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说文解字注》说:“滇者,颠也”,后者也包含“颠倒”的涵义,但滇池的来历也有另一说法,“颠者,天也”,海拔在1800多米的高原上,被称为高空之湖,加水旁,即成滇池了。古代的滇池,其湖盆面积曾广达1000平方公里,这里水网纵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西周时,氐族语系的叟族,从外地来迁移到滇池一带定居。战国时,楚国大将庄跷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并在此“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传》)。南诏和段氏大理国曾“役民夫”以“捍御蓄泄,灌溉滋益”,元初云南平章政事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父子率领民众“经划水利”,“正途壅底”,消除水患。从此数百年间,滇池祥和安澜,百姓安居乐业,是红土高原的富庶之地。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这里漫游多日,并在《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米、麦、鱼、盐、酒等物产,水陆交通便利,“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系一壮丽大城”。宋末元初,兀良合台进军昆明时,见昆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昆明古城内的鱼课司就是当年滇池收渔税的地方。明末徐霞客游滇池后写到: “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海样宽的滇池,激发了赛典赤"瞻思丁第六代孙元代郑和的航海梦想,从滇池之滨走向大海,七下西洋,打开了中华民族通向世界之门。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人定胜天的那个狂妄年代,旌旗猎猎,铁锹飞舞,围湖造田,那时一幅仿大观楼的长联,足以反映当时的荒唐和狂热:三万亩良田奔来眼底。举手挥汗,惊浩浩功业空前!看:前扬赤帜,后响欢歌,左落银锄,右摇铁臂。劳动工农,气压昔日愚公,教滇池草海,倏忽间春播冬藏;更鸭戏羊鸣,方现出气象万千。集成了:十里长堤,万顷粮仓,万代丰功,千秋伟业。数百万景象涌到心头,把镰收宝,笑烟波滚滚何在?喜:银裹棉铃,金翻稻浪,绿浸堤树,红透思想。激浪狂涛,退出千年旧地,尽龙宫虾馆,忙不及夏去秋来;就鱼遁龟逃,都化为黄金一片,功归于:一轮红日,四卷雄文,九大光辉,七亿英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4bf04010006ud.html2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