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写在南京之行前(二)

[游记]写在南京之行前(二)

2007-07-21    live.com

写在南京之行前(二)

按照大致的安排,今天该解决南京的“历史问题”了。事实上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我只能大致了解一些南京的过去:诸如何谓古都、六朝是哪六朝、为什么朱元璋葬在南京等问题。而当我看完了《古都篇》中讲南京的那几节才明白,记忆了历史的变化并不重要,记下历史给读史访古者的感受才有价值。

经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和明初几个国家的更替,跨越了三世纪直至十五世纪古历史中汉人最高的成就,从一开始的“秣陵”“建业”城,变为后来的“鬼脸城”“建康”“金陵”“石头城”等等名称,南京一直以其“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吸引各朝各代的君主前来建都,依靠长江的“天堑”作为屏障,以险峻的地势为防卫,外可御敌,内可安民,《吴书·陆凯传》中有此一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王者雄踞之所,民众安居之隅,南京的神秘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这块钝铁。

可是再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也有被攻破的时候,何况只是一座城池?一千多年里,几经易手,南京也几经易名。可以说古时候防御技术低,也确实,直到公元480年才把土墙改成砖墙——东吴建业城的“所谓城墙,都是夯土筑成的土墙和用竹篱制作的篱门而已”——那记载的是公元229年的情况。可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至绍兴间已二百余年,所损不及十之一”,南唐的城墙已足够坚固了,可是还是被宋朝灭掉了,空费了南朝开国烈祖的抱负,好不容易复了国,复了姓氏(在杨吴政权手下时名字是徐知诰,自立为帝后复姓李),顷刻又被颠覆了。

可见城墙坚固与否和朝代更替无甚紧要,《古都篇》的作者刘德岑在南京这章的末尾提到了南明王朝,他说:“如果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坚守江淮,徐图恢复中原,未尝没有希望。可惜南明王朝主昏臣奸,不自振作,仅仅支持了一年,就土崩瓦解,终于消灭了。”就这样,汉人最高的成就拱手让给关外蛮夷。

《古都篇》讲完南朝四朝的建康城新开一节就突然开始讲十世纪的金陵城了,跃过隋、唐,跨越了326年。五代的五个国家国号都是“后”字辈,十国中也有很多在国号前加了方位词——即使很多都是后人为了辨认加上去的——但这不更体现它们对历史的重复?无数的君主,背负家族的使命,如同《天龙八部》中慕容复那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同的是有些君主终于复国了。但是即使复国了,不久也被其他肩负复国重任的人推翻:一个复国被另一个复国取代。看着不禁揪心,大业终成,却不过十余年,只为成就他人的励精图治。渐渐明白今何在要表达的意思,兴衰更替,都只是历史这串长长的链条上的一个环而已;日升日落,自己只不过是命运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没有自己,历史不会这么写,而历史要写下去,就只能没有自己。

高中时在报纸上看今何在连载的《悟空传》,也是那时候形成了读报的习惯,可惜来下沙后就渐渐放弃了。现在关注今何在的《九州幻想》上的《海上牧云记》,第一部《美人如玉剑如虹》在官方网站上看的,第二部《彤云烈马》在书上看的,第三部不打算看了——我想我已经明白他要写什么了:他似乎在改写李煜的命运。《古都篇》谈到李煜时说:“一旦归为臣虏,只有‘垂泪对宫娥’。”今何在《海上牧云记》中的男一号牧云笙也是乱世末皇帝:经历盛世,经历内乱外侵,国破家亡;酷爱作画,所作《万里飙雪图》在六月天时丢入火中焚毁,顿时下起如画中般的大雪;他爱女人,对自己好的那么几个人都爱,都要保护。这个乱世使得他失去了一切,而他与李煜不同的是他要夺回,而且从伏笔看,他会夺回的。如何夺回?《海上牧云记》是写在“九州”奇幻世界设定下的奇幻小说,什么都可能发生。所谓奇幻,在我看来只是莫测变幻的生活的极度抽象吧,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就像牧云笙不知道他能否借助“奇幻”的力量夺回他所失去的爱护的一切那般,因为他的对手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奇幻”。一切都是可能的时候,即使再高明的智者,也无法预知未来了。

何况我们?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

此时再回视南京这座古都,仿佛锈迹斑斑的磁石,渐渐丧失了磁力,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哀叹世事无常,还有未来的缥缈难测。

于是,对南京,我也感到压抑了

一开始对南京的喜爱和兴趣,源于《甲方乙方》“巴顿将军”在“指挥部”里的那场戏,葛优高声道:“报告将军!德国地图……实在找不着”然后犹豫了片刻,瞬间转为低声,“您就用南京地图凑活着用吧。”于是几位二战欧洲战场的将军布防的位置都变成什么“鸡鸣寺”“雨花台”“夫子庙”之类的地方了。我感觉这些地名很有趣(还有玄武湖),很明显的这里面有N多故事,这些是文化的记录符号。看过《古都篇》后,知道玄武湖古名“桑泊湖”,宋文帝的时候因湖中有黑龙(扬子鳄)而改名的;而雨花台,是因为孙吴时期山岗上盛产五彩鹅卵石,或者因为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上天,遂落花如雨而得名;而报恩寺则是公元288年天竺僧东游到建业时,孙权建了阿育王塔,建了建初寺,那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而报恩寺则在其遗址上建立的;至于开篇提到的“鬼脸城”,是因为这里的峭壁由砂砾岩构造成,年深月久,风化侵蚀,石壁已经凹凸不平,酷似丑脸(此处作者为反对封建迷信做了巨大努力,避讳“鬼”字而用“丑”字,可谓小心翼翼也可见其敬业爱岗!)

故事有很多,书上是写不完的。希望去南京时运气好的话能遇到好一点的导游能少讲一些奇闻轶事吧。看书的时候附带着认识了一个地名——广陵,旧时的扬州。想起《笑傲江湖》里的《广陵散》,还一直以为是塞外边曲呢。

说到扬州,提一下杭州吧。《古都篇》中多次提到杭州,南宋时尤甚,当时的朝廷“乐于西湖上的胜游清赏,无国家之思,只使读史者抚膺长叹‘千古英灵安在’而已。”杭州的休闲,真的磨掉了帝王的气概?那么还是避开的比较好吧,呵呵。

最后说一下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考虑国力空虚就没有在废都上新建都城,而建都南京也是他踌躇了20年(1378年)才决定的。后来1391年他派太子巡视西北打算建都的长安和洛阳,结果太子回来了,建议也提出了,却在第二年病死了(那可是太子啊!居然病死!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吧!)。一直到1441年才迁都北京。朱元璋老家临濠,就在南京边上,加上南京还在明朝初年做了60年皇都,朱元璋葬在这里也理所当然了。

《古都篇》里很多古文,看的时候仿佛回到了高中,颇为亲切。对历史的兴趣突然被激发了——我开始怀疑我的兴趣是不是广得过分了——想要在考研之后好好看一下明史,毕竟那是汉人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辉煌,同时也是我的家乡开始没落的时期。再说对于清史的关注还没有消退,原因此处不赘述了,而阎崇年说过,要看懂清史,就要先懂明史。OK,我们可以说说别的。

南京作为国都,先后累计400多年——这是总结。

转自:http://woyeahpaul.spaces.live.com/blog/cns!396893ED868C5C19!1154.entry28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