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好贴,自驾黔东南和黔桂北是我们2007的重头戏,正好可以参考LZ的路线,谢谢!! ZT◆黔东南出行实用信息◆ 到黔东南可以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欣赏秀美的山水,本猫将今年春节到黔东南的实用信息粗略整理了一下,总体来说,黔东南非常适合自助游,是一处随时让人感动的地方。 【一、村寨评价】 ● 麻塘 主要看点:"亻革"家风情、服饰。 麻塘离凯里较近(约20公里),是当地旅游部门开发的"景点"之一,寨中有不少出售小挂包等纪念品的村民,一见游客就围上来。寨子不大,自然风光一般,如果没有表演的话会很冷清。麻塘还是沼气工程示范村,与其它寨子相比,村民的生活好象还过得不错。 ● 朗德上寨 主要看点:苗家风情、服饰。 朗德离凯里也较近(约27公里),是当地旅游部门重点开发的寨子,村中也有很多出售纪念品的。寨子本身没什么特别,但它的芦笙堂很漂亮,有旅游团来时就会有表演。在其它寨子是很难看到如此大规模而且正规的表演的,所以为了可以蹭一两场免费表演的原因,去郎德还是相当值得的。 ● 西江 主要看点:全国最大的苗寨。 西江苗寨真的很大,吊脚楼主要分布在两个山包上,楼田层叠,风景很不错,在进寨的公路上可看到西江的全景。西江俨然一个小镇子,邮政、电信、学校、商店等一应俱全,吃住方便,是游客去得比较多的地方。 ● 排卡 主要看点:芦笙之乡。 排卡是一个小村子,离雷山县很近(3公里)。排卡最豪华的房子要数芦笙制作大师莫厌学师傅家的了,就在村口。他弟弟莫里学也是制作芦笙的好手,而且人很热情。对芦笙制作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 ● 掌坳 主要看点:苗族铜鼓舞之乡。 掌坳离雷山7公里,也是一个小村子,距公路很近,自然风景一般。村里的铜鼓舞场是去年新修的。在这里我们有幸参加了一次苗家婚宴,真正感受到了苗家人的热情好客。 新桥 主要看点:水上粮仓、短裙苗。 离雷山县城12公里,就在公路旁。村子挺大,去年新修了一个芦笙堂,村里的道路也修整了一些,看样子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了。当地旅游部门还标榜这里妇女的所谓"唐朝发式",但我看不出什么特别,不过她们穿的裙子真的很短。 ● 丰登 主要看点:不清楚。不过丰登往宰荡方向的山上有一座小庙,香火倒是很旺(听说求子很灵)。 丰登离榕江县城45分钟车程,是当地一条扶贫示范村,也是我们黔东南之行驻足的第一个侗寨,要到宰荡的话也要先到丰登。不过丰登给我们的印象特别不好,因为感觉上很脏(总体上来说,侗寨确实要比苗寨脏一些,人们的生活状况似乎也差一些),另外,我们在村中看到几处赌局,连小孩子也参赌。 ● 宰荡 主要看点:侗歌之乡。其侗族属于榕江县侗族六大支系中的苗兰宰洞族支系。 从丰登徒步到宰荡只需一小时,有新路在修,沿途风景不错。宰荡村子挺大,有一座不错的鼓楼。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领略了侗寨厕所的"风味",果真是八面来"风","味"道十足。 ● 车江(三宝侗寨) 主要看点: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章鲁村是我国南部侗语标准音所在地。《珠郎娘美》拍摄地。 离榕江县城5公里,寨子的确很大,江边有不少古榕,风景也很好,但商业化程度较高,除了要收取门票外,还有不少出售纪念品的档摊,并出现游船、渡假村、餐厅、风情园之类的旅游设施,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景点"了,连榕江县城的人们节假日也会来这里玩。三宝侗寨里的章鲁村就是"四村"。 ● 岜沙 主要看点:男子的古代武士装束和特别的发型。 岜沙离从江县城7.5公里,是一条很特别很有意思的村寨。从人们的服饰、发型上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其顽强的民族性。村里的小孩子特别多,还有一些很高的晾禾的架子。岜沙是此行最让我感动的三个地方之 ● 高增 主要看点:高增出美女(有待验证)。 高增离从江县城约8公里,我们两次经过高增都是晚上,是在来回从江与小黄的路上。根据晚上的灯光来判断高增应该是一条挺大的村子,而且村口还有IC卡电话,看来商业气息也较浓。有一句话叫"高增出美女",有兴趣的可以亲身去验证一下。 商业化程度:★★★ 推荐指数:★★★ ● 小黄 主要看点:侗族大歌 小黄离从江县城22公里,不通班车,路非常难走,但千万不要因为这样而不去,因为侗族大歌的魅力只有亲身感受才会被震撼。在小黄,从3、4岁的小孩到80多岁的老人都会唱歌。小黄人晚睡晚起,一般下午才开始唱歌,一直唱到晚上,在初三初四有大规模的大歌,初五至初七只有一般的男女对歌。在小黄的旧小学的山坡上可以看到村子的全景。小黄是黔东南之行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听说到小黄的路今年年底或明年就修好,不知到时的小黄会变成怎样。小黄新全村的贾支书已经将"游客"和"生意"联系起来了,一些小黄的老太太会指着自已的银耳环,对你说"要不要?两百块",真让人汗颜。 ● 肇兴 主要看点:鼓楼之乡。 肇兴在国外很出名,就因为它那里的五座鼓楼、五座风雨桥和五座戏台。在山上的新建的学校可以看到肇兴全景。这里人们的生活已经非常汉化。如果有旅游行团来时,也能免费看到民俗表演。 ● 地坪 主要看点:贵州省内最大的花桥。 地坪乡地处黔桂交界,当地政府去年斥资八万多元对通往花桥的小路用石子辅成各式图案,花桥也开始收门票了。地坪下辖很多寨子,每年从正月初七到二十二,每天都有一个寨子轮着进行芦笙踩歌堂,初七是开幕式,规模最大。 【二、交通信息】 ● 乘坐班车 在汽车站乘坐班车的话,一定要赶早,一般来往各县镇之间的班车(一般是中巴)从早上7:00到下午15:00都有,距离近的目的地下午17:00前都会有车。提醒一下,从雷山到榕江路程较长,路况较差,建议找一辆豪华点的车,过路车很多的。另外,榕江到从江在后面一段是走新路,车程2.5小时,不经过岜沙了,要到岜沙的话都要先到从江然后再找车去。 ● 包车 县城的汽车站附近一般都会找到小面的(昌河、柳州五菱等),要包车的话,可以跟他们商量商量,一般是150元/天。凯里市的"二商场"附近有很多面的,如果要包"厦利"出租车,一般是200元/天。 特别提醒一下,从江到小黄的路况很差,没班车通达,运气好的话可以坐出城采购物资的顺风车去,其它情况下通常要包车去,路程22公里,车程1小时30分。只要不是雨季,小面的也敢进去,所以要包车的话还是不难的,即使在晚上,只要肯出价钱,还是能找到车。包车单程一般是150元,晚上会贵一点,最好能包到"农用三排座",因为底盘高,安全性高很多。 ● 其它交通工具 除了班车,还有小面的、机动三轮车等可供选择。凯里的出租车不打表,是按路途长短收费的。在一些乡村,农用车、拖拉机等都是交通工具,只要人能上去就行了,可以向当地人打听或帮忙找车。 春运期间如果查超载的话可能会对出行带来不便,但情况不算严重。 ● 路况 不下雨的话,贵州的路况还是可以忍受的。我粗略分了一下: A级路:柏油或水泥路,路面平整无颠簸感觉,时速可达50公里以上 主要集中在凯里到麻塘、凯里到西江、凯里到雷山、榕江到黎平等路段。 B级路:以土石路或砂石路为主,路面较平但有颠簸,时速可达40公里。 主要是榕江到从江路段等。 C级路:土石路,路面坎坷,偶有坍塌路段,时速只有25-30公里。 黔东南很多路段都只能算C级,例如雷山到榕江的后段、从江到洛香、洛香到龙额、肇兴等。 D级路:土路,路面非常坎坷,并伴有坍塌路段,时速只有15公里。 从江到小黄路段。 【三、吃住情况】 ● 住宿 县城的汽车站附近都会有不少小旅馆或招待所,价钱一般是每间20、30元,好一点的话50、60元,不要忘了砍价。在村寨里一般会有一些"旅游定点接待户",其实就是民居。这是当地政府开发旅游的结果,一般是5、10元一个人,倒也便宜,而且能体会民情。在一些僻远的村寨,只要能找到村长或支书,就能安排住到村民家里,他们一般都很热情,但不要想着白住,最好给5块钱左右。要注意的是,村民家里通常不能洗澡,上厕所不方便,也较脏,要有思想准备。 ● 饮食 贵州的饮食偏酸辣,著名的"酸汤鱼"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在村民家吃饭大概是每人5元,要求不能太高,能填饱就行了,要腐败请到县城里。在凯里的话,强力推荐到博物馆附近国税大厦?quot;国穗食府"试一试,装修好,服务好,菜式味道不错,价钱也不贵。春节期间,很多私人的小餐馆都不会营业。 【四、其他信息】 ● 语言 越靠近县城的地方人们听说普通话的水平越高。在村寨里,人们一般都说属于他们的苗语或侗语之类的,那是外人绝对听不懂的。但由于很多村子都安装了卫星天线,看上了电视,也有游人来往,所以村民多少还是会说一些普通话,简单的沟通不成问题。如果村子里有小学的话,那么小孩子是可以进行较好沟通的。一些村子的老人或妇女根本不会听普通话,总体来说,男人听说普通话的能力比妇女高得多,可能是因为近年出外打工的原因吧。 ● 通信 邮政方面,县城和一些大的寨子(例如西江、肇兴等)很容易找到邮政局(所)。电信方面,当地的IC卡电话比较普及,很多旅游点(例如车江三宝侗寨等)都有IC卡话机。手机方面,由于黔东南地处山区,一般只有到了较繁华的镇上才会有信号,而很多村寨根本没信号(例如小黄)。如果在路上的话,手机信号也会断断续续,收到的短信通常会滞后。当你在有信号时把短信编辑好了,刚想发出去,车子转过一个山口,信号又没了。在一些村寨(例如掌坳),中国移动手机没信号,联通手机反而有微弱信号。 ● 民俗 想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请多找些书来看,或多上网查查。不过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很好客很热情的,到他们家里作客的话一定也要以礼相待,入乡随俗。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妇女很多会穿民族服装,而男人们平时多数只穿汉服(除了岜沙、小黄等少数村寨外)。要看当地人自发组织的风情表演的话一定要先了解他们的节日和表演时间,要不然只会白跑一趟。要是错过了也可以提前预约,花钱去请他们专门表演,表演一场一般是四、五百块钱,这也是当地旅游部门统一的定价。 ● 天气 7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5摄氏度,1月份最冷,平均温度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十二、一、二月份降雨量最少,五、六月最多。由于在山区,所以早晚温差会较大。 ● 门票 大部分的村寨都没有门票。我原来准备的资料中提到岜沙、小黄等是要门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我们的。车江三宝侗寨门票5元,可以轻松逃票,方法是不要在其"天下第一侗寨"的正门进,随便旁边那里进去就行了。进了寨门后还有一座新修的鼓楼,登楼要2元。地坪花桥也要开始收门票了,不过多数时间见不到售票员。 ● 旅费 除去来回的路费,花费很少的。艰苦点的话,每天50元已足够在黔东南行走了,如果每天100元,那可以玩得很腐败了。 ● 特别提醒 可以适当带一些小东西给当地的小孩子,例如糖果、小文具、发夹、梳子等,这样除了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外,还可以让你与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沟通的开始。但给东西要适度,不要滥发,更不要给钱,以免造成小孩子看到游人就想到索要东西。到老乡家作客,为了表示感谢,也可以送一些东西,只要在村子的小卖部里买几包香烟或拎一瓶酒什么的就行了,他们会很高兴。 千万不要忘了带上手电或头灯,晚上会很有用。 到凯里后记得买张地图,火车站没卖,洗马河汽车站有,4元/份,2001年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有困难,找村长。(当然找支书也行) 导语:屯堡,明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安顺的屯堡地区,封存着延续了600年沧桑的具有“活化石”特征的明文化形态。 1993年,考古人员从明“荒王”墓发掘出土的随葬物品中,其衣服、鞋子与现在的安顺雷屯、云山一带屯堡妇女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屯堡人的服饰,屯堡人的生活,屯堡人的地戏,是为活生生的历史,也因此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堡,明文化的“活化石” 公元14世纪,元朝灭亡,朱元璋领导军队力逐群雄,统一中原。为平定云南梁王之乱,踌躇满志的开国元祖命300万大军挺进云南。统一这片自古以来就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域。此后,为长久控制西南,朱元璋命令部队就地屯田驻军,又有大批工匠及平民背井离乡跋涉至此,填南的平民与征南的将士从此开创“屯堡文化”。 时经600年的岁月沧桑,世代传承的屯堡人依然恪守着明朝先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被定格于此,形成了与周边地区迥然不同的文化地带。 自傲与自卑的交错传承“明文化” 600年前,屯堡先祖们以大汉族自居,满怀优越感的屯堡人坚守着自己的地域文化,强烈排外; 400年前,王朝更替,为大明遗民的屯堡人于清朝倍受蔑视和排挤,自卑的心态中越发封闭。 安顺在贵州并非封闭之域,而屯堡人为何能几百年基本保持他们的生活习俗不变?据有关学者研究解释:当年,屯堡人从经济发达的江南而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同时又占据了当地最适合居住和耕作的土地,所以,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屯堡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当时周围都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屯堡人与土著人的交往更多地停留在集市交换的经济层面,没有发生深层的文化互动。他们往往以“征夷”的身份自居,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不肯吸收当地人民的文化,不肯与当地人通婚。 也正是严格的内部婚姻制度保证了屯堡人血脉和文化的完整传承。屯堡的女子不能嫁给周边其他民族,其他民族的女子也不能嫁到屯堡,只能实行内部通婚,最终形成了“屯对屯”、“堡对堡”、“民屯对民屯”、“商屯对商屯”的婚姻圈。就是这种亲对亲、戚对戚的单向性婚姻,以世家通婚的姻亲关系使屯堡人固有的信仰、民俗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聚合而保存下来。而那些与当地土著人通婚的人则被排除到屯堡人之外,其子女被称为“转窝子”,转窝所生子女被称为“门斗子”,再传则视之为“土人”。 而到了清朝时期,大批清朝官兵拥入的同时,各省汉族农民不断移居贵州(包括明时的屯堡之地),作为明朝遗民的屯堡人渐受欺压和蔑视,越发封闭,不肯与外界交流。 到今天,屯堡人原本的先进文化已经落伍,屯堡人也不再拥有征服者的观念,但固守传统的行为变成了习惯。 屯堡人,传承尊祖忠贞的文明 岁月于几百年中交替变迁,屯堡人忠贞不改。他们继承着先祖们英勇豪迈的情怀,守护着历经沧桑的民族文化,于服饰装扮之细节处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之魂。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她们那一身“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细腻的屯堡女懂得在细微处诠释心中的美。她们在领口和衣袖边用彩色丝线绣上美丽的花边,用黑色真丝织成的宽带系在腰间,并在后面打一个结,轻风拂过,随风翻飞。此外,她们还在长袍外再围上一件别致的小围裙。屯堡女高帮单勾绣花凤头鞋上,用彩色丝线绣成的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无不表现出她们的心灵手巧。屯堡女还喜欢用各种配饰,如耳坠、戒指、手镯等装饰自己。 女性服饰以宝蓝色为基本色,兼有浅绿色和紫色,绝不用红色、黄色等艳丽的颜色。根据先祖传下的习俗,屯堡女人只有在结婚时,才能穿上红色的嫁衣,这个红色也就成了屯堡女一生的记忆和回味。 在屯堡,未婚女子一般梳着一条辫子,不包头帕,也不佩戴各种配饰,上衣是小袖口的素色长袍,并以布带为腰带,装束朴素而清纯。而已婚的女子则大大不同,她们的装束更能体现明朝江南女子的别样风情。已婚的屯堡女子梳着江南地区传统的发型:将头发分成三绺,左右两边的头发垂于耳畔,并盘绕耳朵,与中间一绺结合,挽成发髻,用银制或玉制的发簪插牢。这种发型看起来好似凤凰的头部,所以又被叫做“凤头簪”。在衣着上,已婚女子必须穿袖口宽大,前襟点缀着花边的长袍,而腰带则改用丝绸的,后面打结。年长一些的已婚女子包青色头帕,年轻的则包白色头帕。 传统上,屯堡男人是一家的主人,家里和村寨中的大事决策都由他们商讨决定。男性喜穿“战要靴”,如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在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这种“战要鞋”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防滑,是屯堡男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他们所穿的裤子的裤腰和裤脚都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 夏季时,屯堡男人一般穿用青、蓝或白布加工而成的对襟短衣,从中间系扣,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因而这种短衣又被叫做“三个荷包”,脚穿草鞋或布鞋。冬季一般穿长衫,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 外出赶场经商时,屯堡男人总会随身携带一顶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草帽是由白色麦草编织的,在贵州山区绵绵的雨季,可以挡雨。屯堡老者一般穿着不系腰带的长衫,头包青色头帕,在他们手中永远拿着一支黑红油亮的长烟杆。 相关链接: 屯堡人的饮食习俗 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在征服与反征服的激烈对抗中,动荡不可避免,因此他们习惯将主菜通过盐制、烟熏火烤来延长存放和携带时间。屯堡人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从主食中的糍粑、糕粑、包谷耙,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鼓、糟辣子等,无不具有可以长期存放和便于收藏的特点。 undefined 屯堡地戏,“戏剧的活化石” 600年前,叱咤风云的大明英烈、硝烟弥漫的战场留给了岁月,但今天的屯堡人依然传唱着先祖们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表演者真刀真枪进行厮杀,勇猛惊险,场面惨烈,看得人心惊胆战。 据史料记载,地戏源于原始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盆上,头上戴着兽角,身后配着兽尾,装扮成神兽来驱魔逐邪的五人结手舞蹈的陶画,可以说是关于原始傩戏的最早记实。傩的本意,在殷商时期,是指一种驱鬼逐疫的宫廷仪式,参加仪式的人头戴面具,持戈扬盾,且歌且舞,岁祝平安。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和图腾崇拜意识的傩仪,既不同于道教,也不同于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而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形式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历久不衰。屯堡人“离乡不离腔”的民俗心理形成的几百年古朴而固执的民风,使军傩地戏历久不衰。 在屯堡,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七月是最热闹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围坐在村中的空坝或平整的田土前,观看由村民自编自导的地戏。屯堡人以农事为主,他们用地戏的方式来欢庆丰收,同时又将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祷寄托在其中。春节期间的地戏表演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持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的表演又被叫做跳“米花神”,一般时间持续3到7天。地戏的演出行头是简单的。没有舒适的演出场地,在一块平整的空地就可以演出。地戏班子称“堂”,通常以村寨为单位,由村民自发组织,人员15~30人不等,领队称为“神头”。地戏演出只用一锣一鼓伴奏,因而锣鼓师在剧中显得十分重要。地戏服饰以战裙、令旗为主,其形式和装饰因村寨和所唱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一般主角面具上都插有两根野鸡毛。 地戏演绎的传奇英勇的先祖故事让屯堡人看得如痴如醉。地戏表演中,唱和舞是主要的形式。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说唱,没有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的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剧中角色边说边交代剧情。舞,也就是按照套路表演战场中的格斗场面,同时,在舞步中还吸收了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戏台上,地戏表演者身穿土布长衫,腰间围着绣花战裙,一块黑巾从头顶垂下罩住面部,面部戴一张木制的面具,面具上还插有长长的野翎毛,手执戈矛刀戟,背插靠旗,边唱边舞,战裙在“转”和“旋”中飘舞,使刚劲的表演中透着柔美。有的村寨里,表演者还用真刀真枪进行厮杀,勇猛惊险,场面十分惨烈,看得人心惊胆战。 屯堡人的先祖都是明朝征南时期的马上将军,曾为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现代屯堡人依然传承着军人情结,他们崇尚尚武精神,有着勇猛的军人个性。因此,地戏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金戈铁马的军旅征战生活,他们将心目中景仰、倾慕的英雄在戏曲里传唱和歌颂。 一个地戏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在安顺屯堡一带传唱的剧目中,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等。 面具是地戏的灵魂。关于面具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古代先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巫术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过程中,塑造了代表着灵魂、精灵、神祇、祖先、英雄的面具,企图通过它们,使自己更快地接近神灵,走入另一个世界,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屯堡,当地人把面具叫做“脸子”,没有“脸子”,是唱不成地戏的。地戏面具一般用丁木和白杨制作。一堂地戏,少则需要三四十面,多则大二三百面。主角与配角,不同人物的性格都在这一张面具中体现。观看地戏,人们很容易分辨出正将与反将。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旧时所称的番邦为反方,称“反将”。正将一般用以单色面具,反将则是在单色面具上加上对称的花纹。在造型上,面具又可分为老将、文将、武将、少将、女将。老将气质沉稳,少将英俊潇洒,文将气质儒雅,武将讲究面相威猛,女将则秀色妩媚。在用色上,面具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刚烈,蓝色代表果敢,绿色代表稳沉,白色代表英武。 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古朴、原始、独特,所以地戏又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相关链接: 地戏的基本结构 地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开箱”是地戏正式演出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在黄道吉日举行。地戏演员穿上戏装将装着面具的木箱搬到戏场,焚香化纸祭奠众神,然后开箱取出面具,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将面具戴上,列队前往寺庙、山林、河流驱邪逐疫。每到一处,燃放鞭炮、焚香化纸,村民尾随观看,一派热闹而又神秘的气氛。“开箱”仪式结束后,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扫开场”结束便开始“跳神”。这是地戏的主体,是正戏。正戏演完即举行“扫收场”仪式:念唱纳吉逐疫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酬谢诸神,然后收拾面具装人木箱抬回家中存放。地戏演出遂告结束。 屯堡建筑,防御体系下的石头之城 屯堡人在建筑上对石头有着一种深沉的理解,一户民宅便是一座石头堡垒,一个村落便是一座石头之城,石头似乎融入了屯堡人的生命,浑然天成中完成了石头建构的复杂防御工系。 600年前,屯堡人的先祖们在此守卫着明朝江山,他们修建起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将那一段驰骋沙场的历史永远地定格在了贵州深厚的山地上。 有人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形象地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是“白色”,是因为整个屯堡是由白色的石头构建的,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座白色的城堡。“石头的屋顶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磨,石头的井台石头的缸。”这段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建筑特色。 屯堡一般是依山而建,前面是阡陌纵横的耕地,后面是险峻的高山。行走于屯堡就如同置身于一座石头之城,寨墙、房屋、街道、院墙都由密密层层的灰色石板线条构成。石墙分隔着一个个的院落,每户人家独院而居。当地布依族的石板房与江南青砖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融合发挥。青砖四合院变成了石板四合院,院落的主楼变为石板吊脚楼。石头似乎融入了屯堡人的生命,年代久远的石碉堡错落有致,家门口精雕的石门头和门柱,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等,简单随意却浑然天成。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屯堡的四周残留着城垣和寨门,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组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邃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充分体现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的明代屯军特点。在屯堡密集地区,一有烽烟,各个屯堡还可以相互支援。 屯堡山歌,演绎豁达豪迈的个性 亘古坚挺的贵州高原代代传唱着屯堡人的山歌,也演绎着承继军人豪迈血脉的屯堡人坚忍不拔、豁达幽默的个性。有悠扬的山歌在,便有屯堡人积极的生活信念在。 无论是在田间劳作,或是行道赶脚,或是结婚联姻,或是安葬逝者,屯堡人总是歌声不断,歌声曲调高昂,弥漫山川田间。 “山歌无本,全靠嘴狠”,说的就是屯堡人唱山歌没有现存的唱本,而是触景生情,随口而出。屯堡人豁达大方,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唱山歌能手。在山间,遇到前方赶路的屯堡女子,她们会很大方地与你对上几句。屯堡山歌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变化多样,内容一变,句子跟着变,腔调也变,除四言八句的套路以外,还有飘带歌、盘歌、滚歌等。 唱山歌还是屯堡青年男女情感交流的方式。在恋爱的日子里,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用山歌来抒发对恋人的爱意。屯堡山歌的内容非常丰富,除男女情歌外,还有戏说历史故事,颂扬英雄人物,诉说生活故事,这些山歌听起来简单质朴,幽默诙谐,却充分表达了屯堡人的生活智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屯堡山歌的内容也随着时代而更加丰富。 屯堡人的信仰,与汉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 背井离乡地从江南水乡跋涉至陌生的西南之地,颠沛的生活中,屯堡人希冀安定平和的生活。对神灵的敬仰寄托了质朴屯堡人对美好生活和人性至善的追求。 在屯堡,寺庙和祠堂随处可见。光从寺庙的外观,是分辨不清它究竟属于哪门哪个派别的。在屯堡人的心中,没有惟一的神灵,他们信奉和崇拜所有的神灵,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在他们的寺庙里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文殊菩萨,又有关帝、文昌、土地、八仙等神仙,另外他们还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屯堡村寨的水井旁边一般都设有神龛,是供奉水神的地方,又叫“水晶宫”。 屯堡人不吃牛肉和马肉。他们认为牛是用来耕田的,是农事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马自先祖以来就与他们一起开拓江山,同时在生活中也是他们运输货物的好工具。所以每逢十月初一牛马大神的生日他们都要烧香烛供奉。 屯堡人每年都会有许多祭拜神灵的日子,如农历二月十九要朝拜双堡海子山,三月初三蟠桃会等。屯堡人是非常虔诚的,每逢朝拜的日子,屯堡女子会起得很早,开始梳妆打扮,穿上凤阳汉装,带上精美的首饰。出门前还要净身驱邪,而且去朝拜的女子必须是不再生育的女子。她们认为,只有非常虔诚,神灵才会将恩泽赐福于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