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味回顾…… 至此,我的鼻子里仿佛立刻闻到了一股花椒的香味…… 满重庆的大街小巷都在不停地飘逸着香气,如果走路累了随时可以吃到不错的东西。 大排挡,小吃店,简朴的小饭馆、幽静的茶楼,或者热气腾腾的火锅店(曾看见有一家叫 “火锅批发城”的,笑死)随处可见,街边的书报亭竟也顺带供应清凉的刨冰和便宜的麻 辣烫,为赶路的食客节省金钱和时间。 重庆人吃东西似乎只要味道好就行,一点也不讲场所。 看见饕餮一族在街上手持大把串串边走边香那是常事,街沿坎坎上也随处有人抱着个碗大 快朵颐,对一旁的垃圾桶、下水道等均视而不见,吃他个阵仗翻天,呼噜呼噜的吞咽声三 五米外也听得见。 我总觉得大街上都吃成这个样子实在有些……不知是不是我太过拘束了。 首先,重庆的水好喝。 不是我瞎说,水确实有好喝与不好喝之分的。 重庆的水是我喝惯了的长江水,可能因为上游污染比较少,味道非常正。再加进一些具有 地方特色的料,还可以变换出各种花样,比如柠檬汁、薄荷汁、老荫茶…… epi泡的那个柠檬汁堪称一绝啊! 重庆的米饭好吃。 软硬适宜,还有特别的清香。据epi说做法不太一样的,是把米饭放在一个木桶里蒸,我也 没细问究竟如何蒸的,反正我家里也没条件,做不出来,就不去想了,还是多吃几碗比较 实惠。 重庆的川菜好吃。 “渝派川菜”这个堂而皇之的名词让我想起京剧里的梅派唱腔…… 我的大多数朋友都不喜欢川菜,他们总说所谓川菜就是把所有不同的材料都做成统一的麻 辣味道。想来似乎有点道理,不过我喜欢的也就是那股麻辣劲,没治了是吧。 在重庆我多次吃了自己向来不吃的茄子,主要就在于花椒味太香了,我本来是极喜欢花椒 的那种麻味的,再加上是酸辣的口味,我就一点也吃不出茄子那种令人讨厌的味道了,甚 至还觉得它非常美味。 重庆有很多菜虽然看上去是辣椒比菜多,辣椒下埋藏着美食,但真正吃起来辣倒并不很辣 ,至少与湖南口味的那种干辣相比还要淡一些。后来,关于我这个“麻辣其实不辣”的结 论,一个船工是这么解释的:“我们重庆的菜里头摆起恁个多的花椒,你舌头麻都麻起了 还辣得到个铲铲哪?诶。”所以,要说重庆的所有味儿都在麻辣辛烈,其精髓还在那个“ 麻”字,几乎所有的菜都下大油,以花椒炒成,花椒多多益善。同时再佐以海椒、姜片、 蒜末、泡椒、大料等其它香辛料,其香味之醇厚确实名不虚传。辣味确有,只是不那么直 ,不那么冲了。吃到嘴里麻辣浓香,五味杂陈,鲜而不腻,麻得香而不苦、辣得醇而不燥 ,我总不忍丢下筷子。 只是汤让我觉得很诡异。一方面丝瓜汤里花椒姜片放上一大把,喝起来绝对劲爆;另一方 面还有一种清水白菜汤,里头只有水和白菜,连个盐都不放。我看epi两种汤都很喝得惯, 至于我,还是比较喜欢前面那一种。 自从在epi那里吃了几次饭以后,其它的不敢说,我至少可以确定南京这里卖的酸菜鱼调料 基本都是糊弄人的。 重庆的小吃也好吃。 重庆有很多特色小吃,东西并不精致但味美实惠,人人吃得起。酸辣粉、抄手、冰粉、凉 虾,小面、豆花、米粉、担担面……现在一想起那些个霸道的小吃,都会流口水的。 说到重庆小吃不得不提那条“好吃街”。 至今没弄清楚“好吃街”的“好”字到底该怎么念,我个人觉得是念第四声,不知对否。 重庆这条“好吃街”位于解放碑一带,原名八一路,它的街景完全可用壮观来形容: 食物的香味和人群的喧哗总把这个地方填得满满当当的。临街边是一长排小吃铺,门庭若 市,热闹非凡。男女老少各类食客蜂拥而上,排队的排队,打围的打围,围得见不到门面 。 这些店大多不备板凳桌椅,食客买了便走,拿着便吃,边走边吃。 那些先抢到食物的人有座则坐,无座则站,或坐在树的围栏上,或站在街中间,或干脆就 捧了碗蹲在地上,照样吃得河翻水翻。在这种氛围中吃东西完全不用顾及吃像,因为人人 都是把袖子一抹,忽哧忽哧,啪嗒啪嗒地就往嘴里送,吃得大汗淋漓有滋有味。有的人甚 至东西还未到口,口水已落到地上,不折不扣的滴涎三尺。 大伙食罢,痛快得酣畅淋漓,抹抹嘴,皆潇洒而去,街上地面油腻腻的,环卫工人忙个不 停还是清扫不来。兜售餐巾纸的小贩来回穿梭于食客之间,有些乱。 其实我想,这样的路边应该设计一大排洗手池,让人吃完东西洗洗手什么的,顺便也能烘 托下火爆气氛。不过看这个人流量也难说……洗手的人多了会堵塞交通的。 其中有一家外卖酸辣粉和刨冰的店,队排了很长很长,据说那的酸辣粉堪称重庆酸辣粉的 典范,在的epi怂恿下我就吃了。 酸辣粉,热乎乎一碗捧手上,碗里有煮得恰到好处的苕粉(红薯粉丝),加入老汤打底, 再淋上醋、辣椒油、花椒、胡椒、姜末、榨菜粒、香菜、芹菜末、炸脆的黄豆等混在一起 的调料。用筷子挑转挑转,吃起来酸得爽快辣得劲道,让人好像彻底地发泄了一翻,回味 无穷。 心酸的是,离开重庆后那种味道的酸辣粉就再也遇不到了…… 还有就是面了,先说epi请的担担面。 简简单单一小碗,面条煮得很利索,感觉得出是加了碱但不多。 里面的佐料才是关键,常见的海椒、花椒、芫荽、蒜末自然不用说了,其他还有芝麻、麻 油、榨菜粒、碎花生米等等,吃前搅拌一下,浓香无比。送进嘴里以后,各种调料的味道 层次分明,那个香啊…… 呵呵……这里八卦两句:epi常说他从不吃面条云云,绝对是假的。他搅拌起面来那个叫猛 ,一看就是老手。不像我,搅了二半年还有N多料剩在碗底。 一定要说说麻辣小面,这玩艺试之难忘,我一共吃了四次。 小面调料多达十几种,其实与酸辣粉有些类似,不过醋不能加很多,要多加猪油,其它佐 料遇上猪油这么一酥,香味就打开了,有时还会用姜水代替姜末,另外还要加一种黑色的 什么菜来着我忘了,其它还有一些调料就更叫不出名字了。 上了面摊,要定一碗后,老板那柄配调料的小勺便在面碗和那十多个装调料的小罐间不停 飞舞,频率之高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扑鼻而来的是花椒的芳香,充分吊起人 的食欲。 美食通常不过量,一般是二两水叶子面,微黄。煮的时候大锅里要加上几匹青菜叶,点两 次水后,面条正式起锅。 小面到手也是要好好豁一哈儿的(搅拌一下),和到调料充分散开,每根面都发出红亮的 光泽,开吃……呵呵我不说了,那种味道非文字所能表述,睡着了梦见也能笑醒过来。 我的四碗小面: 第一碗,怯怯地进了面店,完全不懂吃面的规矩和行话,很菜很傻的样子。老板娘将我好 生打量一番,配料时关切地问了句:“吃得辣不?”慌忙点头,万一整碗清汤小面岂不尴 尬? 事后证实,那碗小面的辣椒份量绝对不足。 第二碗,吃时发现那些调料是可以自己添加的,就去凑热闹。老板以为我对调料不太满意 ,似乎很对不住的样子,我加料的时候还在一旁热情地指导。 第三碗,开始作怪,仅点一两,吃罢再点一两。一两小面上桌,那调料似乎比面还多,做 贼般地过瘾,呵呵! 第四碗,这一碗在奉节吃的,依旧一两一两来,同时旁边再搁上一杯老荫茶。据船工们说 ,我吃起小面儿的架势黑霸道。此后他们就都喊我“妹儿”,再也不叫我“小姐”了。搞 得船上越来越多的“先生”、“小姐”都以为我是“重庆妹儿”,不时有人来问我一大通 有关当地物价的问题,实在无语。 下面来点清凉的。 那一刻所有仍在排队的人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为了整这碗刨冰,我破天荒地排了一次 很长很长的队。 凉凉的刨冰,加上什么果汁啦,话梅啦,西米啦,软糖啦,布丁啦,水果粒啦……五颜六 色,赏心悦目。手里捧着这样一碗漂亮精致的刨冰,只要看看,好像也觉得非常幸福满足 。 我在南京也吃过刨冰的,那一年我六岁。十五年,是我已经活过的四分之三的年头。 那时的刨冰是用塑料杯装的,没这么丰富,里面有些红樱桃,至于具体味道早已忘了,反 正当时觉得很好吃的。我仍清晰地记得,最后那一次吃刨冰用的是一把蓝色的一次性塑料 小勺。 后来,街头的刨冰摊渐渐绝迹,就长久不吃刨冰; 再后来,街上陆续开了许多冰品店,也卖刨冰。 可我总有点受不了那些营业员嗲嘻嘻的说话方式。再说那些店卖的东西也太杂,价目表上 ,同样嗲嘻嘻的名字一长串,眼看着人就烦。要知道我只不过想坐在街边一张破旧的方桌 旁,吃上一杯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刨冰。 最后我要说这碗回头率超高的刨冰真的好吃。它并不单纯,但极其极其好吃。关于刨冰的 口感怎么能用文字来介绍呢?大家还是自己想像吧…… 后来我收藏了那个透明的塑料小勺。 至于冰粉和凉虾这种地域性很强的东西我一时也不知该怎么描述。只能说冰粉是用植物做 的一种状态介于凉粉和果冻之间的食品;凉虾嘛我吃的感觉是用米粉做的,反正跟虾子无 关。说不清楚是何物了,吃了就知道。 在重庆,晚间街边有小摊,此外还有流动叫卖的。冰粉和凉虾通常放在一块卖,每样一脸 盆,脸盆里放进了降温用的冰块,惹人嘴馋。只需付一块钱,摊主便用勺子慢条斯理地舀 起一碗,稍带点冰水,继而再冲上些红糖水,吃起来冰凉爽口,还有一股植物特殊的清香 味。 做冰粉的那种植物叫假酸浆,在峡江两岸种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