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路客游记 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 |
[游记]路客游记 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 |
2008-06-25 luker.cn |
各位来宾,你们好,欢迎您来到这里参观游览。 [引导来宾至中心花坛处]大家所在的位置是淮塔园林中心广场,这里北距市中心3.2公里,东近京沪、陇海铁路线2公里,西依凤凰山,南邻中国矿业大学。整个园林占地77万平方米(约1150亩),设有东、北、南三座大门,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园林内建有纪念塔、纪念馆、群雕、碑林、国防园、粟裕墓、胡耀邦植树处、青年湖、青年广场、中心花坛十大景观,设置大小花坛200多个,种植雪松、侧柏、银杏、红枫、桂花、梅花、樱花等珍贵树木10万余棵,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景色秀美。摄影、餐饮、购物等经营网点点缀其中,为您提供满意而周到的服务。 淮塔园林人文景观闻名遐迩,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粗犷和秀丽熔于一炉,雄壮和典雅汇为一体,各大主建筑独自成景,有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空间辽阔、规模宏大、独具特色、闻名全国的纪念性园林风景区。这里是国家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步上台阶]我们现在是沿着宽31米。长250米共有10个平台,129级台阶组成的塔前干道拾阶而上,去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台阶由花岗岩铺设而成,这一干道设计得十分巧妙,独具匠心,很有特色:从下往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的踏步如长河奔泻;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平台,舒缓坦荡,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每年吸引着200多万中外来宾前来凭吊、瞻仰、参观、游览。前来瞻仰参观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江泽民、胡耀邦、李鹏、胡锦涛、尉健行、宋平、谭震林、张震等近40位,1992年1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到这儿视察工作,当他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步下台阶时,高兴地对身边的陪同人员称赞道:“这里建设得不错,很有气派,是教育后代的好地方。” [至塔前平台]这是面积为5500平方米的大平台,可容纳6000人举行凭吊仪式。每年清明节有20余万群众聚集到此瞻仰凭吊先烈,寄托无限哀思。 [至塔下]这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建的。徐州北扼齐鲁,南屏江淮,襟山带水,物产丰饶,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失良田千顷,不丢徐州寸土”,这是过去军事家坚守徐州的信条。历史上徐州地区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多达200起,尤以淮海战役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品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扭转乾坤的一次伟大战略决战。以其规模大,时间长,歼敌多,以少胜多而闻名于世,被国外享有盛名的军事研究机构列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纵横二、三百公里的辽阔战场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浴血奋战65昼夜,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余人,谱写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此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的劳苦大众喜获解放,打开了通向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最后覆灭,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战后,世界著名军事家斯大林曾发出这样的惊叹:60万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为赢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12.4万人流血伤亡,其中3万余人为国捐躯,这个数字超过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中牺牲人数的总和,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牺牲人数的十分之一。据估算,每激战一昼夜,就有500百多名优秀儿女牺牲在枪炮轰鸣的战场上。 先烈们带着对新中国的憧憬走了,他们的壮举和英魂在人民心中矗起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国务院 决定在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成立了由苏、鲁、豫、皖四省和南京、济南两军区负责同志组成的建塔委员会,选定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为纪念塔塔址。1960年4月5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这天,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有两万余人参加的奠基典礼大会。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奋战,纪念塔于1965年10月1日胜利建成,同年11月家日,即淮海战役发起17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塔高38.15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巍巍挺拔,气势雄伟。曾以其体量宏大,外观壮美而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塔体正面镶嵌着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遒劲的镏金大字。九个字的平均高度为1.88米,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塔体上端有回形石刻花饰环绕,塔徵由五角星。两支交叉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作战,共同夺取胜利,烈士们的革命精万古长青及广大人民对淮海英烈的无限缅怀。塔痤正面的镀金的隶书碑文,由陈毅元帅亲自审定短短767个字,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胜利的伟大意义,铭记着淮海英雄的丰功伟绩。生动感人,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塔座背面有奠基文,说明建塔始未。 [引导来宾绕塔一周]塔座南北两侧有一幅大型浮雕,由苏、皖、鲁雕塑工作者集体创作,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雕刻而成,浮雕画面高2.6米总长度34.5米,南侧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枪林弹雨,耐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出生入死、克敌制胜的英雄壮举,北侧浮雕由27个英雄形象组成,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浮雕吸收了中外石刻艺术精华,画面饱满,层次清晰,造型洗练,刚劲朴实,与纪念塔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纪念塔南北西三面的回廊长度为146米。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对称的镶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及烈士英名录。北侧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粟裕、谭震林的题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对淮海英烈的无限缅怀和对后人的殷切希望。铭刻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是根据参战部队和民政部门提供的烈士名单整理校核确定的,共28319名,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同姓名者省略,实刻21006名。两侧各留4块无字大理石碑,象征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回廊西面装贴着巨型陶瓷壁画《决战》,壁面长45米,高2.9米,由2210块陶板拼装而成,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美术工作者集体创作,江苏省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烧制。土褐色的线条,勾勒出173个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战争画卷。堪称全国之最。 [行至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在北京逝世。他的夫人楚青向党中央转达了他生前的遗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庆曾经频繁转战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遵照粟裕将军的遗愿,1984年4月9日,楚青携子粟戎生、粟寒生在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驻军领导的陪同下,将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撒放在这里。 粟裕,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曾任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打淮海战役的重大建议,就是粟裕首先提出来的,并被中央军委采纳。在淮海战役发展到最紧张关键的时刻,粟裕将军曾连续工作七个昼夜没能休息,为指挥部队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奉献了一片赤子之情,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他以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塑造了一代军事家的风范,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为了深切缅怀粟裕将军的丰功伟绩1986年3月26日,在纪念塔南侧的山坡上,建成了这座高1.7米、宽1.2米,用花岗岩砌成的纪念性标志碑。碑体正面雕刻着“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九个行书字。碑后由17棵沙金柏围成的圆坛内存放着粟裕将军的骨灰,工程占地150平方米,是园林内重要的瞻仰景点之一。 [引导来宾至碑林途中]淮海大地埋忠骨,松涛阵阵慰忠魂。参战将士情系淮海,丰功伟绩永驻人间。淮海战役总前委党委,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的骨灰遵照他的遗愿于1986年10月22日下午2时用飞机撒在他曾指挥千军万马战斗过的淮海大地上。将骨灰撒放在这里的还有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起义将领何基沣(塔前平台南侧东数第一棵松树下),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三旅副政委南静之(塔前第二平台南侧两行雪松之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大都就地掩埋,他们的坟茔集中在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烈士陵园内。 [引导来宾至碑林途中]淮海战役碑林是为迎接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而兴建的,占地1万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开放型建筑群。内设有碑亭、碑廊、碑室,采用深蓝色琉璃瓦作顶,配以白色粉墙与掩映周围的绿色松柏相交融,格外赏心悦目。碑林由徐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江苏、河南等省的能工巧匠集体雕刻、制作、镶贴而成。布局错落有致,蜿蜒曲折,富有变化,格调清新幽雅,古朴庄重,是一座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堪称全国一流的当代大型碑林。 碑林标志碑由周谷城、陈丕显、张震等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写,经过多年广泛征集,有关专家精心鉴选,入选碑刻的作者遍及全国;既有李鹏、刘华清、张爱萍、李铁映、廖汉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原参战部队刘伯承、粟裕、韦国清、陈锡联等高级将领及参加淮海战役的部分老同志,还有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启功、舒同、刘海粟、费新我、萧娴、沈鹏、武中奇等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就体裁而言,有绝句、律诗、词、曲,也有民歌和新诗,还有楹联和单句。在内容上,既有描述当年决战的怀念寄思之作,也有抒发理想情感的纪念之篇,有回慕景仰,有感慨赞叹,有言志抒情,有憧憬展望,挥斥风雷之句与云蒸霞蔚之篇相得益彰,读后,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就书法形体来说,篆、隶、楷、行、草一应俱全,起于点画用笔,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风神气韵,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碑刻一字小则1厘米见方,大则1.3米。大江东去之非凡气势,小桥流水隽永娟秀交相辉映,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涌动,流连往返。淮海碑林,为我国浩若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一笔财富,不愧为翰林之瑰宝,艺术之殿堂。
|
转自:http://www.luker.cn/bbs/bbs_View.asp?sortname=youji&id=108198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