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东游记――情就一个字,这回说很多次(夫子庙旁看贡院)blogblo-.

[游记]东游记――情就一个字,这回说很多次(夫子庙旁看贡院)blogblo-.

2008-03-04    blogblo.com

A thing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because a man dies for it. Wilde先生如是说着这样挫败过我又无可反驳的话,其实在某离心里夫子庙之于南京就好像a place is not necessarily worth of visit because a man dies for it,(此话如正常理解有看轻夫子的意味,但念在还是国庆尾声全民黄金周的快乐气氛,还请大家有点娱乐精神地领会它,谢谢~)当然,这要加个前提:如果没有去“江南贡院”的话。

贡院说白了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在南宋时这里还只是县级府学考试点,那规模面积可想而知了。到了明代太祖皇帝开国定都于南京,后来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后这里还是留都,乡试、会试都聚于此,江南士子那时参考者众(考生生源充足啊~),所以一再扩张地盘,到清光绪帝时江南贡院发展到颠峰,规模占地考场都居于全国之冠。以上句子纯为偷懒人士准备,看图片不能让你知道的,我只好自己出马交代背景免得消化不良哈~

现在的江南贡院其实已经是一座博物馆,当年盛极一时号称两万多号舍的辉煌景象这里只保留下来几排小格间供大家揣摩想象盛景了。而作为整个科举考场博物馆的大门的明远楼,当年还是位于贡院中间的建筑,目的是监督考生有无作弊行为,可惜我去的时候不能登楼居高体会下古代监考官的心情。楼两边“明经取士,为国求贤”颇有点欲盖弥彰“明远”的本意“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不过中国文字向来有名不副实的伎俩可耍,到不稀奇了~(参见照片“明远楼正门”及“正门二”两张)

在科举考试中,中举者为“龙”,落榜者为“鱼”,所以在贡院陈列物品中多能见到鱼龙图案,魁星,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斗第四星,俗称文曲星,掌管文运,按希腊神话来说守护神缪斯吧。因此民间木雕中也有图好彩头的“五子夺盔”、“指日高升”、“魁星点斗”之类作品。一副清代书法家作的《魁星点斗图》暗藏了十个字,象形文字的魅力总算是得以小露下。(参见照片“夺魁木雕”、“贡院木雕”、“魁星点斗图”及其“简介”)中举的荣光,从当年的状元捷报上看不出来,恭贺状元及第的木雕小场景也印象不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老先生当年的风光激动我或可领略也只能通过一身的仿制的状元行头和长长的状元阵仗仿真模型了。

戏曲中那样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在是少数,看看科举选录层层关卡,无异于万里挑一,无怪乎范进中个举就大喜至疯。而当时的考场――号舍都十分局促狭小,我一女子看来也只够容身不得多空间活动的地方让古代那些文士们如何忍耐三场八晚九天。看下号舍简介和对应碑文应该知道是怎样一个犹如囚笼的巷子。可是就在这风雨无门遮拦、一块木板既作桌又作床的小号舍里,从隋唐到明清,走出过那么多让我景仰的名字,随便举出一些:柳宗元(21岁进士)、苏轼、王安石(苏王两位都是20岁就中进士啊~)、文天祥、张居正(进士)、史可法、林则徐(进士)、张之洞(虚名非状元,实名至矣)、张蹇、傅善祥,还有更多是今人少提及当时也显赫的。对照下“清代各省夺魁人数表”,江苏浙江两省三甲人数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江苏,早听闻两江不但富足而且向学传统尤深,现在看到数字对比越发让我这个长江边自觉是在有文化地域长大的汗颜。

当然,不是考中状元的就一定成大器,在贡院里还见到陈独秀先生的简介和他的《告少年》。乡试就名落孙山,这个打击也够大的,但另一方面由此激发了他探索新的人生的斗志,而不是象一些前辈一生纠结于科举功名要么碌碌一生要么抑郁于此。当然无心插柳的也多,远有唐伯虎近有蒲松龄,他们的成就丝毫不逊于凭八股文章而夺魁的同代状元,后人记忆中反到是他们的故事被交口传诵着。

在江南贡院的号舍中穿行,抬头可以清晰看到瓦当上已经生了绿色的苔藓,在科科士子涌入一个个小小的格间将平生所学倾囊而出做自己的锦绣文章成自己的家国大业,除了夹带买官之流龌龊之举外,没有一位的故事不算一部个人奋斗史。想到如今的高考,总有诟病于它,可在和平年代在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让贫富子弟相对平等竞技的平台,世间哪有绝对的公平,求全责备的到底应该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呢还是这个选拔考试本身呢?(参见照片“号舍一隅”)

南京站最后系列之“夜走城头”

到明城墙底时售票员都已下班了,幸好老人也不气馁,和我一道磨看门人,于是终于得以上到城头。要说这明城墙如何修葺却也是宗悬案,有点三峡悬棺的神秘味呢~(参见照片“明城墙简介”)。有赖于石刻说明才了解了幡旗遗石的来历还有礓嚓古道的释义,不留神也许就错过了。指引方向的石刻让我辩明周围方位,虽然对应的英文相形中文而言有些寒碜。老人一心带我去看一处烽火台里的城墙介绍展,和看门人一样,里面也是位谦和老者把守,只为我们二人而亮起灯,于是明城墙的一些过往得以展现眼前。从构造特点、城墙各段特色到中外城墙和南京城墙的对比,资料不可谓不广泛。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城砖责任制,这一责任到州、府、县的措施保证了城砖的质量也让后人可以辨析出形形色色各地制造的城砖。这样的办法当时也许没有现代的名字叫的好听,但施行起来仍然可以作为建筑史上一本范例。

暮色降临,走出烽火台,灵谷寺塔就在前方,和城墙一起在天幕中勾勒出古朴别致的轮廓,让人不禁生出故垒西边(石头城在西)、兴没无常的叹息:北望玄武湖,水波不兴,微澜不起,静谧中隐瞒了很多过去。好像身边的老人,不轻易吐露经历那些沧桑悲苦,偶尔因为物是人非而寥寥数语,口气是轻描淡写却又举重若轻的,你好奇却又不敢深究、你有亲近之心却绝无亵渎之意,自然而然地,你的敬畏你的恭逊还延伸到对面前这个城市的态度。

当天晚上我们一直走到太平门,六七点多城头早无游人行迹,只有老人与我踏过丛生的荒草,在似有似无的小径上,耳边隐约有无形的风暗示我入秋了,身边老人仍然健步如飞让我放心些许。城头夜色中的灯火我拍了好几张,有张自己的起名叫“灯火何处是我家”觉得实在够俗的,本来四海为家是向往,这时候还一厢情愿强说愁?但冥冥中似乎是对南京的不舍在作祟吧,第二天离开的车站里,我还是透过南京站的玻璃窗最后好好望了玄武湖一眼,夜色中的它一度讳莫如深得那么不真实,而正午时分它又是平和淡定的,既然没有回头路,何妨说声后会有期呢?其实不大喜欢叫你金陵、建康、建业,还是江宁更让我铭记你在长江一脉中是怎样的风度、初相会时给了我脑海怎样的烙印~~

转自:http://www.blogblo.com/article/show/2919116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