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与文德桥相望 |
[游记]与文德桥相望 |
2008-05-22 sina.com.cn |
很多人外出愿意搭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路夙兴夜寐,总会遇上几位新朋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关注,搭团的一律性就难免多了些限制。自由行走的方式更适合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更有可能在熙熙攘攘之外找到出乎意料的新看点。 逛夫子庙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文德桥的。在这样春意犹浓的季节里,桥上桥下常常蜂拥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导游操着不同的语言讲述着相同的故事。由其到了晚上,“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八十多年了,天天都诱着人们趴在文德桥的石栏上痴痴地追他的美梦。 文德桥,连接了秦淮河南北的贡院与夫子庙,是历朝历代成千上万赴考的士子们的必经之路,曾经连元高中的往者给这座桥带来无限的荣耀,它成了封建社会仕途的符号,也就更吸引了来者趋之若骛。 留连少倾,便离去,虽然不用买票,毕竟是风景,不能久占。南行,是贡院,再南行,是永和园风味小吃。又南行,过了一条马路,柳暗花明,秦淮河重新露面,静静地流经这里。河上又是一座石桥,名叫文源桥。站在桥上往两边望去,亦是江左云烟。文源桥与文德桥同是千年陈迹,可位置不同,景象也就差得悬殊。那边是喧闹的街市,这边是平静的民居,那边是六朝金粉,这边是一脉清流。那边如前簇后拥的贵人,这边则似顾影自怜的弃妇。 据桥头的碑文所述,明朝初年,这里叫东石坝街,住过一位安徽贵池人黄砚。黄砚曾在乡试、会试、殿试连连考取第一,也就是“三元及第”。后因反对燕王朱棣大行杀戮,逃往原乡。其夫人被俘,后逃脱,至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砚闻讯,痛不欲生,在贵池面向金陵而死。后人在其居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建木桥,名黄公桥。民国二十年重建,解放后更名白鹭桥,因桥可通达白鹭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1986年再次整修,在桥上发现清同治(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证实此桥确为古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科考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呼应,故再更名为文源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68b5d01009156.html41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