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栖霞山月 |
[游记]栖霞山月 |
2007-07-24 17u.com |
栖 霞 山 月 江南苦夏,南京尤甚。连续几天的高温,把大地烤得热浪滚滚,把人烤得心烦意乱,即便是夜晚,屋里仍然如蒸笼一般。在这样的蒸笼里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不能干,于是想出去走走。 踽踽独行,不知不觉走到了“栖霞山”的山门。栖霞山古称摄山。山有三峰、东峰如龙称龙山;西峰似虎称虎山;主峰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海拔286 米。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每到深秋,满山红遍,景色十分迷人,是栖霞山吸引游人的主要景致。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景点名“彩虹明镜”与栖霞寺门前的“月牙池”相互映照。 栖霞寺有千佛岩、 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白鹿泉、陆羽茶庄、碧云亭、舍利塔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然而栖霞山的夜色如何,只恐人们知之不多了。就我而言,久居此地,竟从未体验过。今晚既来,索性走进山寺去看看吧。 进得山门,一股清凉之气凭空袭来,顿觉身心俱爽。已近子夜,尚可见不多的几处有纳凉者依稀可辨的身影。或许是聚会的学友,或许是缠绵的恋侣。我不得而知,也不需知道。他们既不高声喧闹,也不朗声谈笑,只是轻声细语,断续传来,与这山寺的夜晚形成了精谧的和谐。山寺的夜晚有一种诱人心脾的凉爽,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幽静。山黑如黛玉,不远处模糊的庙宇,矗立在山畔,显示着它的庄严和悠久。偶尔有一两声夜鸟的鸣叫,划破这一片宁静的空间,但很快一切又跌进宁静之中。 我沿着石道缓缓前行,走进一块草地。草地上无一点声息,却飘着淡淡的夜露。夜静得出奇,树林里黑得有点瘆人,唯一有动感的是忽隐忽现的流萤。萤火明灭,编织着山寺的夜幕,显示着童话般的神秘,梦幻式的神奇。先前的燠热和烦躁早已烟消云散了。 不知今天是农历十几,反正月儿分外得圆。此时的月儿正徘徊在林间树梢,好像从未见过世面的大姑娘,羞答答的不肯露出娇容。月光透过林间的缝隙,如一泓水银,泼撒在草坪上,留下星星点点的亮斑。空旷地带没有一点黑暗的感觉,而是被广寒宫的琼浆玉液洗成了一片乳白。细细咀嚼分明有一种奶的香味。 已是子夜时分,不知何时游人早已散尽,月儿却渐渐升高了。水晶似的银盘发出的轻柔的光辉,足以让人分得清周围的景致了。龙柏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在做一个青春的梦,枫林则贪婪地享受着山气月色,计划着怎样染红栖霞山的秋天。这时我想起了朱自清老先生笔下那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而眼前又何尝不是一幅神奇的“栖霞山月图”呢?圆月在林梢向东方冉冉飘升,几乎能辨得出嫦娥的舞姿,听得见白兔捣药的杵声。看着这古刹、枫林、流萤、月色,仿佛置身于神话般的世界中。天上的仙境只恐也不过如此了吧。“流萤明灭枫林里,山寺朦胧月色中”,情不自禁地流出两句平直浅露而又是真切体验的诗句来。 信步徜徉到“月牙池”旁,坐在莲花石柱上,尽情地享受这月的明净、月的旷远、月的高洁、月的神奇。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用想,只是忘情地饱餐着月色。此时月已升上了天宇。随着夜的加深,山寺在月辉下倒显得更明亮了。偶有一两颗星星不甘寂寞,努力地眨着眼,显示着他们的存在,然而在月光的海洋里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水滴而已。夜空早已被月光照得如同玻璃般透明,山峦披上银辉显得更加明晰了。 偶一低头,栖霞寺“毘庐宝殿”前面的“月牙湖”内又一个明月呈现在眼前,令我惊喜不已。一个硕大的明月已使我如痴如醉,再来一轮清辉,怎能不让我醉上加醉呢?于是,我想起了一个老人。他霞帔广袖,浩歌激烈,泣鬼神、惊天地,对酒当歌,邀月起舞。他为了追求光明,毅然从“采石矶”纵身飞入长江,驾鲸而去,飘然升仙。然而,“诗仙”捉月,只是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古往今来,江山依旧,可谓“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水中月固然无法捉取,天上月也难以揽入怀中,但是,明月的光辉却是可以照耀千秋的。处于盛世,国泰民安,国运昌盛;置身胜景,碧空如洗,美不胜收,更使人感觉到山月的明亮、清静和高远。这就是江南的夏夜,这就是栖霞山的山月。栖霞的山月,她明净,她辉煌,她高洁,她神奇。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78735.html3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