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石公山的梅花方建彬"世界华人游记征文大赛"专版大容文学论坛-. |
[游记]石公山的梅花方建彬"世界华人游记征文大赛"专版大容文学论坛-. |
2008-06-10 roombig.com |
石公山的梅花 方建彬 春落梅枝。 每当冬蜇后的这个季节,姑苏人探梅,一如日本人赏樱花,是一项传习久远的花事。上午,同事找了车,兴冲冲约我去西山岛的石公山访梅。这个岛的腹地,本已有了知名的“鸡笼梅雪”①,到石公山看梅,何有新意呢?我的疑惑,到了石公山,便烟消云散了。 初春的石公山,游人稀少,景区很静。蜿蜒的山道,贴着湖岸和岩石,平坦清洁;道的近旁,散植了春梅。此刻,这些春的使者,疏疏密密,高高低低,相伴呼应:或三五株,似银树,如白雪,依偎错落,随风婷婷,因抹着烟波浩淼的底色,花枝更添了几分灵秀、几分飘逸,宛似一帧立体的水墨图;或生于崖间,枝干虬劲,一伞花云,独具空谷清幽的韵味;或植于粉墙黛瓦旁,溶着宅院的古风,伴着胜迹的姿影,生动而飞扬。 同事是苏州小有名声的摄影家,一身拍照的行头,正忙着摄影。见我伫足弥望,回头笑问:“这里的梅有新意吗?” “不虚此行呀。”我说,“来石公山赏梅,好象有了点别样的情怀,人内心的那种松弛闲静感一下就出来了。今天,我品出了点探梅的心谛。” “哦,说来听听。”同事停下了步子,听我道来。 “我以为,探梅之地,应以清幽、临水、依山为上乘。梅历为孤寒中的勇者,惟清幽之境,探者方能通梅心,涤心志。因此,赏梅有别于观赏其它花种。而古今多少访梅客,常浮于庙会式花景中了。再说,梅树,不在多,临水,则逸韵倍生。若以梅的妍容,叠于苍岩峭崖,景物妩而悍、柔而刚,亦是难画难描的佳境。现在,石公山的梅,正独占这些佳色哩。”我说。大抵我的话对了同事的心绪,他颌首称许。 正说着,我们到了御墨亭②。我登台南望,手指眼前一斜树花,叫同事一起来看。梅树已入盛花期,火烈的花仙子,正按奈不住热情,淋漓畅快地渲泄着呼春的情怀。此刻,透过横枝,可眺见隐隐远岛,天水一色。空朦的太湖,波涛粼粼,构出一片国画中的空白美,让人耐读耐品,韵意隽永。 我想,这临风的玉树,若伴上江南烟雨,配上悠然短笛,衬上远帆渔歌,一定还会变幻出不同诗意来的。信步于斯,恍然真在了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仙境。我对同事说:“你看,石公山的梅,所以独有新意,还在于她们能甘立于一隅,不慕浮华,一年一度按期释放着生命的活力……” 话正说着,又一阵湖风徐来,花雨纷纷,已将树下的路面,铺满了娇艳的花瓣儿。俄顷,姗姗渡来一红衣少女,提足尖叫:“哟,这怎么过去呀?”樱唇柳眉间,显出万般怜惜来。 在石公山,我们很巧遇见了枫叶国的一批远客。他们三两成对,围住梅树,上下探看,对湖畔的花景,是那么地新奇。烟雨山房③旁,几株丛梅,疏影低斜。曾当过空姐的两位加拿大女士,象少女一样正痴情的看花。她俩先扶着摇动的花枝,一只只细数苞朵。然后,取下了白手套,用纤纤细指,又轻碰五瓣鲜花的萼。花瓣儿在微风里颤动着,象兴奋地稚童笑脸。这时,有位已满头华发的女士俯下了脸,将鼻尖轻触着花瓣,陶醉地眯上眼睛。旁边的女士也喃喃轻语着,捏着梅枝,嗅遍枝头羞涩的嫩蕾,许久才缓缓放手。呵,动人的表情,恰似一篇咏梅的诗作。另一位清瘦的高个儿老头,长一副酷似爱因斯坦的板刷唇髯,一打开摄像机,就摄个不停。听随团导游介绍,才知他是加拿大知名摄影家史密斯先生。一里多长的山道,赏花客们竟走了一个多小时。 |
转自:http://bbs.roombig.com/simple/index.php?t8845.html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