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 |
[游记]周庄 |
2008-05-22 sina.com.cn |
周庄 2008-02-09 20:24:45 大中小 标签:旅游 周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滋育着周庄这方古老灵秀的水土,周庄的乡情、习俗、风物,弥漫着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 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还有吴侬软语,让人品不尽、看不够、道不完…… 旅美青年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将周庄推向了世界,也再次调动起了我心底里那根“杏花春雨”般的柔情。周庄成了我的梦里水乡。 有幸在春光正好的四月,走进了这座距繁华的大上海仅40公里处的水乡古镇。 首先闯入眼中的是几块通透怪异的太湖石和几株清瘦而多姿的树,造型刻意中有着几分自由,衬着后边的青瓦白墙,自成一幅品味极高的写意画。 往里走,只见四面环水的小镇,好似一片泊在湖水上的荷叶,秀丽、文静。镇内两街横跨,大小水巷密布,整齐而又狭窄的古板街幽深、古拙。青紫相间的藤蔓从拱桥上垂掉下来,舒展地荡在空中随风摇曳,绿如碧玉的河水低缓流淌,鳞次栉比的青砖古居簇拥在水巷两岸,精致小巧的石拱桥横跨其间,一派“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景象。 眼前小桥流水、瓦檐参屋、古朴秀逸,宛如一幅斑驳素雅的水墨丹青。 这里二分桥、三分水,剩下的一半便是青石小街。 导游说,周庄是桥的世界。是的,如果说水给了周庄灵气,那么那些错落别致的座座古桥,则给周庄增添了另一番神韵。 周庄至今仍保存了元、明、清遗留的各类石桥17座,其中有名的就有隆兴桥、富安桥、贞丰桥、双桥等。 我们乘小舟细细地走过了每一座桥。 最先叫我们称奇的是一座叫作轿桥的方型桥。这桥一半架在水巷上,一半则与一庄户人家相连,河水就从家中地板下流过,故有了“桥自户中过,水从家中流”的说法。 单从建筑上讲,周庄最富贵的当属一座带楼阁的石桥了,此桥名叫富安桥。乃明初巨富沈万三弟沈万四所建,取名富安,是借了富足之后祈求安康之意。这是顶桥楼台壁的立体型建筑,桥的四角皆为楼阁,四楼形态迥异,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楼身雕梁画柱、飞檐朱栏、古色古香煞是豪华气派,依稀可见曾经富甲一方的沈家何等风光。 当然,游周庄看桥是非看双桥不可的。所谓双桥,就是两顶桥(永安桥、世德桥)相连而成的一座桥,这二桥,一座为石拱桥、一座为石梁桥,两桥相依相偎,浑然一体,显得情意缠绵。因桥身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相连呈L型,所以欲称“钥匙桥”。15年前,陈逸飞以双桥为素材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引起轰动,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重金购下,哈默在1984年11月访华时又将此画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于是双桥和周庄的名声不胫而走。 伫立桥上,桥周碧水泱泱,柳枝青青,小舟自桥洞中穿过,一老翁手牵牯牛在桥上悠步,闲适的阿婆们围座在桥边的茶楼里边品“阿婆茶”边做手工,年轻的妇女在桥边搓衣洗菜,鸭鹅在水中戏水。如此一道“江南,春雨,杏花”的美景。 日已西斜,我们乃迷恋这里的小桥流水,迷恋这里的古居老宅,更迷恋此刻充斥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恬静与悠然,目不 当导游再次提醒时间已不早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准备离去。此时再回头望去,但见绿树掩映、碧水拥抱中,沿河而筑的那一群群灵巧钟秀的吊脚小楼已升起了袅袅炊烟,近处一位老阿婆蹲在自家的门口仔细地择着菜,在她背后的天井里扯着数根绳,搭晾着一些雪里蕻和干鱼。阿婆的头上包着块蓝格头巾,下面露出两根花白的小辫子,辫梢处扎着的红毛线显得格外醒目。没有人来打扰她,她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家的日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望着她,我想起了刘欢的那首《弯弯的月亮》,想必她当年也是那童年的阿娇,也是满怀春意的二八佳人…… 返回的路上,同伴们皆婉惜来去太匆匆,没有看够、品够周庄,都说周庄犹如一壶上好的茶,需慢慢地品,周庄犹如一壶陈年的酒,需悠悠地酌。 周庄不大,方圆不过里许,若闲逛,啥也不看,一袋烟的功夫便可以踏遍所有的石子小径与纵横河上的各色小桥。我想:周庄所以吸引众多游客到此一游,那一定有她独特的魅力。她的魅力在哪?据导游小姐说:“她是中国第一水乡”。“水乡”倒是事实,“第一”未免有点浮夸,姑且不去议论别人说法是否准确,走近周庄,不能不被沿河的建筑、驳岸、石板街面所感动,那古老而又沉静的各色小桥,以及那狭长、交叉的水巷,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既然是玩,就不能不走马观花地跑几个地方,那么什么地方值得一游呢?沿河东岸有鳞次栉比的楼房,粉墙黛瓦,轩廊相映,石板小径悠长而幽静。我们第一站是张厅,一溜瓦房,层层结构,布局向纵深发展,借天然的河巷筑庐而居。据史料记载:张厅为明代建筑,进门的两侧是厢房楼,楼下有落地蠡壳长窗,楼上设蠡壳短窗。楼已不见,蠡壳长窗倒在夕阳余辉中沉静好几百年。张厅最吸引人的是后厅与花园相接处闪出的一条小河,驳岸围拥、绿树掩映,檐廊横其上,有花石台阶沿岸铺下,成汲水浣洗处。小河不大,名字倒雅得可以――箸泾。箸泾中段靠厅后檐廊招一丈余见方池,供一叶小舟交会与调头。沿池北有一学堂,正对南墙下的茂林修竹,若春雨潇潇,闻书声琅琅。雨声、书声、檐滴声、风竹声搅和在一起,受过江南人文熏陶的私塾先生能不诗情大发?这一角天地,虽无大气象,却占足江南的神秀。我们去参观时,一位老者正坐在私塾先生坐过的椅子上忘情地拉着二胡,游客的喧哗似乎无法扰乱老者在艺术园林中畅游的心境,这是达者的境界,如这老宅,任岁月拍遍栏杆,依然我旧。在游客惊讶好奇的探访中真正识得其中趣的是这位老者,悠扬、绵长的二胡表达的何尝不是江南“物华已非”的旧国这梦。 在张家花园虚叹了一回之后,我们便走进沈厅。最早识得沈万三这个人物,是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有一篇散文讲述了沈万三的故事。可是故事的内容已不大记得,只晓得沈万三是江南第一豪富,曾捐银修筑金陵城墙,不料朱元璋非但不感激,反而妒火中烧,借口将沈万三发配云南充军,这是精明一世的沈老先生所万万没有想到的。有幸到周庄,又怎能不进“松茂堂”听一听当年沈万三咤叱江南的贾商音调。沈厅值得人回味的不是古雅的墙门楼、华丽的厅室,也不是梁柱上的精雕细刻与古色古香的家俱摆设,而是设计颇巧夺天工的“走马楼”,走马楼环绕楼屋一周,由过街楼和过间阁组成一个方形的楼间通道,既可通过木格窗俯视厅室,也可由楼间阁小憩、游玩,加上天井中的茂林修竹,可供四季观赏,虽无学堂之雅,但却有豪宅之华。在走马楼上漫步,我似乎可以听到沈家小姐的燕歌莺语与低低哭泣的声音,这里有她们的喜,也有她们的忧,她们却不能走下木楼梯搂着父亲的脖子撒娇。门前的富安桥踏过明军差役的足迹,门前的流水倒影过沈万三披枷带索的颓废身影。桥楼上那一双双嫉妒、羡慕、同情、窃笑的目光今天我们仍可以见到。河水悠悠,青石板、乌篷船、完纱女在这夕阳西照间化为尘迹。 还是让我们跨过富安桥,到西街走一走。西街的水巷有几位日本画家坐在青石板上画速写,那石桥、墙楼、蠡窗、旗竿、乌篷船、洗衣女┄┄在画家笔下永远是美丽的图画。我无心作画,时间象催命婆似的赶我上路。在古老的水巷中我游览了澄虚道观、棋苑、迷楼、全福寺,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倒是迷楼让我留恋一回。其实也没什么好留恋的,只因那楼上曾留下文人的足迹与饮酒赋诗的豪情难以适怀,才在迷楼小坐了一回,至于“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飞燕呢喃入轩窗,鹭鹚搏鱼生妙趣”是见不到的。小楼的“烛光灯影三尺宣”,也不过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迷楼不迷,小阁轩廊好入睡,河沿的农家女又摇橹酤酒去了。 晚霞映天时我们去了全福寺。“梵宫重叠,楼阁峥嵘、碧水环绕,香火鼎盛”的全福寺在夕阳余辉中一点也无飘飘渺渺宛如仙境的梵国之象,这倒让我想起江南的湖光水色原本是文人雅士的隐逸情怀。环境幽静的全福寺,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是私家花园:春日池连垂柳依依,百花争艳;夏日翠荷玉立,金鲤跃波;秋日寒鸦绕匝,南湖秋月;冬日残雪黛痕,衰草枯柳。游客们都说全福寺好,而我却见到湖边的一条死鱼,样子虽不甚怕人,终与佛搭不上边。游完了全福寺,我再也不想跑什么景点了,就在周庄长长的水巷中漫步,不失为一个懒散的闲士。在闲闲的漫步中体味江南水乡的韵味。站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上,远望沿河两岸的楼房轩廊,以及河上的双桥,心里有说不出的凄凉滋味。夕阳余辉,桥影水光,哪儿不可以寻她的旧影,可我却只能独自一人,站在这古老的石板桥上追忆逝去的时光。一只乌篷船由远及近,我看见了一位农家女正摇着橹,橹搅动河面,绸缎般的水似被人抖动,层层散去,渐渐地又合拢成一匹锦缎。我没有望见摇橹女人的表情,也未听到吴侬短歌,就这样怅怅地,依着夕阳余辉走出周庄。 再回头看时,宽阔马路两旁的现代建筑将周庄挤进了另一个古老、幽静、充满水乡情味的世界中去了。 也许真应了那句话:人人都说江南好,谁知久住亦觉老.我从来就没有觉得周庄好在哪里.在北方工作时,别人听说我是江南人,常艳羡,好象我真的住在天堂里.在他们的眼里,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美丽.可桥小难行路流水易铺陈。江南小雨下得真不是时候,五月的黄霉天里衣服老也不干,家里家外大人小孩子一股子潮湿的味,你说能受得了。当作风景看周庄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我的家乡小镇就有幽深长街,民居粉墙黛瓦,长长的弄堂有如一线天,难得见阳光,青石板上长满苔藓,不少老人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我觉得真可恶。周庄最著名的是双桥吧,常看到一些美院的学生在那里采风,以为得了人间至景,而我读中学时在学校门口就有元代古桥,天天走着也没有古意遄飞。多年前学生时也写过周庄,不过没写到她的美,只是提到她的舒适和一湖之隔大观园的凄清。周庄因自已的善于隐美而得以保全,这不是我所喜欢的。事实上周庄保存的还是不完美。今天看到的不少是重修和翻版明清建筑,不象是安徽的西递和浙江的乌镇那么来的纯粹。江南有比周庄更好的小镇,嘉定三屠时江南人民英勇反抗,许多很美的小镇就在兵燹中烟消云散。说起来那个沈万三他要是知道财不外露的道理,也就不会衣锦日行招致身败财亡的下场。他的露真不该,但有谁要说江南人不该抗清露一下,我想他也就是真不理解江南人了。 也许是害怕“周庄已不是那个周庄”,不少朋友去之前总爱打探那小镇是否真值得一去。每次我都会回答:值,绝对值,但前提是得在那住一晚。游周庄的一个秘诀就是静字。夜晚的周庄,最能体现这个静字。周庄的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虽然这几年有了一些改变,但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此时的景色才是周庄最美的开始! 不再有白天的喧闹,不再有摩肩接踵的拥挤,更不必和天南地北的人在沈厅里哄抢万山蹄,等潮水般的游客退去后,我和同伴们随意找了家私人客栈,没想到老板很好说话,我们毫不费力地就将本已算公道的价格又打了个七折拿下,心中暗喜:周庄的民风还是淳朴啊!(后来发现夜宿周庄的游客的确不多,方觉周庄人也许不是淳朴,而是懂得适时的变通罢了。) 安顿下来后,我们一身轻松地找了家看上去干干净净的木楼,听着鞋踏在地板上的声音忽然觉得很带劲。虽然饭菜还是“老三篇”:万山蹄、盐水虾和白水鱼,但倚着精致的雕花木窗,看着迎风招展的酒幡、不远处的流水和小桥,以及在月色中隐隐绰绰的老房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舌尖。加之整个二楼只有我们几个客人,恍惚间会以为是在古时的自家饭厅用膳,恨不得穿上些宽袖长袍的古装才够味。当然,如果身边倒酒的外来妹也打扮成丫头模样在一旁伺候着就更美了。 古朴的晚餐多少帮我们洗去了些白天残存的烦躁和疲惫,披着如水的月光,我们踏在青石条铺成的小路上,路灯似乎多余。除了偶尔有拍夜景的游客匆匆来去的脚步声,就只有那些紧闭的门窗里电视发出来的声音了,而这些声音却衬得周庄更加宁静。小巷两旁,还零星有些舍不得关门的铺面慵懒地开着,店家也不怎么招呼客人,我们以极低的价钱买了一些木器,自以为占了便宜,就更来劲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d934701008kka.html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