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之行 |
[游记]周庄之行 |
2007-07-16 sohu.com |
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江南,春风也会微醉。六朝之地,乌衣巷口,看尽了繁华散聚。一江春水流着柳永的词,东坡的曲,二十四桥倒映明月的夜。咱们生长的这块江南,是文人的江南,秀女的江南,凡有井水处,吴侬软语,人面桃花,辉映娇艳。于是,跟着余秋雨先生一起闭着眼睛,想象着这一个个梦里的水乡。“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这小桥流水人家,会勾起多少中国人心底的水乡情结。 韩寒在《三重门》里面写到周庄很能辨别人性——看第一眼就大喜的人,是虚伪;而大悲的,则是现实。我不知道像我这样光听听就欢喜得不得了的人算什么,大概连虚伪的级别也及不上了。好在我是个懒惰的人,不愿为了这无聊的定位大费苦心,既然不能大雅就大俗吧,俗人自然会有俗人的乐趣。 这正月里头,当然没有清风拂面,也没有玲珑剔透的雨丝儿,不过手边的《九百岁的周庄》倒是把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都刻进了我的脑中。人造的老街已经透出了这么丁点的古朴秀丽,这周庄又将是怎么一个人在画中游的神韵呀! 余秋雨曾说去周庄的最好办法是租船走水路,韩寒告诉我们他的潜台词是陆路走不得,因为车出上海就坑洼不断,一车人跳得反胃。可是上海不是周庄,交通已经发达到不走公路就只能开飞机什么的了,这苏州河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一路驱车,从上海最繁华的市中心淮海中路出发,本以为车越往郊区就会越平生出一点返朴归真的淡泊和宁静。可是这年头,有钱的人家都喜欢在这种繁华的“荒郊野地”里找个地方修身养性,不是说,“大隐隐于市”嘛。所以精明的房主和精明的卖主都把眼光透到了这片“边缘地带”。至于聪明的上海人,也明白想致福先修路的道理,原来苦于没有资金来源的,现在有的是一只只肥态可掬的“小羊羔”等着你从它身上拔羊毛,还无怨无悔,心甘情愿。这样,房子一片一片的盖起,马路也一米一米的修成。可怜的有人爱的周庄伴着陈凯歌的《风月》,带着陈逸飞《故乡的回忆》,从余秋雨当年眼中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转眼成了世界闻名的“中国第一水乡”……好象画家吴冠中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之类的话,然后就有一批一批和我一样俗气又不愿意脱俗的人慕名前往。 门口的牌坊不是特别的讨巧,敢情是以后修上的,有那么一点不伦不类的味道。无形中孤立了周庄,也拒绝了一方土地上其他的古朴建筑。当我开始感叹这阳光照进来,好象是几百年前的那一缕,缓缓浮动时,空气中开始感觉到风的清冷,恍若隔世,让我想起了这座城市里不能被遗忘的节奏。那镇北立着的色彩鲜艳的时髦的珍珠奶茶铺,不停地提醒人们这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冬天。 进了所谓的周庄之后,左手一拐,就看见了一座“外婆桥”。心里叨念着那首著名的童谣,重新温习了一遍儿时的快乐。至于这桥到底是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改名而成的已经不是这么重要了。 周庄的桥真的很多很多,有名的无名的。不过所有的桥都不会及上双桥这么出名。当年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周庄一夜成名,也使陈氏画价疯涨。这双桥,又叫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而筑。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双桥的桥洞一圆一方,桥面一横一竖,再加上石梁桥两头延伸的街巷呈丁字形,看上去很象古代的钥匙。临河的老房子错落有致,一色的粉墙黛瓦,与钥匙桥一起轮廓分明地倒映在水里,便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水乡风景画。我不是个画家,说不上这幅画从技巧上说好在哪儿,可是它却让许多的人觉得真的有了故乡的感觉。 如今这桥还是原来的桥,可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当年陈逸飞他打开画板的时候,决不会想到笔下的这幅画会有日后的轰动效应,自然也不会想到,如今的周庄早已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幽静和平和。虽然双桥的本身没有变化,是桥的周遭环境已完全不一样了。四周店面林立,小摊多似牛毛,这使周庄少了人文气息而多了商业氛围。在周庄,不要说在双桥这样“著名”的景点拍张没有闲杂人等在的照片是白日做梦,就是要在其他地方想要拍张画面整洁一点的照片都不太可能,这儿全是人来人往的纷扰。这让我徒然又平生几分哀愁。也许周庄人只是把周庄只当作了自己的周庄,却不知道它是属于整个中国也许是属于整个世界,周庄只是保管在他们手上,但他们把周庄当作了可以肆意赢利的工具。 我不是什么建筑学家,看不出这到底是明代的石桥,还是清朝的老墙,但有一点我是肯定的,这所谓的水乡,要是没有最纯粹的河流支撑,恐怕就算有再多的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穿竹石栏也不过是北方的建筑,粗犷了那么一点。而周庄却真真实实是以河成街、临河水阁、镇为泽国的地方。没能赶上一个雨天来看让我们无法品位这细细雨丝激起的碎碎涟漪、淡淡波纹,但能乘一叶小舟,荡漾于数百年前沈万三挥一挥手苍凉离别的水面,看天、看水、叹世界,感受那景不迷人人自迷的风情,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周庄还是保留了以前的有摇橹的游船。一摇一晃的颠簸,自是觉得悠哉悠哉,这两岸的老墙,让你感觉到了周庄的悠久,朴实厚重。这才是骨子里的周庄,这才是中国人心中希望的周庄,不为风雨而皱眉,不为资深而自夸。 在余秋雨的文字中,周庄还是很纯粹。例如坐船什么的都是免费的,有剧组来拍电影电视时周庄人也很配合,总之是民风淳朴得无以复加云云。只是如今在小河中划橹的船佬,已经成了训练有素的演员,不怵镜头,面对着岸边桥上一架架照相机的“咔嚓”、“咔嚓”,神情淡定泰然自若。就在这一瞬间我所看到的真实却令我回归到了现实之中。它让我沉默,沉默如当年的周庄。两岸是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河中是往来“穿梭”的小舟、而河里也开始发黑发臭,尤其是这最后的一点,让我非常难过。 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没能沿着弯弯窄窄的石板长街,游张厅、观沈厅,再拜访文学味极浓的三毛茶楼和极富传奇色彩的迷楼……是有这么一点遗憾,但我已经不急于去弥补这些遗憾,因为这其中留着的是我对周庄的希望。 本来是想写成游记的,可总觉得文字里多了点尖锐的地方,这并不是我的初衷。真实的江南,也许并不是单靠些建筑和水流组成的,那些撒着鱼网期待收获的人家,在画里,在小说里,在我们的心中。 难怪人们说,梦里水乡呢! 上海:陶桃 转自榕树下 |
转自:http://women.sohu.com/20010509/file/0000,114,100155.html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