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IMG]自幼生活在北方,却偏偏喜爱江南水乡的情调。每每听到江南丝竹或是苏州评弹那缠绵婉丽的乐曲,眼前便梦幻似地出现粉墙黛瓦 自幼生活在北方,却偏偏喜爱江南水乡的情调。每每听到江南丝竹或是苏州评弹那缠绵婉丽的乐曲,眼前便梦幻似地出现粉墙黛瓦、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周庄。”把周庄和苏杭、天堂联在一起,恐怕是周庄人的一大发明。以水乡人阴柔的生性,能出此豪言,周庄之至美,也许是唯一原因吧。归来兮,梦里周庄那水乡泽国、寻常巷陌、子夜吴歌……我忘记了是在哪看到了这句赞美周庄的话,使我对心目中的周庄充满了幻想和企望。 那年春天去周庄。带着梦里的故事,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我们离开苏州市区向着周庄进发,宽宽的公路上,车辆往来稀少,路边是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满眼满目的嫩黄色的可爱花朵,铺成了一匹江南特有的锦锻。是阴天,有一丝雨,潮潮的水气带来了泥土最纯朴的芬芳,终是受不住这甜美的诱惑,拼命呼吸着大自然合成的清新气息。 踏上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美誉的古镇周庄,无处不见水,满目皆是桥,移步换景,是周庄的特色所在。走进周庄,就像走进了墨迹飘香山水画中。 著名画家吴冠中以“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将黄山与周庄从不同角度并列赞誉。可见周庄的不同凡响。 我们走过很长一段茶楼、酒肆的“长廊”,终于见到了那方心仪已久的土地。我看到了拱桥、小巷、骑楼、石街……古董般的建筑格调,水巷之中摇曳的小船,曲巷老屋的沧桑,古朴之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轻倚在小河与湖泊之间。倒影中的周庄,神秘幽远如江南丝竹的水韵。 “山温水软似名姝”说的是水乡以柔见长的特色,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这里的名产,如丝绸刺绣、糯米甜食、地方戏苏昆剧、评弹的曲调都是细腻的、软软的,就连说话的声调也是吴侬软语,温文尔雅。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大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的水乡泽国。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小镇风情,会令游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元代名句: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我们身处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之间,多么希望有一处清静的天空和幽谧的大地。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 周庄的绝美之处在于水。周庄虽历经9千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风貌。它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中,“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典型的江南水乡面貌。水非浩荡,却纵横交错,徐舒有致。周庄的河,主要有两横两竖,像个井字格,并向四周呈放射状撒开,南北市河和中河框成了古镇的格局,河道两旁都用条石砌了驳岸,岸壁陡直,外面条石排砌,里面用块石填实,水下都有木桩直打入泥底,以防坍陷。条石之间,砌筑整齐,拼缝紧密,不用泥浆勾缝,以利陆地雨水渗漏。石驳岸壁上每隔一段距离镶嵌有缆船石,当地人叫船鼻子,是供停船时系挂缆绳用的,驳岸上设有许多河埠,河埠是水乡人家日常生活的依靠,是取水、洗涤、停泊、交易的地方,也是妇女们的活动领域。清晨,水面上迷漫着白雾,水边有妇女在洗衣洗菜。白雾荡开来,小桥、民居若隐若现;小船摇过去,留下来吱吱嘎嘎的摇橹声。那种湿漉漉的感觉实在叫我深深感动,我会永远记住周庄这个乳白色的早晨。周庄人和水的亲和力叫人羡慕,酽酽的水里,溶进了周庄人的理想,流淌着我们民族的哲理。周庄的水不仅可以流过门前,还可穿过亭院;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依水而立,错落有致,再加之淳朴的民风习俗,使周庄有了江南一水乡的美誉。台湾女作家三毛到这里称找到了“旅游的感觉”,俄罗斯画家列昂尼特称周庄是“东方威尼斯”。看来有人说,到江南不到周庄是你的一大遗憾此话一点不假。 河水有情,一步一景、步步生花。我们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呵,这样的周庄环绕着这样的周庄河,这样的周庄河倒映着这样的周庄,周庄里就居住着这样的周庄人……让人不禁脱口吟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河水潺缓,虽没有大海的善变,却有它独特的味道。偶尔河上划来一支橹船,摇橹人有力的臂膀、橹船发出的节奏分明的吱吱声与河水交织成一曲动静互融的恋曲。 周庄是桥的天下。在古镇交错河渠上,横亘着一座座形状各异,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小桥。在这里小桥是小河的忠实伴侣,是民居的生动延伸。当古朴的小木船轻轻拨开如镜的水面,小石桥在水中的优美倒影随无声的涟漪荡漾开去,仿佛有生命的造物。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街,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为水乡周庄增添了魅力。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转过一座桥墩,又另有一种意境,从不同角度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周庄的桥或大或小、或圆或直,而最典型当数双桥了。镇中双桥是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的地方,曾上过联合国首日封。双桥的桥洞一圆一方,桥面一横一竖,粉墙黛瓦,蓝天碧水,游人乘船从桥洞悠然穿过,构成一幅绝妙的水乡风情图。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现已成名的画家陈逸飞当年就以双桥为素材画了一幅油画,名为《故乡的回忆》。画被美国石油大亨哈默看中,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从那以后周庄的双桥闻名遐迩。小桥多由青石板铺成,不同肤色的游客们踩在上面,磨得它失去了棱角,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光滑透亮。 周庄的建筑由数不清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构成,在小小古镇区内,拥有张厅、沈厅、迮厅、章厅、冯元堂、戴宅、吴宅、叶楚伧故居等民居古宅;拥有后港街、中市街、城隍埭,南北市街等商业街市;拥有澄虚道院、迷楼、富安桥、贞丰桥等文物古迹;还拥有刘公祠、银小浜、大业堂等名人遗址。这些历史悠久,各具风采的古建筑,以其独有的空间格局和传统特色,使周庄成为典型的水乡之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信息和韵味,经由民居、寺观、古桥、牌坊、街市等,在色彩纷呈的建筑文化氛围中体现出来。 周庄的街道很窄,并排也只能走五、六人;街面上做生意的店铺很多,店内或出售真假难辨的古玩,或木质的碗筷、草鞋,或清新典雅的江南水乡的水彩画,别有一番情趣。在街上还有各色各样让你眼馋的糕团店,多采用现做现买的方式,看着人们忙碌着,不一会,或方或圆的糕点便展现在你面前,如同古朴的周庄一样,糕点没有艳丽的色彩,相实无华,香喷喷地馨入你的心田。真是一步一景、步步生花,仿佛使你走进了那连绵不断的画卷之中。走在弄巷里,那就是走进了戴望舒的诗里,这时你的期盼恐怕就只剩下小巷尽头那位打着雨伞,丁香花般的姑娘了。 周庄的民居,古色古香,白墙黑瓦加尖顶,外砖内木有门槛,厅堂卧厨,议事研习,待客自用,各司其职,里三层外三层,犹如走迷宫。江南水乡大户住宅纵向的厅堂一重一重叫“进”,横向并列的一行行叫“落”,落与落间一般都有背弄,是在正房旁边的迈道,专供妇女和佣人进出用。 听导游说,在周庄的宅群中。沈厅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沈厅由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也就是公元1742年建成,原名警业堂,到清末又改为松茂堂。整个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前为水墙门,河埠;中为墙门楼、茶厅、正厅;后为大、小堂楼与后厅屋,形成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相连,呈一大的“走马楼”,据说这样的设计在同类建筑物中是较为罕见的。沈厅的梁桂相当粗大。上刻蟒龙、麒麟、飞鹤、舞凤,朝正厅的砖雕门楼高六米,上覆砖飞檐。下承砖斗拱,两侧垂花莲。刻有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的戏文浮雕。更奇的是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有前、中、远、三景,刻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江南多才子,周庄本身也就是一种诠释。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的微缩景观。历代多有文人骚客驻足于此。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曾寓居周庄;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同仁,曾聚会迷楼饮酒会诗;当代更有像陈逸飞、三毛、吴冠中、陈复礼这样的文化名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不能自已。也许是周庄的水土育人,在历史上,小一个周庄出过进士、举人等二十多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但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当数沈万三。 沈万三的父亲是浙江湖州南浔人,到了明朝中叶才迁徙至周庄。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作为巨富的沈万三助筑都城达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还在南京建造了“廊庑1654 楹,酒楼 4座……”遗憾的是沈万三帮助朱元璋筑了都城,结果却是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去了云南,在边陲度过了他的残生。周庄是沈万三的立业之地,即使在午到朱元璋的封赏后也不愿离开周庄。有关沈万三如何成为江南巨富。无论是清朝的《周庄镇志》,还是后来人的学术研究。都有比较可信的记载与探索。比较集中的说法一为垦殖;二为分财;三为通番,三个因素密切相关。沈万三从“躬稼起家”,即垦殖,有了立业之本;继尔得到吴江汾湖陆氏的巨资,即分财,加上他的治才有方,是致富的本钱和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沈万三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即通番,使他一跃而成为江南豪富。周庄从一个小小村落辟为镇,沈家是有功的。可惜沈家太富了,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重打击,沈家落得个满门抄斩,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衰落的悲惨结局。 出沈厅,沿河而行,可见酒馆茶楼比比皆是。一旗迎风而舞。书“三毛茶楼”。一问,三毛果然到过周庄。是在 1998年的春天,又是细雨霏霏,当时的景致比我现在看见的肯定要诗意得多。可惜三毛从撒哈拉走到周庄。却再也不肯继续在人间漫游,撇下她曾经热爱与歌唱的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游荡去了 贞丰桥畔有一楼,玲珑剔透,唤作迷楼。迷楼门前是柳亚子先生当年的亲笔题字。完全奢侈的书法,精妙、华丽、洒脱,过于洒脱以至于中国文化为之偿付了自己的青春和命。比三毛早 69年。柳亚子到了周庄,邀周庄南社社友陈去病诸人聚会迷楼,宾客设酒临风。窗外是波光桥影,舟楫穿梭,习燕在轩窗外呢喃。正是应了楼上的一付对子:“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杯酒之欢,觥筹交错,诗人们写成律诗数首,加上后来的群贤集撰,共收诗词百余首,印成一本文采斐然的《迷楼集》。令迷楼声名远播是最先的店主有一美貌千金,叫阿金。柳亚子在他的诗中有“疏狂名士凌云气。窈窕佳人劝酒缘。输与长陵老孙子,江南羞见李娘妍。”之句,诗里的佳人,李娘指的就是李姓店主的千金阿金。迷楼不大,却有两梯上下,踩梯上楼,可见蜡像再现当年文人雅士聚集迷楼饮酒吟诗的情致。也可临轩望去,是小桥下的流水,流水边的骑楼。 近几年来周庄的名人很多,多为画家和作家。有意思的是,画家多有建树,而作家却大都笔下羞涩。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不但让周庄走向了世界,也让他自己走向了世界。而文字上的东西,除了镇门口石牌坊上刻的那幅“坚贞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对联外,似乎难以见到让人定睛的东西。这也难怪,周庄之美,美在水,美在建筑,更美在二者交融带给我们的氛围、感受,这种感受承受了现代人过多的希望与无奈,一二句话,谁能说得清呢?这方面做得好的,恐怕要数元代的马致远了,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全有了。 这就是周庄,品之不尽的周庄。 、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 发布人:jszjgzhy1 点击:199 【打印】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