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黑体][font=隶书][font=隶书]7月31-8月1日 周庄 尽管网上批斥周庄的评论较多,但综合考虑,我们还是决定去周庄。想着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凉意,心里更加向往。可惜我们对南方的气候认识不足,更对水乡有所曲解。周庄和上海一样酷热,在有些狭小的巷子里行走,恨不得把自己蒸发成水汽。说周庄有如潮的人流和浓得化不开的商业味,我想说这话的人恐怕没有到过丽江,如今的丽江人流更多,商业味更浓。周庄的出名因了画家陈逸飞的那幅双桥的画作。周庄以桥出名,大大小小的桥,其实并没什么出奇之处,但是每一座桥都有名字,显得在周庄人的心里不那么随便。张艺谋在这里拍过《摇啊摇到外婆桥》,原来只以为是个影片的代号,来了周庄才知道,这里果然是有一座外婆桥的。中午我们在张厅附近的一个小酒家吃了饭,一盘螺丝(我的最爱)、一盘茭白肉丝、一盘清蒸丝鱼。虽说是水乡,水产却贵得出奇,早先去绍兴外公家就领教了浙江人口味的清淡,丝鱼蒸的原汁原味,好在饱餐就好。 吃了饭,有了精神,就去找住处。在原来的周厅旧址觅到一处有空调的房间,先冲了澡,又昏昏睡去。直到午后三点,才打了精神出门。外面依然骄阳当头,店铺里的人也懒洋洋的。 我们去了张厅。整个张厅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后徐孟清所建,前后五进,有河穿屋而过,形成了“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因为刚去过徽州的缘故,尽管在周庄看到了富商的宅子,可与徽商建筑一比,就觉得“寒酸”几分。我们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看到一家蚬江酒家的家庭饭店,这里的阿婆茶只要5元钱(别处都要10元呢),所以和店主约好回来喝茶。因为出来太晚,个别景点已经关门了。我们只看过了澄虚道院、迷楼、古戏台等景点,又折回蚬江酒家。所谓的阿婆茶不过就是盖碗茶。青绿的茶叶,橙红的枸杞、黄白的菊花、隐没在茶中的莲子,喝一口有淡淡的苦涩。这阿婆茶之所以出名,实是与这里一种独特的民俗有关。周庄尊老之风盛行,阿婆们为了排遣时光,联络感情,会轮流坐庄,邀请别家的阿婆过来做客。谈话间,沏一碗浓酽的阿婆茶、摆上几小碟零食、咸菜,聊聊家长里短,盛行一时。我们晚饭时还吃了一碟阿婆菜,味道清淡爽口,还有当地特色的三味圆。 从饭店出来,路上行人渐少。原来来周庄的多是一日游,过四点半基本都回程了。周一又是淡日,所以白天喧嚣的街上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很难碰到游人了。 掌灯时分,古镇竟昏暗得有些迷离。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红灯笼,入夜后的周庄,却是与白天的噪杂大相径庭。信步中市街,对岸是一字排开的临河酒楼。八九点钟对于古镇来说,已经很晚了,所以,店家大都已经关了门,剩下黑漆漆的门板,将白天的喧嚣与市侩彻底隔绝在外。驳落的宅墙,沉重的窗棂,在微风里低调摆动的灯笼,颇有遗世孑立的味道。河道里的游船静静划着浆,浆声灯影里的周庄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水乡泽国的夜,连呼吸都不敢放得很重,桥头情人的私语就像梦中的呓语。此时,谁还能说周庄喧嚣和商业化呢,恐怕都已沉醉在它温柔的梦乡里了。 本想一早起来看看清晨水乡的别样情致,不想周庄已在我们之前醒来。商家们纷纷开始卸下门板准备新一天的营生。我们走到了全福寺,在南湖岸边吹了一会儿风,上桥去到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南市街上的沈厅,是周庄最大的民居建筑,由江南富商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建。七进五门楼,庭院深深,迴廊曲折。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沈厅里挂了多幅讲述明代巨商沈万三生平的画。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看了沈万三的传奇人生十分感慨,可惜这么富有豪情和智慧的一代巨商就被政治所埋没了。之后我们又去了叶楚伧故居、博物馆等古迹,印象最深的是渔江唱晚,这里展出了水乡的渔具,介绍了水乡富有特色的风俗,还结合声光展示了渔歌、鱼市等场面。中午,我们在蚬江酒家吃了在周庄的最后一餐:螺丝、阿婆菜炒肉丝、蚕豆炒百合。菊在我的带动下已经在短短两天内爱上了螺丝。酒家的女主人免费送了我们两杯阿婆茶,轻啜一口,感觉满口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