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周庄二十七条 这是给周庄一个图片报道拟的词,写的罗嗦且难免鼓吹,照片却终究没去拍。 几年后终于又闲居下来,却已经没拿相机的力气。 却说一个人收拾老电脑就象败军打扫战场,一个个字横尸待殓。 这些字挂上来算是还有一口气抬进包扎所,看有没有年青人操起手术刀——不对,是相机——让它残喘续命,却是它的造化了:) 本来想发在旅游版,看了一看,并不是一类东西,更有广告之嫌,于是改在这里。 1. 周庄其实是个岛,孤悬在一汪江南的湖水上。两纵两横四条河巷边的一片明清古屋得以留存到今天。 2. 80年代之前,从苏州到周庄,要一日夜的水路。除汩汩河水之外无路通达。但今天离上海也就只一小时的车程。 3. 最好是下班的时候上路,黄昏时就到达。车子开过上岛的长桥时,西边水连天际,太阳慢慢沉下,一群水鸟的身影在那里起飞,或者落回水面。 4. 车要停在古镇区外,古镇内只许步行。当口是一个牌坊,上书“贞丰泽国”。周庄的古名也就叫“贞丰里”,取吉祥丰足之意。 5. 穿过牌坊就回到了从前。脚下是青油油的石板小巷,泛着鳞鳞的光。两边的老屋不知几世几代,门板、立柱都被不知几世几代的手的抚摸浸得油润。木头也许是唯一着了刀斧后不死的东西。 6. 古镇房屋的修缮讲究修旧如旧。但是也有新鲜的木料,把自己清洌的味道播送得很远,碰着了你心里什么东西。但夜色中你不知道到底它藏在小巷的哪里?站在巷口着力嗅去,味道又骤然散尽了,只一排红灯笼在前面的风中轻轻摇晃。 7. 灯笼后面拐几个弯就是古镇的中心,开始热闹起来。沿着河边有宽阔木结构长廊,或者是老树,檐底树下则是茶座,也买各色小吃。 8. 如果是夏秋的夜晚,还是呆在长廊里好些,不会有片落叶或小虫飘到你的茶碗里。但是,树下的茶座不用电灯,一支蜡烛或一盏油灯更让人喜欢。 9. 不时有船娘摇着船从身边的河里过去,船上是另一盏油灯,另一对年青的人儿。也有拥在一块不出声的,也有请船娘唱曲儿的。船娘一概张嘴就能唱。河巷这头远远地听,却要比船上听的好。 10. 不知道哪所老屋里有人在弄笛子,光从搂花的窗户中撒出来。谁经过时,都会在窗下静静地站一站。 11. 坐了一回,也可以去逛店,在店辅关门前大多能谈个好价钱。店无非是古董店工艺店、成衣字画店,各色齐备,倒不拘于江南一地的手工艺品,长长一排店琳琅满目,倒也乱人眼动人心。 12. 古董店我们没有金睛火眼还是看看就算了。倒是工艺店里有时能找到些好玩的东西,侃价没多大用处,老板只会让个零头。你骂老板太苛,老板也只是笑笑,笑容平和,但决不少要一分钱。 13. 字画店里难得有什么好玩意,当然价格也算公道。你不能指望几十、一百元就带一幅精品山水回家。成衣店里则丝、绸、绣、染都有。也有时尚的,也有传统的服装,这些东西倒是好侃价钱,来玩的女孩子一堆堆地在店里面。于是男孩子们也往里钻,说不定就和哪个女孩子熟悉了。 14. 夜色渐深了,该找地方住下。在镇外有星级的大宾馆,但大家都更喜欢住在镇内。有几家以前大宅子改成的旅馆,一进一进的天井内院,楼梯嘎嘎地响,极有味道,也都干净,是当地政府办的。在小天井院子里的石几石凳上坐坐,看月亮慢慢升到檐上,服务员从八角井里吊起一个西瓜来,热情地请你吃,也用不着太客气。 15. 屋子是全木的,淡淡一缕木刨花般的味道。里面一律是腊染碎花的床罩,古式的家俱,一体化的卫浴。洗完澡裹着浴巾在窗前站站,月光把瓦面和长窗洗得很滋润。 16. 如果你运气好,也许屋里配的是千功床,也不特别多收钱。所谓千功床是指床制作工艺的精致和繁复,集中了木雕、漆工、金工、绘画、绣艺等等手艺。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生产这种床了,每张这样的床大多是真古董。躺在绣帐里,梦回的是哪朝哪代? 17. 江南的早晨特别迷人的是河水里的光影变幻,五点来钟,极兰的天在水里变得更兰。水是明亮而沉静的,微微地起伏,而老屋和小巷则一律黑得象子夜。明暗,日和夜,在这里一点点地交接变换。 18. 有些小巷只容一人,两侧是高高的山墙。山墙被晨光照亮了,但小巷里还是黑的。肯定会有一个老头慢慢向小巷里走去。拐个弯不见了。也许他就是镇上最老最老的老人。白天,他们藏在那些层层的天井和院落里。 19. 小镇藏有一些有趣的人。比如说东头的大康,不知真名,下巴上一从胡子,人纯真开朗,是做陶艺的。不远处住着川人王水晶,极精明,习字买画,偏有两个漂亮的妹妹。隔壁做雕刻的老王似乎不大搭理王水晶,但老王的手艺着实一般。 20. 还有西头的几个台湾人,搞茶艺或陶艺的,也买了房子住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穿着大T恤拖着布鞋,面露恍惚微笑的汉子在游客中自在地穿过,无疑就是那群来古镇定居的艺术家之一。 21. 还有一些人其实干的也算艺术,但却没有这种艺术风范,男的老实,女的腼腆。在文化一条街,举草编、土布纺织、铜铁器、木器、雕刻、乃至做豆腐等等手工艺,每天日出而做,日落就关店休息,不多言语。 22. 文化街东口有一个画扇的女儿,典雅端庄,不带半分烟火气,却是十分绝色。一大堆男人滴溜溜地围着订扇求画,应答自如而无些须媚色,看得出是心静的人。晚间无人时一问,却是向佛的。美院出来,觉得小镇安静,于是在这寻了个营生。那些买字买画买工艺的人中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23. 小镇并不大,0.4个平方公里。原住民四千不到。男的多白净有文气,极少有不习过乐器或字画的。女的都妩媚清秀,还没有见过一个无可取处的。平生见的绝色,却是镇东头这个场院见到哪家的一个媳妇儿,抱着一个婴儿在闲逛。那些在饭馆里做服务员的四川安徽女孩子,倒给原住民比了下去。 24. 白天一到,游客就渐渐地多了起来。有名的景点就是沈厅和张厅,是完整而有特色的明清大宅院。但我不是建筑专家,进进出出多次,只是有点羡慕而己。聚族而居在这样的大宅,也真算是人生的又一种极乐。 25. 长窗、芭蕉叶,在阳光下让你看不够。 26. 沈厅和张厅都有饭馆,菜也做得很不错。但我宁愿去寻那些河边或院落里的小馆子,吃的无非是些河鲜,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名的如万三蹄——就是红烧猪脚、三味元——一种丸子,等等,在无可无不可之间。得意的是吃在河边的草棚里或者临河的天台上。倒是碰得好,饭可以多吃一碗,因为江南香软的好米,并不总是能碰到的。 27. 最后不得不提提周庄的桥,或拱或平,无非如此而己,只是比别处密些多些。一次晚上蹭车夜赴周庄,一个人仰卧在拱桥的石栏上,头下微微有水声传来,瓦顶上的星星却是江南从来没过的大。只那一次,对周庄的桥依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