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同里苏州游记 |
[游记]周庄同里苏州游记 |
2007-07-16 3608.com |
2004年9月21日晚7:35,Z85从北京到苏州,空调直达,硬卧上铺290元,贵是贵点,但是方便、干净又安全。当火车启动的一刹那,竟然有些舍不得,好像离开家的感觉,以前都没有过的。列车是豪华而又舒适的(相对以前而言),但是整晚我只时断时续地睡了4个小时,想到要去的水乡究竟是什么模样,心里还是很兴奋,但是第二天就为没有休息好而付出了代价。 早上6点醒来,正好赶上了苏州的日出。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一望无垠的农田,其间错落着农家小屋(在我看来其实是别墅,因为真的很气派)。太阳从田野的那边慢慢升起,水气也逐渐弥漫整个田地,象上天摘下几片白云在地上薄薄的抹了一层,真是神来之笔,美的不象人间。但最令我后悔的是当时偷懒没有取出相机,而错过了这绝好的一幕。 22日6:55抵达苏州。苏州火车站不大,或者应该说很小,而且站外正在修建,挺乱的。很多人追着问要去哪儿,可以用车送,或者住不住店什么的,无聊。出租车基本上都是桑塔纳,而且在车站外排队很有顺序,但据考很贵,所以我选择坐公车。其实在出发前我就打算这一路都不打车,把计划要去的地方应该坐什么车都记下了,甚至连从火车站到汽车北站的公车都弄清楚了,因为在“中国苏州”的网页上要查这些很方便。要从苏州去周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汽车北站坐车。当我走出火车站居然就已经看见北站的牌子在不远处,能省便省呗,索性用走的。 北站去周庄的汽车7:05-17:05,每半小时一班,车程一个半小时,票价14.5元。(我觉得票价很奇怪,为什么要有0.5元,我还把找我的五毛硬币给扔了,因为我最不喜欢身上揣着硬币,但后来才知道,这边用硬币的太多了。)我正好赶上7:35的车,很破旧的依维克,而且车主在火车站拉了人,我们买正规票的人反而只有坐加座。幸好在山西旅游的时候早就习以为常了,这倒不算什么,反正时间短。后来才知道,吴中车站的车很好,是空调大巴,但是从北站到吴中车站要半个小时,而且是反方向,就是说,从吴中到周庄要两个小时,更糟的是每两个小时发一班车,所以,在我看来,这已然“松弛”的依维克已经是最好选择了。这边的道路是很好的,车开起来也很轻松,回想在云南的日子,从丽江到泸沽湖200公里开10个小时的经历,觉得现在真的在天堂。 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周庄,而我已经晕到不行,因为睡得太少了。一下车,应该说还没下车就有很多三轮车夫问要不要坐车,说到了这里坐一下三轮车才能体会水乡的风情。笑话,我在重庆每天都坐三轮,早坐腻了,再说了,水乡不是应该坐船么?我只好说有人来接我。真的,的确有人来接我。 在北京我就已经订好了在周庄的住宿,从网上查到的,一户叫江南人家的民居客栈(0512-57216568),单人间和标间都是80元,但如果遇上“五一”“十一”,肯定上百。客栈就在古镇里的福安桥旁,最主要的景点都在周围,非常方便。老板非常热情的问我什么时候到,可以用车接我,而且真的来了。来接我的是小老板(老板的儿子),高高瘦瘦的,戴眼镜,挺帅,还是北航毕业回来的,才二十六、七,小孩都三岁了。他们在周庄有四家旅店,还有几个门面,收入不斐。由很窄的一道门进了客栈,说实话,看见那道门时我的心就凉了一半。但通过一段弄堂之后,眼前一亮,一个四面环绕的两层小楼玲珑地跃入视线,中间是小小的天井,楼梯楼板都是木质的,走在上面支支作响,走廊的墙上满是精致的山水画,标准而典雅的江南民居。可惜没有见到老板,老板娘非常热情,带我看了房间。房间不大,但是床很大,电视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最夸张的是居然还有淋浴房(可以四面冲水那种),这在星级宾馆也没见过,只有家里才有的,所以我满意得连价钱都没商量就住下了。 简单收拾之后,开始正式游览了。门票在刚进古镇的时候就买过了,100元(20号刚涨的价,气愤中),附地图。周庄古镇其实很小,路线也比较简单,主要的景点都集中在福安桥和最有名的双桥附近。先到了传说中的双桥,双桥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是“有故事的桥”。1984年,旅美青年画家陈逸飞,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在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的画展中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当年哈默访华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买下,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被各界传为佳话。第二年,这幅油画又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邮票图案。其实有很多的中外著名画家都曾为双桥作画,而且都美得惊艳,美得绝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当我第一次看到双桥的时候,觉得太失望了,不过是两座普通的桥相联呈直角,跨在了同样垂直的两条小河上,毫无特别之处。而且当时数百游人在桥上桥下聚集,我只照了张相就匆匆离去了。 接下来就是最有名的沈厅,这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故居,据说当年沈万三是因为得到了聚宝盆才发的家,张卫健的《聚宝盆》就是据此改编的。沈厅是中国民居中商人居所的代表,由于没有大花园,所以只能称为“厅”,而不能叫“园”。初进沈厅,第一感觉是豪气,不管是厅堂还是视野都很开阔,也的确显示了当年江南第一富豪的阔绰。家具都极为考究,椅子的靠背几乎都是大理石,据说是为了在夏天的时候靠着凉爽,当然冬天要垫上靠垫了。我最欣赏一件木榻,镂空花纹雕刻得极为细致,还想着坐在上面品上一碗香茶会有多惬意。 刚想认为沈厅也不过如此,比起皇家大院差远了,却在此时发现了走马楼。其实走马楼就是建筑的二楼卧房,只是围着厅堂的一圈,结构和今天的复式相仿,目的是突出厅堂的层高。据说过去的沈厅走马楼是不收钱的,因为江泽民到周庄看了沈厅之后,觉得这是沈厅最精华的部分,就建议,这里应该单独收费加以保护,于是,今天要上二楼一看,对不起,十元。但我必须同意他老人家的见解,沈厅最好看最值得看的地方就是这走马楼,可惜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多数人逛完大厅,一看上楼还要十块转身就走了,以至于当时二楼除了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游客而已。 走马楼主要是家眷们平日居住和休息的地方,以区别于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用餐的厅堂。首先是少爷的卧房,布置得相当简洁,但是家具非常别致。书桌镶嵌有大理石,纹路就像一幅天然山水画,衣柜的表面是华丽的木雕。据说因为沈少爷喜爱读书,每当清晨与傍晚就会从屋中传出朗朗读书声,所以卧房取名“佳声”。旁边是沈家小姐的卧房,这也是全厅最美的一间,雕花的床栏,绣花的床帏,红漆的五斗柜,梳妆台上的首饰盒,都还隐约透露着当年的脂粉味道。屋里最醒目的是一台绣架,据说当年沈小姐为了抗婚,终日在屋里刺绣,所以这间屋也叫“绣房”。接下来就是最奢华的部分了,老爷和太太的卧房大量运用了红色,并点缀以金色,其华贵的程度让我想起了在故宫看见的皇帝大婚的寝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当年沈万三的巨富连皇上都无法忍受,最后被朱元璋发配充了军。而走马楼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大厅“松茂堂”两侧的“移窗”。旧时提亲是不允许男女直接碰面的,男方到女方家中作客,小姐不能相见。但为了看清楚对方长什么样,气度如何,小姐就会靠着这移窗向下俯瞰打量,那种期许、紧张、忐忑而渴望的心情当你临窗的时候就能很清晰地揣摩到,不过当时这沈家小姐多半是不如意的吧,不然为什么要躲在屋里绣花来抗婚。唉,女人啊。 看过沈厅,其他的景点相比之下真的就逊色多了。迷楼、南湖园、全福寺、澄虚道院真的没什么可看的,除了在全福寺外发现有卖双节棍的(因为觉得太奇怪了),有几个上海来的男生还打算买回去。如果象周董那么迷恋古董呢,就可以去天孝德民俗博物馆看看,其实都是收藏的民间古董,有些东西还真的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叶楚伧故居展出的狐皮大衣。叶楚伧曾是国民党高层官员,当年他在筹办《民国日报》的时候,由于经费紧张,曾有一次无钱买第二天出版报纸的纸张,于是他将自己和夫人的狐皮大衣拿到当铺抵押,换得了次日的报纸。而我想说的是,这两件大衣真的是极品中的极品,不管从皮质、面料或者剪裁,都是上乘之作,即使在今天也会是价值连城。另外的趣事就是,在叶家族谱的第二代发现了“春寅”的名字,就是《天下无双》里张卫健演的角色,只是那叫戴春寅。再有是张厅,比起沈厅要小气很多,座椅的靠背不是用大理石的,而是空的,一个老外居然用中文说“偷工减料”,还说“Mr. Zhang is very short ”,因为门都太低了。从张厅出来一定要走侧门出口,因为这里有“江南第一弄”,其实是旧时富人家中的紧急备用出口,不算真正的弄堂,我觉得。但是阳光透过瓦片的间隙在墙上和地上撒下斑驳的光线,还是很美的。 看过主要的景点,我决定在下午做一回真正的周庄人,体验一下悠然的水乡生活。首先当然要吃到特色菜肴了。摇啊摇,真的摇到了外婆桥,这里就是当年张艺谋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地方,桥边有个外婆桥酒家,我直接上了二楼。其实,到了周庄,真正应该去“沈厅酒家”品“万三家宴”,菜品有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极其奢华。可惜我一个人,真的没有那种口福,也主要因为银子不够,毕竟那是有钱人的生活,而我的目标只是一个小小的周庄普通人。因此,我要了特色小菜阿婆菜,银鱼炒蛋和红烧河蚌。没有打算吃万三蹄,因为我对那种油腻的东西向来排斥,何况听说很不怎的。在周庄吃饭虽然都是明码实价,但是可以侃价,很多都可以半价到7折拿下,我的这一餐60多,最后只用了40元,但还是觉得很不值。阿婆菜是咸菜,没什么特色;银鱼在云南吃过,还买过回家自己做,个人认为还是做汤最好吃;至于红烧河蚌,我真的只能说我太失败而点了它,无法下咽。这一餐之后,我决定,尽量吃特色小吃,而不要进餐馆。 吃饱了之后(其实没有),应该消遣一下了,于是去了古镇边上的古戏台。戏台很气派,让我想起了颐和园里慈禧看戏的戏台。台上正在上演的是昆曲《西厢记》片断,《游园惊梦》里也唱过。第一次在这么有意境的地方听这么原汁原味的戏曲,很是用心。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每一个回转的音旋绕的字都让我着迷到不行,能让我这样一个不懂行的人看得如此沉醉,或许正是戏曲的魅力所在吧。然而可惜的是,台下坐的,除了老年人,多数是外国人,真正的中国游客很少。 在周庄,品茶是必须的。我选择了靠河的“一线天茶楼”,不过好像但凡茶楼都靠河。15元一碗的阿婆茶是茶楼最便宜的一种,品上一口,先是茶的清香,然后是桂花的醇香,回味则是苦中带有甘甜,很赞,不过个人认为比起云南石林的“冷香”还差了一步。品过,斜靠在倚河的栏杆上,慵懒地舒展开身体,侧望着窗外的小桥流水木船,耳边萦绕的是船家轻柔的吴侬软语的船歌,仿佛心怡气静,隔绝了尘世的喧嚣,觅得了久违的清闲。然而,当我低头想看一看河水的时候,却发现水面上一层油污,这就是有名的“万三油”,据说游客们把吃剩的万三蹄扔到河里就形成了这油层,罪过。或许,当人们寻到世外桃源的时候,她就不再是世外桃源了。 沿着一条条穿镇而过的小街,两旁尽是玲琅的特色小店。据说,在周庄做生意的有一半是外地人,而周庄当地人住在古镇里的很少,多是老人,年轻人有很多到外地去了,或者在古镇里做生意却住在古镇外。周庄人大多是很淳朴热情的,而外地生意人则要聪明得多,多年的道行使他们练就了一手“无形刀”,砍你于不知不觉之间。周庄的纪念品其实没什么特色,刺绣应该算比较突出的吧,除非是要带礼物,否则没什么可买的。 再说小吃,最有名的当属“万三糕”,有很多种口味:花生、芝麻、桂花、绿豆等等。在我看来,和重庆的合川桃片没有什么两样,而且不及后者香,但我搞不懂的是满街都是卖这个的。而另一种点心“海棠糕”,我觉得非常好吃,甜而不腻,网上也有好多人推荐说比万三糕好吃,全古镇竟然只找到一家卖的,真的不明白是他们太明白供需法则还是太不明白。本来想去三毛茶楼,这里因为三毛曾经来过而闻名,据说店里的茶点别具一格,但却遗憾地发现早已经打烊。不过意外进了它对面的“聚宝轩”,这里是珍藏到周庄来的名人的照片和字画的地方,很值得一看。在这里,你会发现,现在和过去的国家领导人几乎全到过这里,周主的知名度也可见一斑了。有趣的是发现一张宋祖英早些年在周庄的照片,对不起,我要说真的很土,完全没有具备现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人音乐会的气质。 晚饭后,准备看看周庄的夜景,因为以前在平遥和丽江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夜市美得要死,丽江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有人在四方街跳舞,以至于说没有看过那里的夜色就等于没有到过那里。然而,当我出门之后,傻眼了,街上根本没有什么游客,只有三五个居民在闲逛,很多店家都打烊了,很少有亮灯的地方,除了沈厅酒家和几个大的茶楼。太让我失望了,匆匆照了几张照片就往回闪,一个人走在昏暗的石板路上,还真有点怕人。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把闹钟上到了六点,一定要看一看周庄的晨景。早上翻身起床,来不及洗漱,抓起相机就往外冲。终于看到了——周庄的日出。当太阳从屋顶和屋顶的缝隙间探出头来,在青黑的瓦片和碧绿的河水上洒下淡淡金色的时候,感觉一切都被照亮了。这时候的周庄是最静的,也是最本色的。两岸的白墙黑瓦绿树平静地倒映在水中,木船安静错落地停靠在岸边,双桥没有了游人的喧闹而露出了恬静的模样,小河就细细地在楼与楼之间,桥与桥之际缓缓地流淌。一切都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我终于发现了周庄的美,美得如此安详,如此宁静,如此悠远,而又有些许淡淡的哀愁。 随着游人的渐渐增多,我离开了周庄,去往下一个水乡——同里。小老板给我指路,到镇西的聚宝桥车站坐车就可以。从周庄到同里的车是空调大巴,车程20分钟,票价3元。我要特别说一句的是,我们的司机很帅,真的很帅。这几天,从苏州到周庄,再到同里,我没有看到很美的女生,或许期许太高了。吴侬软语也没有想象中的好听,而且一点也不软,嗓门挺粗挺大的。然而我却意外发现,这边的男生都很帅,也不是都,很多。他们皮肤很好(这一点让我气得牙痒),比较白,五官比较深,高颧骨,很有轮廓。印象最深的是后来在同里买礼物的时候,老板娘非常“抱歉”,但当她嗲声嗲气用“老公”唤老板出来找钱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张眉清目秀的脸,我顿时狂汗。直到去了苏州市区,尤其是在留园看了乐器演奏,事实才说服了我,原来苏州真的还是出美女的,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正题,没多久到了同里车站,当然又有人来接我,这是必然的,因为已经订好了“吕家客栈”(0512-63330674)。来接我的又是小老板,由于是我一个人,而且路程很短,所以是用的摩托车。很丢脸,本人虽然坐过海轮很多次,但还是第一次坐摩托车。一路上我都想笑,因为小老板长得的确太象我一个浙江的同学了。 几分钟就到客栈。和昨天一样,客栈位于景点最集中的区域。吕家客栈被同里最有名的三桥——太平、吉利和长庆桥——所包围,门前就是二堂——崇本堂和嘉荫堂。房间也是很好的,而且随我自己挑,当然各间的价格不同。我选了一间二楼面河的大房,居然还有阳台,这也是本店最贵的一间——90元,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回想一下,记忆里只有《漂亮女人》中理查?基尔住的顶楼总统套间才有阳台……白日梦中…… 开始游览,门票在入古镇的地方就买了。我买的35元的套票,一园二堂三桥,这是最值的一种套票。因为三桥二堂是各套票都包括的,而除此之外,同里最值得一游的就是退思园,她是苏州名园之一,同时也是苏州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之一。在这里,我要庆幸一下这次路线的正确:先看沈厅,觉得太豪华了;接下来看了退思园,觉得沈厅不算什么了;再后来看了拙政园,发现前两者都是……崇本堂和嘉荫堂主要看木雕,据说分别有《西厢记》和《三国演义》的雕刻,但是我并没有发现很大的乐趣,因为雕得不够精致。倒是嘉荫堂二楼的画展很让我停留了些时间。多数是油画,用很写意的手法,渲染出水乡朦胧的意境,(我不懂画,感觉用的是讲国画的词),总之很美就是了,如果可以带走,我肯定会挑一幅挂在我家的客厅里。 重点戏当然在退思园里,她是清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归隐后在家乡的住宅。退思园得名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但从园子的布局到细小设计,表面是退了,但实则思进,而且穷其奢华。当然退思园正因为这样费尽心机和银两,所以才建得豪华精巧,别有洞天。 初进退思园,感觉和沈厅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厅堂,一样的庭院,一样的走马楼。但是,仔细看来这里更讲究布局和设计的内涵以及蕴意。 大厅的长桌上,左边放着一面石镜,右面摆着一个花瓶,表示主人是退而思过,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而厅的两侧各放着一面落地镜和一座西洋落地钟,表示主人虽然退下来了,但也随时准备向朝廷“尽忠”。一般我国古代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但这个园子到了第三进,整个布局戛然而止,却自西向东延伸,并且在东边修筑了后花园,花园的最东头是一座假山,此正寓意“东山再起”。地砖的图案也很有讲究,用五只蝙蝠分别代表着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喜得贵子、金玉满堂、长命百岁这人生五福,围着一个寿字,构成五福拱寿图;更绝的是用一个瓶子装了三把戢,表面意思是把兵器都收在瓶子里了,决定真正退隐了(因为任兰生之前是掌握兵权的),但其实这寓意“瓶生三戢”——“平升三级”,如此的处心积虑,我真的只能说用心险恶了。但是他终于还是达到了目的,后来通过好友左宗棠,他不仅官复原职,还进一步升迁。虽说此人心术不正,但就他能把区区九亩八分的弹丸之地打造得庭院深深、意味深远这一点看,还真的有不小的才华。而至于花园的其他布局,诸如山、水、亭、台、楼、阁、廊、桥、轩之类的,则几乎是临摹苏州拙政园的。这或许就是官员居所和商人居所的差别吧,前者更考究文化底蕴,不管是布局、设计还是题名,无不引经据典,毕竟在过去还是读书人才能当官。 同里的景点很少,很快就逛完了,很多别的小景点是要另收门票的,我觉得没意思,作罢。但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而且免费,这就是“串心弄”。据说这条弄堂长160米,宽不过两尺,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走在弄里,这时对面有一个人向你射一箭,你是没有地方可以躲闪的,必定一箭穿心,这就是这条弄堂得名得原因,也许这是杜撰,我没有考究。不过我看了之后发现,不足160米,也宽过两尺(至少在弄堂里我和一位老奶奶擦身而过,或许因为我们都太瘦),但那种幽深的感觉绝对强过所谓的“江南第一弄”。 同里和周庄同为水乡,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同里更宽敞,周庄比较局促;同里的河边先是街,再是屋,周庄则是临河建屋,所以更有水乡的味道;同里规划更好,商业区和生活区基本上是分开的,所以当你漫步小河旁的时候,看到的是更生活的场面,而主要的店铺都在明清街;同里的游客更少,崇本堂和嘉荫堂几乎就我一个人看,越静就越能体会历史的味道。但同里一样没有夜市。 同里的小吃不错,中午在吕家客栈吃的“响油蟮湖”,其实就是红烧鳝鱼,略微有点甜味,还不错。下午在明清街买了有名的袜底酥和和荷叶酥,不知道为什么叫袜底酥,奇怪的名字,荷叶酥更好吃。晚上吃的状元蹄面(状元蹄是同里的特产,和周庄的万三蹄差不多),味道很不怎样,非常淡,我加了好多辣椒、胡椒、盐和醋才吃完。最好吃的当数太平桥下的臭豆腐,松软可口,香得要命,我后悔吃了晚饭再去,吃了两串就不行了,转了一圈再去吃,人家已经要打烊了,赶上了最后一串,就像吃宁波溪口的千层饼一样,回味无穷,这辈子都忘不了。 第二天一早,启程去苏州。从同里到苏州的票价都是6元,但是到吴中车站的是空调大巴,而到火车站的是破中巴,我这次选择了空调大巴,因为从同里到苏州半个小时,耽搁不了多少时间。在吴中车站下车后很容易就到了1路公车站,这是从吴中车站到火车站的公车,1元,很值,半个小时就到了苏州火车站。一路上也大概看了看苏州的市容。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好,我印象中的苏州应该是特别整洁的,虽然不大但是很别致。但是满眼都是破旧建筑,道路很窄,交通尤其乱。我真的很佩服苏州的公车司机,技术一级棒,我看到好多横穿马路的小孩和自行车,他们能很迅速及时地避开,我都为他们捏一把汗。但公交建设很完善,全是无人售票,票价都是1元,公交线路也很方便。车上电脑语音提示尤其人性化,连拐弯都要提醒乘客扶好,在复杂路段还会提醒司机谨慎驾驶。公交站都做成了亭子,路灯做成宫灯的样子,连公路中间的隔断栏杆也是中式的,很别致,也是漂亮,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灯火伴着垂柳倒映在穿城而过的河流上,那种感觉真的很江南。 在火车站寄存行李后,坐游1路直接到拙政园和狮子林。拙政园借名于《闲居赋》中的“拙者之为政”,其第一位主人王献臣是明代官员,万年仕途不得志,罢官归隐,建造此园。拙政园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就是“我是我爹的儿子,我爹是文天祥的后人”那个)。拙政园共建设了15年,而王献臣只享用了三年就“西天”了,他的儿子是个十足的败家子,竟一夜豪赌而输了整座园子,此后,拙政园共更换了二十四位主任,真可谓“物是人非”。 苏州园林的票价都很贵,但是提供免费导游服务,每15-20分钟一组。拙政园的导游解说了足足40分钟,很是精彩生动,可惜我记下的不到一半。拙政园分成中、东、西三个部分,每两个部分之间由回廊隔开,回廊上都是镂空的雕窗,每个雕窗的花纹都不尽相同,似隔非隔,起到了移步换景的作用。 中部最为有名的是春、夏、秋、冬四亭,园主为了能在一园之中坐赏四季不同美景,特意修筑了四个亭子。其季节的变换是通过亭子周围的植物来实现的:春亭牡丹、夏亭荷花、秋亭金橘、冬亭梅花。四个亭分别位于环绕池水的四座假山上,与北寺塔相映成趣。其实这北寺塔远在千米之外,但是设计师巧妙将其借入园中,呈现了庭院深深的意境。 中部的远香堂得名于《爱莲说》,是最初的正堂,因为始建之时堂前是拙政园的正门。正门与远香堂之间是一座假山,这种构园手法叫做“开门见山”,意在客人进门时挡住其视线,欲扬先抑,待绕过阻隔时有眼前一亮的震撼。这种手法在北方的建筑中也颇常见到,只是在那里用的是一面刻有图案的墙,叫“影壁”。而大文豪曹雪芹因为曾在拙政园常住,受其影响颇深,因此在对大观园的构想中很多的借鉴了这里的设计。如在大观园一入门处,有一排“竹翠”,灵感就来自于这里的“开门见山”。 在中部的北面,有一座两层建筑——见山楼。这里因为是园中建筑的至高点,登楼远望可见苏州城外的茫茫群山,故此得名。当年李自成攻下苏州之后,就选择了这里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原因有二,一是在楼下是找不到通往楼上的楼梯的,要上二楼只有从旁边的回廊或者假山迂回进入,这样万一敌人来袭也有周旋的余地;二是见山楼与南面的“小飞虹”桥通过回廊连接,形如一条长龙,如果说小飞虹是龙尾,那么见山楼就是龙首,他当然要稳坐龙头了。 整个中部保留了明代的风格,但是到了西部就变成了清朝的风格,因为当年由于园子太大,几乎没有人可以独自买下,所以只有分割居住,而这西园就被荒废了。直到清朝一位富商买下后才重建整理,所以现在所见尽是清朝的遗风了,但同样秉承了之前精巧的设计和迂回的风格。其中的代表是扇亭和笠亭。扇亭因为顶、窗、门皆为扇形而得名,笠亭则因为象渔家的斗笠。这样的两个亭真的不足为奇,但是巧就巧在二者的搭配,从扇亭的正面看,笠亭的顶和扇亭的顶接合得天衣无缝,象一把展开的折扇,什么叫巧夺天工,如此吧。 另一处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此馆因为周围的水池养有十八对鸳鸯,同时被十八棵山茶花树环绕而得名。同时,此馆是江南特有的“鸳鸯厅”的代表。所谓鸳鸯厅是指厅堂分为“男厅”和“女厅”,中间用屏风隔开,且两厅的设计布局不尽相同,狮子林的燕誉堂和留园的五峰仙馆都是鸳鸯厅的代表。鸳鸯曼陀罗馆男厅面对荷塘美景,女厅则面对白色墙壁;男厅方梁雕花,女厅圆梁无花;男厅窗户是彩色玻璃,女厅则是白色玻璃,总之处处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礼教。 在拙政园转了两个小时,真的不想离开,坐在光滑洁净的假山石上,满眼的翠绿荷叶与垂柳,耳边阵阵蝉鸣,缕缕疏风拂来泥土和清水的味道,不禁闭上眼体会当年古人的闲情逸致,那令人神往的生活。 拙政园旁边就是狮子林,来苏州之前,曾经有人给我说过狮子林不好玩,出拙政园的时候三轮车夫也那么说,但我偏偏进去了,而且发现很好玩——不仅美,而且很好玩。先说狮子林是元朝名僧惟则的弟子为居其师而建,本名是“师子林”,后来由于园中假山很多,且象狮子的更占多数,所以更名“狮子林”。这里曾经是建筑大师贝律铭的祖房。当年贝家发迹后买下狮子林,贝律铭就是在这里长大,耳濡目染,受苏州园林的影响可想而知,也难怪后来有了那么出神入化的杰作。 狮子林也多次易主,在清朝被一位大臣买下,康熙、乾隆都曾多次来游。园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假山,而假山中最特别的当数“假山王国”的迷宫。这迷宫全是由假山构成,共有三层,九个出口,二十六条路,若从左侧入口进就必须从右侧出口出,这样才算走出了迷宫。迷宫占地其实不过几十平米,但是设计得错综复杂,在里面迷路的大有人在,当然其中最有纪念意义的就是乾隆皇帝了。这又得说到园中“真趣亭”的来历。真趣亭是园中面水的一座小亭,全用金色打造,这在民居中实属少见,不为别的,只因为这“真趣”二字出自乾隆亲笔。当年乾隆来到狮子林,兴致勃勃地转了迷宫,但是遗憾的是整整转了两个时辰都没有转出来,最后由园主带了出来。也许是转晕了头,也许高兴过了头,在后来题字的时候,乾隆御笔一挥,写下了“真有趣”三个打字。然而写完之后,乾隆清醒过来,同时也后悔了——一国之君竟然写出了三岁小孩说的话,但金口御言,收不回来,这个脸丢大了。但皇上身边不乏为主分忧的能人志士,一位年轻的大臣说:“皇上的这三个字写得相当传神,尤其是中间这个有字,更是龙飞凤舞。”乾隆马上明白了用意,顺水推舟地将这个“有”字赐给了这位大臣,因此这里就留下了“真趣”两个字。不过用真趣二字来形容这假山迷宫实在可以说经典,因为当你迂回于曲折的小径间寻找出口的时候,那种乐趣真的可以让你忘记一切回到最真最美的童年,最纯的也许就是最美好的。只可惜我在里面转了十几分钟,找到两个出口都不是右边的出口,只好作罢,想想乾隆老人家用了四个小时都没转出来,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出了狮子林,坐游1路,不到半个小时就抵达了留园。留园原名“刘园”,因为最初的主人姓刘,后来几易其主,又经历战火,但不管周围的房屋如何被毁,此园始终完好如初,所以园主称其为“独留天地间”,更名留园。留园是给我感觉最好的一个园林,因为其中一直穿插着“吴歈兰薰”的丝竹表演,悠远而宁静。 园中的江南第一厅——五峰仙馆,同样也是鸳鸯厅。但是这里最特别的是,屏风由绢画组成的。当导游告诉我们在绢画上看到的门窗并不是反射映像,而是透过绢画对面的真实影像时,我们全都惊呆了,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绢会薄如蝉翼,而且居然可以在上面画出如此生动的图画,让人既能欣赏画又能透过画看屏风后的风景,离谱,真的精巧得离谱,我为古人的智慧和工艺深深折服。 留园的“镇园之宝”就是有“中国四大名石”之称的“冠云峰”。这是一块独立的石头,五米多高,五吨多重,造型奇特,美得天然。冠云峰有“瘦、皱、漏、透”的四大美,瘦是说石头修长挺拔,直耸云霄,给人英俊的感觉;皱是说石头的表面很多褶皱,仿佛衣衫的皱纹,生动而形象;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天然的空洞,当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洞口留下,蜿蜒曲折;透是说夜晚时分,月光透过石头上的空洞在石下的池水中撒下星星点点的微光,形成水中又一重星空的景色。周围的建筑都面向冠云峰而建,一派众星捧月的驾势,名副其实的镇园之宝。 三个园林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但是同时又美得让所有华丽的辞藻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她就鲜活地美在那儿,似乎所有的形容都只会破坏了她独特的美感,所以还是亲临其境才是最好的体会方法,写下的文字只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而已。 看罢园林已经快五点,坐上游一路,赶回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有幸的是和在留园里唱评弹的女生一同上车)。这里真的很热闹,但跟王府井相比还是不在一个层次。我逛了那里几乎所有的大商场,真的没有什么可逛可买的,而且最让我不理解的是男装少得要命,但是在另一个商业中心——石路——却有Jack Jones 的专卖店。 这里好像没有过街天桥,至少我没有找到,连地下通道都很隐蔽,而且建得很曲折。我找了一处“好人小吃”准备尝尝苏州的小吃。大失所望,点了好人烧卖、松子糕、绿树鸣秋蝉,名字很好听,但是吃起来可没那么好,感觉很上当。后来在街边的“一品香”发现了八毛一个的鲜肉包子,买了一个。然后我发现了,街上没有当街吃东西的行人,相信我,真的没有,我实在不好意思,躲到地下通道吃的,实在丢脸。但是很值,真的超好吃,很鲜嫩,多汁,只是有点甜,后来又买了一个“三丁”的去火车站吃,这是继同里臭豆腐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好吃的东西,不过苏州好吃的真的太少了。 觉得太快了,三天弹指一挥间,我又坐上了回京的列车。坐在车上,我又一次回味着漫步在江南水乡的石板小路,坐在河边的小茶馆品茶的悠然自得,不经意之间,又会心地笑了。但愿这一生心中都能保存那片平静和恬淡,什么都可以看成过眼云烟了。 |
转自:http://blog.3608.com/Article/7357.html8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