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燕园日记之二十:(2003年10月31日,深夜) |
[游记]燕园日记之二十:(2003年10月31日,深夜) |
2007-09-12 hexun.com |
发表者: 谢志浩 2003年10月31日,星期五: 今天上午北大中文系组织访问学者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地处北四环东路。从惠新东桥下四环路,经惠新东街第一个路口往东经“安苑路”即到。实际上和对外经贸大学一街之隔。此馆于二000年启用,该馆进门把手为巴金手印。一层列了七大师的展馆(鲁、郭、茅、老、巴、曹、冰心),二层为图片展,还在贯彻阶级斗争的理念,三层为作家捐书的作家文库和部分作家书房的虚拟布置(当然东西有些实物)。该馆的三层排布理念是非常偏狭的,非常不利于文化积累。作家们捐的书亦多为自己或朋友的作品,没有学术文化品味。难怪这些人在人类文化史上占不到什么地位,我在这里看出了一个原因,他们吃的不是杂食,而是偏食。我们看,鲁迅吃的是什么?据友人介绍,鲁迅几乎不买任何新文学作品,这就是鲁迅的出活之处。从《鲁迅日记》可以得知,鲁迅买了多少古籍啊! 另,文学馆本应为文人书卷气,但工作人员远非如此。堂堂国家大馆,有何脸面?有何尊严?真是可笑、可叹、可气。 唯一的安慰是在侧馆举办的“孙犁生平与创作展”。文化是一种养育。第一种养育是土地的养育,荷花淀养育了《荷花淀》。第二种养育是精神的养育。舒乙(文学馆馆长)在“孙犁生平与创作展”代前言中坦言:孙犁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没有这两种养育,不要说成为作家,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都很难。如此至理,居然很少有人悟透,悲哀啊!悲哀! 回来的车上,我和访问学者容铁讨论:一个人没有家学渊源,要想成为学者非常难,但要成为作家倒是比较便利。这便是内在的韵律。 我早就认为:孙犁晚年的作品比巴金晚年的作品超越百倍。孙犁为北方朴厚之士,巴金为南方灵秀之士,名声很响。两相比较我爱孙犁,因为孙犁有学问的根基。 十月二十九日,下午往“万圣书园”。万圣最早在人民大学南边的北三环路。后迁到北大东附近的成府村,此地我曾去过。2000年迁往成府路蓝旗营北大清华教师5号楼,距北大东门约五百米。万圣、风入松、国林风为北大周围三个最具品味的人文书店。万圣开设最早,一九九三年创设,品味最高。风入松次之,国林风则等而下之。目前万圣书园店面六百平方米,图书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部类,洋洋大观。看起来“风入松为北大图书馆新书部”的论断下得早了些,万圣才有此担当。制作当代中国学术地图,万圣书园是个很好的参照。万圣书园为中国的一大人文景观,必然被写入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以后我们如有闲暇,从学术传播学的角度和维度观照这三个书店和北京大学及北京学术界的互动。这个题目定然好玩。写出两部博士论文恐怕还是不成问题。据我所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改成莫名其妙的信息管理系)还没注意到这个创意。万圣的创办人为甘琦和刘苏里。目前出有赠阅《阅读空间》,主编为北大中文系大四学生,一个很不错的读书种子。 我注意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郑也夫先生的著作,此公也是我学术地图的重大坐标。他的著作代表了汉语社会学界的最高的水准,同时,我以为在世界社会学界亦应有重要的地位。访求了郑先生的《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和马嘶先生的《燕园师友记》(六折购之)下午六时,尽兴而返。 十月三十日,下午又往万圣书园,五折访求了郑也夫先生的《忘却的纪念》和《文化人与钱(陈明远先生著)。我为何阅读郑也夫先生呢?主要是先生的著述提供了很有趣味的方法论,没有方法论的学问便不配称为学问,没有方法论的人生便不是有价值的人生。“方法论”啊!这是做学问所能达到的最高幸福啊!
|
转自:http://xiezhihao.blog.hexun.com/1736360_d.html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