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台以山泥夯筑,高3.54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8米,居高临下,岿然而峙。从“得天然趣”月洞门入,高阜有单间卷棚式石亭。长方形,高3.65米,阔4.6米,进深5.16米。亭之两侧有胡君复题读书台联句“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亭内正壁间嵌砌三块碑石:中间是乾隆八年(1743年),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善草书“读书台”,右边一块上刻昭明太子像,下半为明嘉靖十五年邓軷所撰《读书台铭》,左边则是明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亭记》。亭中有大石台,正面横端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 读书台四周景观层次丰富,所植枫香、榆、榉、朴、栎等树,皆为数百年之古树。后台下临空谷,浓荫掩映之中,有泉名焦尾。常熟古称琴川,旧时县署前后有七条溪水横列如古琴七弦,其西复有一溪通于山脚,犹如琴尾,邑人以溪似东汉蔡邕焦尾琴而名之为“焦尾溪”,“焦尾溪”的源头自然跟着取名焦尾泉。据明万历间孙七政《焦尾泉小记》,此泉疏浚于明代成化、弘治间,泉穴形如浅池,却终年涓流不息。水质甘冽,常熟人奉以为烹茗上品。焦尾泉具林泉之胜。隆冬岁月,积雪初霁,寒梅绽放,吟眺雪景,尤有雅趣,“书台积雪”自成“虞山十八景”之冠。明人吴伟业至此咏怀,曾有“长留千岁鹤,声远读书台”之句。泉畔有明人纪念我国文字创始人仓颉而建的仓圣祠,正室现改为“焦尾轩”。轩中有联云:“泉石寄中郎琴韵;炉烟分太子书香”,让人感受自古至今的淡淡清香。“焦尾轩”和“焦尾泉”的题额出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之手,叶老是吴县人,同属苏州市,或可谓同乡。 雅集亭在焦尾轩上西北山麓,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为歇山顶、正方形。面宽单间3米,高5米。初为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继任知县计宗道与吴门及邑中名流杨循吉等19人相约觞咏于亭,仿佛当年王羲之兰亭修禊,并分别由计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记》,沈周绘《虞山雅集图》,合各家诗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时传为文坛盛事。至今亭中尚悬吴县状元石韫玉隶书”雅集亭”石匾一块,还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画家朱鹤年重绘的《雅集亭图》。亭后山壁镌刻着表达后人景仰之意的《石亭铭》:“两湖如镜,万树连云,文学仰止,遗爱唯殷”。 雅集亭之右有巫公祠,旧时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贤。“巫”本来不是姓,而是一种职业,有说“巫”是古代的巫师,善观天象,专卜吉凶,父子相传,以业为姓;也有人说“巫”近于“医”,古时“巫”“医”同源,同为王家御用,看来常熟的巫咸极可能二者兼而用之,效忠殷室,功勋卓著,成为常熟历史上第一个当上朝廷大官的乡贤,第一个扬名后世的常熟人。《史记•殷本记》称,商人巫咸“治王家有成”,诸侯归服。民间更有“商帝有太戊,寻师拜巫咸。巫咸居相位,治国百姓安。观天知人事,人心自顺天。《咸乂》治国术,一经启圣贤”的传说。《越绝书》称,“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宋庆元间邑人在虞山之青龙岗掘土得一古碑,上书”商相巫咸冢”五个古字,明嘉靖八年(1529年),檄文建殿及飨堂各四楹于虞山致道观西侧,立石门,表曰:”商贤相巫公祠”,并置司春秋致祭。乾隆九年(1744年),储粮道觉罗雅尔哈善重建于游文书院旁,同祀巫咸巫贤父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复建于院后山麓。2000年又在虞山北坡发现宋代摩崖石刻”巫相岗”。从后人的恭敬和虔诚中,折射出常熟人的胸襟和志向,抒发着出自心底的自豪和景仰。 该地区的相关文章:拉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