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苏苏州游记—归去来兮,追梦人——常熟虞山之行笔记(许武军. |
[游记]江苏苏州游记—归去来兮,追梦人——常熟虞山之行笔记(许武军. |
2007-07-28 17u.com |
抑或在梦中千百次的辗转与萦绕,抑或在相册于往事的无端而莫名的思念和留恋,一个初春散发着蓓蕾清香的早晨,我的追梦之旅——虞山之行开始起航。归去来兮,追梦人,那是我深深爱着的地方呵! 对于虞山,我有一种特别乃至刻骨铭心的感情。十余年前,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我离别家乡,赴虞求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时虽谈不上仁者智者,但我们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满怀。美丽的虞山宛若一位哲学大师,时时开启着我们智慧的心灵;又宛若一位美丽清纯的女孩吸引着我们去饱览她诱人的风采……每当闲暇,携同学朋友或登山远眺;或于山庄的小店中喝壶清香的茶水;或在林间的石墩上打牌、聊天、下棋,看小溪在林间欢快的流淌,溪涧又不时地跃起各色美丽的金鱼;亦或步至兴福寺里,燃一支香烛,让余烟袅袅随风吹散,实为无忧无虑的神仙们在畅游,实为人生之一大乐事、难以忘怀的往事哉!其实的我们就如明朝的徐霞客,不畏艰辛,足迹遍布虞山的每一个角落。 车未进发,电话已至。“老弟,什么时候到啊,武军老弟?”那头传来隐约依稀熟悉的“胖子”的声音,我听得十数载未见的同学的声音,声音也随着心间的激动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老兄,我马上到一个小时,马上 啊。……”其时,我的心儿早已飞向远方的那边,上帝啊,给我一双翅膀多好啊,我要马上飞过去呀。路途中,不时地传来其他同学的声音,实为他人难以想象之盛事。 在母校常熟高专的大门口还未下车,一群人早已一拥而上,宛若打劫般,我晕乎乎地,宛若喝醉了酒,盛情难却啊,虽没有什么行李,却有人来提;大家相互问候,相互拥抱,即便女同学也加入行列,不分彼此,大笑者有,痛哭流泪者有。 学校大为改观,留春湖碧波荡漾,闪着丝丝涟漪,太阳隐在云间,晨雾尚未散去,水雾蒸腾,暮暮霭霭。我们在熟悉的湖畔徜徉,在宛若少女般长发的依依杨柳间穿行,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母校的新鲜的空气;美丽白色的仿佛玉雕的九曲桥展着她优美的娇躯横越水面,这儿我们曾于此垂钓过,只是当年的水面曾映着我的少时的影子,而今却是我们故地重游,真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学校的图书馆前徜徉,在绿色的草坪里稍坐,在少时的教室前徘徊,我们追寻着,追寻着故去的我们留下的足迹,一个声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呐喊:“我们又回来了。”我不禁高呼起来,高耸的楼宇马上回应:“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是啊,学子无法忘记母校的恩情,母校也不会忘记我们,我们永远是母校的孩子。正值放假之际,我们未与得着老师谋面,在订好的酒楼匆匆吃罢午饭,我们便朝虞山进发。 虞山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山高160丈,绵亘18里,周围46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山间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全区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 我们驱车来到虞山东脚下,下的车来,巍巍言子墙碑牌耸立马路西侧,规模甚是宏大,颇显磅礴之气势。我们拾阶而上,一路游走。墓门面对北门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额柱联。墓门牌坊联为“旧庐墨井文孙守,高陇虞峰古树森”。第二道前后有乾隆书额:“道启东南”、“灵萃句吴”。第三道牌坊为雍正江苏布政使额书“南方夫子”。墓道还有石亭三座、有康熙御书横额“文开吴会”。坟圈内有明清墓碑各一,分别刻有“先贤子游言公墓”、“先贤言子墓”。言子墓初建于西汉,经历代修建,乃有今日。1956年10月18日言子墓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眸远眺,下面游人如织,合影留念,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言子为孔子之弟子,七十二人中之杰出代表,慕名而来者数不胜数,纷至沓来。然我窃以为:今人在他面前不但不恭敬,反而扰他的清静,真是今人不如古人,大煞风景。远处马路上车来人往,方塔高耸市区,屋墙楼宇,鳞次栉比,一片繁忙。常熟不愧为江南一大名市啊,古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就不足为奇了。 过言子墓,我们前往读书台。它掩映在绿树丛中,红宇绿瓦飞檐,更显其幽静和神秘。步至近处,但见周围景观颇有层次:所植枫香、榆、榉、朴、栎等树,皆为数百年之古树。亭中又有大石台一,端面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现台上之亭为明弘治间所建,嘉靖间重建,长方形,壁间嵌砌有明嘉靖间所镌昭明太子像、邓撰《读书台铭》,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及乾隆觉罗雅尔哈善书“读书台”额等碑刻数通。 是啊,遥想萧梁太子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别样的意气风发,只是眼前的一切都为岁月的尘沙所抹去。“玉环飞燕皆尘土”,岁月沧桑啊。后台下临空谷,浓荫掩映之中,有焦尾泉,泉水清洌甘醇,品一口,颇有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服之感。同学有带瓶者,灌上一壶清泉,一路走来一路喝,颇有雅致,我想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曾如此做过吧。更有同学欲带回去,一为纪念,二则給孩子喝,以沾染些王家仙宗之气,日后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也未可知。 在泉壑后山坡上,有明代建筑仓圣祠,是纪念我国文字创始人仓颉而建。祠正室1978年已题为“焦尾轩”,泉与轩的篆额均由我国著名 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所书。真是“一走来一路思,幽幽古迹怅余情.” 过读书台,我们直奔维幕山庄。一路上游人不绝。西行里许,山路渐见平坦,道旁散发着清香的茶园一望葱绿,不远处疏林中透出一片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飞檐翘宇,这便是维摩山庄。它系在昔日维摩寺遗址所建而得名。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维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涧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始改名“维摩寺”。明嘉靖时贡生、邑人陈儒曾有“满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枫画可评”的诗句赞之。我们在寺中的“望海楼”小憩,品壶喝茶,遥想当年之意气,颇为感慨。平湖核查。望海楼又名望江楼,回廊曲折,颇具幽趣,昔时文人雅士常结伴夜宿于此,清晨登楼观日出,云蒸霞蔚,极其壮观,向有“维摩旭日”美称,为“虞山十八景”之一。十余年前,我们曾经也于此风雅脱俗,以今人之遥想古人之意境,做一回雅士,至今回味,仍历历在目,无法忘却。楼中昔悬有明清之际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联:“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资重修寺宇,并于寺后辟建园林,营建泉池台榭。山门悬楹联“大观江海合,杰构宋梁余”,原为曾怀撰书,清末由陆懋宗重书。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太平军与清兵在虞山激战,寺毁于战火。清光绪时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望海楼等,并于楼内塑有屈成霖像,悬长联曰:“钟磐定山声,昔有白云投刺史;棂栏接海气,远持红日照维摩”。1949年建国前后,乏人管理,寺院荒芜,殿宇房屋逐渐破败。 一路走来,至峰顶辛峰亭。不觉汗流满面,女同学更是香汗淋漓,吵着政府为何不修条索道以方便游人。看来她们苗条的身躯不堪这样长途的跋涉之苦,颇有怨意,但既来之,也只能安之了。刚到亭边,她们又迫不及待的取出相机,人一拨一拨,忙得她们不亦乐乎。 一漂亮女同学拉着我的手,左一张,右一张,甚至还伴着我的肩膀作偎依状,还摆出各种姿势,弄的我整个人都身不由己,身心疲惫,心律焦脆。我有时未明白她的用意,她竟扯起我的耳朵来……辛峰亭建自宋代,初名“望湖亭”,又称“极目亭”。耸立在虞山入城部分最高处,双层飞檐攒顶式,呈六角形,造型古朴而妩媚,是江南独具一格的古代建筑。宋代称望湖亭,又称极目亭,到明代改称辛峰亭。我们在亭上向远眺望,长江如带,远山若螺,虞城全貌,野外风光,无不历历在目。“辛峰夕照”——“虞山十八景”之一真名不虚传。 转曲折小路,我们颇为疲倦地踱相向兴福寺。远处隐隐传来清幽的钟声,仿佛经过万古悠悠的岁月像我们飘来,多熟悉啊,过去,我们枕着它入梦,过去我们也枕着它走向清晨的教室,走向琳琅满目的图书室……我想起了我曾写过的两句诗:“云蒸雾绕溪戏林,钟声幽传遍虞岭。”绕曲折小道,我们来到寺庙门前。但见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寺内庭院深深,难怪乎古人有“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的诗词佳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的魅力更滋养了她内在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的足迹。 一位好心的老和尚为我们作导游。从他的口中我比以往更了解它的悠久和隐藏的文化。该寺创自南齐,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名“大慈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勇,冲逆成溪,遂成破涧,故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额因名兴福寺。廉饮堂、救虎阁、白莲池、空心潭、空心亭、君子泉……真想不到还有此神奇的传说和典故,是今人之杜撰,姑且不论吧,一切只是雅兴,雅兴而已。 我们游救虎阁:相传梁高僧彦秤,德腊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阁,有虎中矢,咆哮于地,徐为拔之,虎瞑目舐血,顾而??去。及晓,猎户寻踪而至,示以矢,猎户感悟罢猎,此阁因名救虎阁。在救虎阁前为白莲池,池产干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但见莲叶挨挨挤挤,一池的芬芳仿佛扑鼻而来。行至空心潭:泉水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稍作停足。便至空心亭:亭以常建诗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钟于斯亭。设置既宜,称谓允当。人知少府诗之工,而不知所以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我们有来到君子泉畔:志载《泉铭》曰:石窦出泉,澄清莹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岂伊谦受,将毋安节。君子饮之,洁厉冰雪。我亦喝一口,一股清凉沁入心扉,久久不绝。有同学在大殿之内焚香磕头、也有纯粹是一种好奇,口中念念有词,但愿神灵降福于他们,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有荣华有富贵,千世万世无绝期。 太阳已经西斜,我们中的女同学仍未尽兴、不罢休,说不到尚湖就是白来这一遭。我们只能迁就。过二十分钟我们走进尚湖风景区。尚湖位于山之南,面积12平方公里,相传姜尚在此垂钓因名,亦称西湖、照山湖。湖中堆筑洲岛6座,我们游览了其中荷香岛,因其新建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典雅,那时还未曾有,我们多耽搁了些时候。据说尚湖之内所植树木有130余种,22 万余株;栖禽23种以上…… 等我们从尚湖回到宾馆,已是华灯初上。彩色的霓虹灯弥漫在我们的心头,成为记忆中一道难以忘却的永远的风景线。 明天就要回去了,又要告别这座曾经深深怀恋的魂牵梦绕的熟悉的城市;又要告别我们曾经一起朝夕相处的难以忘怀的同学,一种离别的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 动身要上车了,在那一刹那间,我大声地呼喊着他们、她们熟悉的名字,大声地说:“兄弟姐妹们,一路走好,一路保重,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我们还有相聚的机会……”可不知怎得,一种无尽酸楚涌上心头,声音在哽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兄弟姐妹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心里默默地想念,就像你们在我身边一样,尤其是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望着明亮的月亮,就如同我们彼此相见。” 别了,我的同学,也许我们会在梦中相见。不知道那虞山上的清凉的沁入心扉的、好甜好甜的山泉什么时候还能喝到;不知道那虞山上的清幽清幽的、仿佛上个世纪传来的、永不变更的古老钟声什么时候还能听到;也不知道那校门口留春湖上美丽美丽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白玉九曲桥的栏杆什么时候还能抚摸到……抑或在不久的将来,抑或永远只能在甜美甜美的梦境里…… 远方的同学,你们现在好吗?……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87364.html7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