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东林书院游记之喜逢太阳雨,漫步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 |
[游记]东林书院游记之喜逢太阳雨,漫步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 |
2008-06-10 yiqilai.com.cn |
我这是应该说是第一次来这种典型的江南庭院,真是很多曲折的长廊,且一间套间,完全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到处都有支路可以走,走过去也许是更深的一个庭院,可能是露天的一处盆景撑着一颗绿荫树,地上摆着一个好大的瓷盆,接了好多雨水,飘着几片叶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走廊比较暗,墙壁上用玻璃罩保护着当时的手稿和遗迹,走廊顶很高,一般都高挂的红灯笼,直着看去,很窄的走廊里,尽头是个拐弯处,不知道拐向什么地方,墙壁上是斑驳的碑文和手稿素描,顶上红灯笼摇摇晃晃。加上长久地处阴凉,有股陈年的味道,觉得真有点古典的感觉了。 门票上有地图详解,大致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上课时候的殿堂,一起讨论时候的殿堂,都栩栩如生的回放出当时的情景。而东林书院也出了很多名人。 只可惜那对著名的对联我竟然没有找到,到底拍了没有,还是由于光线昏暗没有留意到。反正不管啦,旅游中反正总有没有估计到的地方。从一开始就有纰漏。我的相机电池那次去善卷洞用了大量的闪光,结果把电量都耗的只剩下两个格,来之前却忘记了。这里的居室没有电灯,外面不是个大热的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不用闪光灯就会拍的很虚。所以几下,就开始不断的开关机省电。 写到这里不得不对这次无锡的名人故居一行有点概论,没想到无锡出了这么多名人,而且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来保护这些文物。每次观看故居的时候,看着墙壁上关于这个名人的介绍、生平事迹、家族史,都好像回到了当时的年代,也有了一个想法,回去之后要重温一下历史,因为不能把这里的介绍和景致一并带走,只有回去继续补上作业,这样的人文知识,是中国人中非常缺乏的。我想除了专门研究这些古迹的学者,一般人很少会注意到历史,近代史还好一些,因为毕竟痛苦会给人很难忘的回忆。中学时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现在的学生每天只背着教科书和一堆参考资料,哪有时间和精力好好研读古代中的精神国粹。 2005年,草长莺飞的季节,一个琐屑的日子,我再一次谒访书院。书院已经整修一新,气度恢弘。门前,矗立着典雅庄重的石牌坊,通道两侧绿树浓翳,透出一股苍远的历史氛围。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等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漫步书院,清风拂面,粉墙黑瓦,奇草异卉,怪石嶙峋,小桥流水,景色宜人。现在的书院,更多的是作为装饰,一些后建的建筑人工雕琢的痕迹过浓,这样的建筑具有巍峨气象,独独缺少了书院特有的风骨。我是苛求了,有缅怀之地,已属大幸。 三五游人闲庭信步,与四百年前学子如梳、政客门庭若市的景象大相径庭,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沉淀,书院往日慷慨激昂与宏滔论战早已渺无踪迹。顾宪成的画像清癯坚挺,目光如炬,一如当年的决绝不返。1612年,倍遭阉党迫害的顾宪成含恨死去,顾宪成生前一切功名被追夺,直到崇帧初年才获昭雪。顾宪成才华横溢,著有《泾皋藏稿》22卷、《小心斋记》18卷、《毗陵人物志》9卷及《还泾录》、《桑梓录》等。裔孙汇编有《顾端文公遗书》存世。我站在历史之外猜想,假如顾宪成像中国的很多文人一样躲开政事,隐在书院一心著书立卷,混个大文豪也不是什么难事,或者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终老江湖,也不会落得个生前蒙冤受屈,死后掘墓鞭尸、殃及子孙的结局。但正是顾宪成的执迷不悔,将东林书院推到时代的潮头,也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漩涡。
|
转自: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4%B8%9C%E6%9E%97%E4%B9%A6%E9%99%A2%E6%B8%B8%E8%AE%B0%E4%B9%8B%E5%96%9C%E9%80%A2%E5%A4%AA%E9%98%B3%E9%9B%A8%EF%BC%8C%E6%BC%AB?rand=972214290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