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美就美在太湖水(DAYTHREE) |
[游记]美就美在太湖水(DAYTHREE) |
2008-07-01 sina.com.cn |
路线:青石路--中山路--鼋头渚 太湖 无锡素有“小上海”之称,所以,到这里除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鼋头渚公园,她的繁华若梦也不可不看。我们下了火车就直奔青石路,那里除了算是无锡小有名气的美食街,还有我事先预定好的旅馆。 完全的自助旅游这其实是第一次,全靠自己可怜的生活经验凭空臆想,无端推测。在杭州险些露宿街头,无家可归的惨痛记忆还在让我处在十年怕井绳的hangover里,所以在“南巡”之前做功课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住宿的信息。比如这次在苏州没有订旅馆,就是因为看到网上说观前街那里的住处很多,结果光顾着“移步换景”,胡里胡涂出了观前街都一直把这事抛在脑后,逛完苏大附近显然没有合适的旅馆,只好因陋就简,住了“监狱”。后来去十全街看酒吧群的时候才发现,凤凰街上的大小旅馆,挨挨挤挤,数不胜数,而且处在繁华之地,霓虹亮眼,轻歌曼舞,给人心理上造成安全踏实的感觉。悔啊! 在网上的无锡攻略中没大发现网友们推荐的住处,害怕无锡的旅游业是不是不甚发达(跟苏杭相比),或者太发达,如杭州一样,大小客栈全部爆满,所以通过上网查询,锁定了一个名叫“老船长青年旅馆”的地方(仅凭坐落在美食一条街这条,就非常吸引我)。 以前听那些热衷旅游(或者仅仅热衷谈旅游计划而从未实践)的同学反复说起过青年旅馆,那里安全放心,环境尚可,关键是价格亲民(很多房间是学生宿舍型的),适合背包客,独来独往的穷学生,尤其是像我这样以省钱为乐的小抠。我们两个人当然不用,也不想和别人《同一屋檐下》,查了一下,标间120,尚可接受。网上订了,然后又电话确认。露宿街头的危险是决计没有了。 结果一下火车,发现这里的客栈那叫一个海,选择那叫一个多。很多还打出了“标间60元起”的惊暴价格。不过这种李妈所说的“野店”我们也不想问津,走到青石路,看见标志性建筑“状元楼”,然后直行,老船长的锚形logo就映入眼帘了。前台是一中年一青年两人值班,一致的非常热情,有问必答。内部陈设也不错,圆形的小窗,随处可见的小锚logo,还有罗盘,反正是花了一番心思要把这里布置成“船”形的。 住过“监狱”,我强烈的认为,多花几十块钱住标间,不如住普通间实惠。抠门的我气势汹汹的对李妈叫嚣道:“就为你洗个澡,就多花那么多钱!公共洗澡间不一样洗么?反正也是独立的小卡间。”何况,标间里的热水器还不一定性能稳定(监狱经验),公共洗澡间的总归要可靠些。李妈被我吆三喝四的晕头转向,只好任我摆布。 我们住了普通二人间,有了经验,我一进房间就忙不迭开始调试彩电,空调,察看电插头。结果就是被我发现了夭蛾子:彩电性能不好,老是冒雪花。普通间住满了,给我们换了大床间,所谓的(queen 我和李妈要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同塌而眠,以及,同床异梦了我们都有择席的毛病,而且只有自己睡才香甜踏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同床共枕抵足而眠都是老大的不情愿,可是为了看电视,只好将就了。财主李妈图舒服,图省事,向来对省钱没有概念,天生不会侃价的我把价钱从100搞到了80,对比附近的行情,显然是亏了。 安置之后我们就近去青石路打尖。这条路一看就是美食街,各色美食的店招眩目亮丽,满街飘的都是诱人的烧烤味儿。出了无锡著名的“状元楼”,大多是小门脸,而且当地特色的似乎也不是很多,遍布上海的奶茶(珍奶会所),零食(来伊份),西点(克莉斯汀)的连锁店层出不穷。我尝了本地一个点心店做的三种味道的老婆饼(椒盐,芝麻和肉松),感到除了个头比上海的大,比上海的酥一些,也无甚特殊之处。 我们看到一家“小王兴记馄饨”,来了精神王兴记可是无锡的著名老字号哦!饥肠辘辘顾不得挑肥拣瘦的李妈也不抱怨“一路上不是馄饨就是包子”了,穿过马路直奔小店而去,看了水牌正准备大大的开“点”,孰料一个中年店员朝我们摊开双手,无锡话饶是难懂我们也听清了这四个字:“打烊了。” 有乜搞错?这才七点半不到!人们刚刚从燥热而烦闷的工作学习中解脱出来,流光溢彩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水牌上“菜肉馄饨”“开洋馄饨”“香菇馄饨”“特色小笼”几个字仿佛长了小手,痒痒的挠着肚里的馋虫。想到第二天排的满满的旅游计划,可能再也没有时间光顾这里,心里拔凉拔凉的~~难道,比较牛掰的店,作息上都是朝九晚五的如此雷打不动么?后来还是李妈强行拽走了在这里磨磨蹭蹭,唧唧歪歪,幻想着有奇迹发生的我。 在我随身携带的为此次旅游准备的备忘录和小贴士里,“王兴记”明明是在中山南路上。刚才那个小店门脸儿那么小,还夸口自己比中山路上的便宜,让我疑云大起即使不是旗舰店,也不该如此因陋就简啊!本来晚上就准备夜访中山路,我与一心打尖的李妈挥泪告别,她去吃云吞喝粥,我留着瘪瘪的肚子去中山路饕餮。 中山路上的夜景算是美丽的(叫中山路,淮海路的地方好像都是繁华之地,比如,厦门的中山路,南京和上海的淮海路),而且无锡在我所到的这几个不多的城市中,算得上比较富庶和繁华的。而且人没有上海那么多,自己在夜风中独自徜徉,优游的看着同样闲散和适意的行人,和绚丽温暖却不刺眼的夜景,很是舒服自在。南京路上的各种百货公司他都有,可能也就是规模和装潢的简单差别。真不愧是“小上海”啊! 但是好像不到八点,就已经有了“风流云散”的意思,很多小铺子已经关门。不过我来此是为了美食,那些卖衣服卖饰品的我倒是丝毫不感兴趣。问了警察叔叔,他们非常热情的给我指点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美食据点。但是,当俺兴冲冲的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二楼的时候(离老远就看见了“王兴记”“福乐馄饨”和“功德林”的店招,热血沸腾),可是全部是关门大吉! 同在二楼的“吉野家”,“大娘水饺”和“麦当劳”倒是还灯火通明,但是大老远的跑来无锡就靠这些果腹,回去还不被人笑死。买了一个鸭颈啃着,继续往前撞大运。 走着走着就到了传说中的三凤桥肉庄。很大的门脸,但是同样的,关将军把门。无锡人只爱吃三凤桥的酱排骨,很少吃别的牌子。无缘得见三凤桥白天“排队的人多得都没法挤到窗口去”的盛况,只在门口反复的念了念几副对联。 其实无锡出名的酱排骨远不止三凤桥一家,它的最大对手是“真正老陆稿荐”,一离开无锡本土,“三凤桥”便偃旗息鼓,反倒是“陆稿荐”唱起了主角。三凤桥目前产量已经处于饱和,就算把三凤桥所有的产量都投放到无锡市场,也还是满足不了无锡人的需求量,所以外地人想吃三凤桥也只能到无锡来买。而“老陆稿荐”则专攻外埠市场,仅在南京苏果,“陆稿荐”的年销售就高达200多万元。 爸爸算是对各地美食略知一二的,在我小的时候他在超市买过“陆稿荐”的酱排骨和肉馅面筋,还兴冲冲的,略带神秘的告诉我,这可是老字号!超市里真空包装的食物当然不能彰显这些百年老店之一斑,但也有好的,但很可惜,他买回的陆稿荐不是。 后来步行快到南禅院的时候,也看到了“真正老陆稿荐”,外部装修上看,三凤桥喜兴热闹,陆稿荐比较明净而肃穆,黑地金字招牌,有点像中药店,也是我喜欢的古色古香。我想,我确实是有割舍不断的“百年老店”情结。 路遇很大的一个“王兴记”门店,虽然夜色已深门可罗雀,但灯火通明好像还在营业。进去一看,大堂空空如也,前台不知去向,偏房还有一两拨食客在慢悠悠的品着小笼包和馄饨。服务员抱歉的告诉我,我想吃的鲜肉小笼馒头和鸡汤三鲜馄饨都买光了,只有虾仁馄饨了。唉,聊胜于无,退而求其次,我点了。分量算是足的,因为连我都吃饱了。网上介绍说,馄饨的汤是园骨汤,有红汤、白汤之分,红汤中加酱油,馄饨上加干丝,香葱花、荤油;白汤馄饨加鸡蛋蛋皮丝、蒜苗花、香油。我的汤应该是白汤,印象中撒了点蛋皮丝,海带丝和蒜苗花的汤看似清亮,喝起来还是蛮浓郁的,比较鲜,馅子能明显吃出虾仁味,可见没有掺假,哈哈。但是俺还是觉得12块钱一碗有点亏。 网上找来的“王兴记”三鲜馄饨图。 问:你的照相机呢? 南方这边一谈起小吃,就不能不提小笼包,馄饨,汤团等等,他们把这也统称为“点心”(甚至把包括面条),爸爸其实一直都不鼓励我出门吃带馅的食物,他的理论是好料真真好的食材往往是清清爽爽地做了,只有菜色买来一时没被点去,直到蔫巴了,不如“游水海鲜”那么生猛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才剁碎了畏畏缩缩的做填充料混淆视听的。 但是吃过了“王家沙”的松仁马兰头包子和猪油豆沙包,“绿杨村”的香菇菜包和干菜包,以及七宝的老街汤圆之后,我发现南方人对带馅点心就是简简单单的“因为爱,所以爱”,他们爱吃,就精精心心,一丝不苟的做,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都是十二分的认真和实诚,决不是为了处理不新鲜的食材,一切都是为了“好吃”。不象有些家长的动机,小朋友不喜欢吃萝卜青菜,就剁碎了混着肉馅,给他包馄饨饺子包子吃。我每次路过静安区的王家沙,都有本地人排了长长的队,捏着钞票往柜台里张望着,指指点点的告诉白色制服的中年售货员“十只萝卜丝”,“两盒青团”“八宝饭”“松糕”。。。。。。 我打心眼儿喜欢上海人对吃的热衷和认真,他们往往爱去用料扎实,创意新鲜,价格公道的老饭馆。百年老店总有人忍着挨服务员横眉冷对的危险,排了长长的队寻找那时的味觉记忆。每次看到上了年纪的人在柜台旁边认认真真的比较,挑选,让服务员打包成什锦花花绿绿的一盒,然后满心欢喜的会钞,小心翼翼的打开盒子,“嗒嗒味道,尝尝咸淡”,那不经意的满足的一瞬被我捕捉之后,总是忍不住的两朵笑靥飞上面颊。 引用网上一段文字,这样的文字总让我百读不厌。 “王兴记的馄饨以选料讲究著称,其肉馅只选一个猪身上的四块肉:前后腿肉,以精肉为主,猪肉的来源全是定点,由浙江东阳人专门供给。用刀斩成肉茸,加高汤、素油打成馅子。馄饨馅子加的素油较一般店家重,这样的馅子滑爽不腻。最讲究的是必须在馅子里加上青菜,青菜当地人称为白菜,不懂的人以为是参假,其实不然,这个青菜加进去之后改变了馅子的结构,从营养方面也有一定道理,这使馄饨的营养更丰富,而且颜色更为鲜嫩。除此之外,每天有渔民送来鲜虾,在门口现挤出虾仁,做成虾茸参到馅子里,使馅子的味道更鲜,实为馄饨馅子的上上品。煮馄饨也有窍门,入沸水煮并要随时加入冷水,似保持水微沸,防止烂皮;如果说,擀皮的师傅是二师傅的话,那么站在灶前的师傅就是大师傅,要眼快、手快、麻利,一次下十碗,几乎同时出锅,每一碗一样多,一只不烂。 最后,碗里放点精盐、味精、鸡汤,再把煮熟的馄饨盛入,撒上蛋皮丝、香干丝、香菇丝才成。。。。。。”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大早(六点),吃了疑似赝品的青石路上“小王兴记馄饨”,一碗开洋一碗菜肉,因为香菇馅的没有了。我发现自己还真是不是一般的白痴,水牌上写的馄饨是按“两”,而不是通常的按“碗”算的,其实一碗就是一两,吃一碗当早餐就富富有余了。但我寻思着,我每顿至少吃二两米,在郑大的时候酷爱吃食堂的五香牛肉,每次都是让师傅切二两,还要搭上蔬菜和米饭。那么,一两是决计满足不了我的,吃他二三两,总是不在话下吧?好在香菇馅的卖完了,否则我非要它三碗不可。 而事实上就是,两碗都已经快把我给撑死了。事后俺家李妈教育我说,食物不是以重量而是以体积定分量的,那馄饨汤汤水水的,那么能占肚子,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女孩子家,吃一两就该见好就收了。--末了,她敲着我的脑门儿,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总结道:“这孩子,真逊。” 菜肉馄饨是南方最常见的,汤水里有干丝和葱花,开洋其实也就是肉馅,汤水里配点虾米也就是“开洋”咯。菜肉用了红汤开洋是白汤,凑在一起相映成趣。味道都还不赖,而且价格亲民一碗3块一碗3块5。很多人点那里的小笼包,还有冷馄饨,是凉拌没有汤的,也非常诱人。可惜,肚子圆圆的我,实在是没有战斗力了。 回去和李妈收拾停当,退了房,到火车站坐1路车,直达鼋头渚。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将近40分钟。等车的时候不少小黑车过来拉客,告诉我们2块钱很快送我们到目的地,而且可以提供进鼋头渚的优惠门票价格:105卖100元。我们本能的拒绝了。 到了鼋头渚,李妈用她本科时代的学生证(当然是窜改过的)蒙混着买了学生票(半价50元),我的研究生证不管用,偷偷让她换个窗口再帮我买一张学生票,哪知那个窗口的售票员火眼金睛铁面无私,认出出生日期和入学日期不合逻辑之处,严词拒绝,我只好饮恨买了全价票,咬牙切齿,痛不欲生。后来进门检票的时候,发现还要出示学生证,才好歹平衡了些:就是刚才奉天承运,蒙混过关,也逃不过这里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整个的旅途中,好像只有无锡的旅游景点卖学生票。比半价还便宜些,蛮赞的。 到此一游 进了鼋头渚,先坐了15分钟的游览车到旅游中心鼋头渚的大门,车一启动,柔柔的女声就飘然响起:“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那是儿时就萦绕在我耳边,每次听到,就如痴如醉,甚至眼睛发潮的旋律。现在我的电脑正在播放着这首歌,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眸。 小时候学地理,默默的在心里一遍遍的诵记五大淡水湖的名称“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很奇怪的,可能是看多了戏文和传说里的故事,只对太湖和洞庭有着别样的感觉,就像在欧洲诸国中,只对英国有着别样的感情一样“莫名,我只喜欢你”。 马上就要见到太湖了,平静的心中不由的泛起了阵阵涟漪。小时候,爸爸曾给我找到一本《红楼梦补》,狗尾续貂之作并不足惜,但见多识广,“天下十停走了有六七停”的薛宝琴和诸姐妹描述她在太湖泛舟的经历(纵观整个红楼梦中的小姐,最远的不过进庙打蘸,已经欢喜得什么似的了。多数是不出园门,几天不出房门也是有的),竟然让我过目不忘,牵挂不已。 忘了作者用了什么神奇的词汇,高妙的笔法,把那样的壮阔,浩渺,澄澈描述的历历如绘,如同一壶西安的桂花米酒,含一口在嘴里,好象最挑剔的味蕾都被挠到了痒处,一饮下,人就有点飘飘摇摇的意思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a4dca01009o1c.html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