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湖游记之三——登葫芦尖 |
[游记]太湖游记之三——登葫芦尖 |
2007-08-05 thhome.net |
[原创]太湖游记之三——登葫芦尖 太湖游记之三——登葫芦尖 我们实习调查的第三站是一个叫老鸹岭的地方。据当地人介绍,早先这里人迹罕至,老鸹聚集,因而得名。 下了公路,我们沿着一条河岸小路溯流而上,只见两边山势越来越陡,峡谷也越来越窄,不是正午,这里阳光照射不到。虽还是秋天,我们却感到寒气袭人。离了河岸,我们开始钻山了。只见灌木茂盛,荆棘丛生,高大的树木遮天蔽光,使林间显得阴森可怕。羊肠小道迂回曲折,壁陡处,动作稍微快点,头会顶上前面人的屁股。但我们又不得不一个紧跟着一个,生怕掉队了。 来接我们的向导,五十开外,姓朱。他在上山前就折了一截锄柄粗的树枝,拿在手上,一边敲打一边前行,为我们开路。我们问他这是为啥?他说“打草惊蛇”,这样会把蛇吓跑。一听到“蛇”字,我们浑身顿起鸡皮疙瘩。他笑笑说,不碍事,很少有蛇的,只是以防万一。真有蛇,他一棍子就能打到“七寸”(蛇颈),致蛇于死地。我们相信了。说着,他用棍子麻利地挑开一蓬荆棘,让到路边,等我们过去。原来树枝还有这样一个作用。 忽然听到“哗哗啦啦”水响。等我们爬过崖壁,小河又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可不象我们钻山越岭,而是潇洒飘逸地从这里一泻而下,就到山腰了,比坐电缆车还要快呢!形成的瀑布如一条白练直挂而下。只可惜它隐匿不露,不深临其境,不为人知也。转过崖头,我们就踏进了小河。曲弯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小潭,河水清澈如泉,几尾小鱼虾自由自在地游动着,这下惹得我们蹲下来掏掬着,嬉戏着。河中有自然突起的石头,有人工搭起的石磴,因地制宜连接起来,我们在其上跳跃而行。岸两边有长长的芭茅草将整个河面遮盖,我们不得不学着老朱猫着腰从茅草下经过。我忽然提出一个问题,要是下雨,发洪水怎么走呢?老朱咧开嘴笑着,露出了红色的上牙床,一幅憨厚之态。他说,我正想说哩,这就是此路的玄机妙算。想当年,这里叫做“一夫挡关,万人莫开”,等到下雨,河水上涨,此路就不通了。不过还有另一条路可以下山,只是要绕一个很大的弯子。此关万一失守,上面修建有巨大的的闸坝,一声令下,就开闸放水,这样就象下馄饨一样,不管有多少敌人都被冲到崖下去了,会摔得粉身碎骨。 我大惊失色,忙问,这里打过仗?老朱洋洋得意地说 ,何止打仗?简直神了。接着他反问,听说过“卢徐朱”吗?什么肉吃猪?我们莫明其妙。他说:不是肉吃猪,是卢、徐、朱三个姓氏。太湖本土话“徐”读成“奇”音,我们误解了。他说他们的祖先原居江西,为反鞑靼子的残酷统治,当有姓卢、徐、朱的三位好汉,“桃园结义”,率领难民揭竿而起,起义失败后,为逃避追杀,他们就带领部下及部分难民,逃进这深山老林,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开荒种地,自力农耕…… 正说着,我们走出小河,眼前一亮。只见山谷中出现了一个平坦,一垄水田,田里有人正在收割着稻谷。小河绕田畈的一偶而过。周围半山坡上,分散座落着几个屋场。老朱说,这里原是一个行政小村,200多人口,一律朱姓,是老三的后代,后来因为修花凉亭水库,有部分周姓人移民上来了。 老朱指着一个有几亩见方的大田块说,这叫“跑马场”,是当年太平天国练兵跑马的地方。一问才知,清朝后期这里属太平军割据地,但什么闸坝早已灰飞烟灭,无处寻觅。老朱说他都未见过,是听老人说的。 我们吃过中饭,稍作休息。老朱又带领我们攀登这里的最高峰——葫芦寨。老朱说,葫芦寨上还有当年他们的祖先和太平军留下的寨墙,我们一听就来劲了。 从地图上看,这里属于山区向丘陵过渡地带,葫芦尖(当地人称葫芦寨)海拔543米,自然形成了进山的第一道屏障。 走了一段缓坡山路,眼前出现了一条窄窄的长埂,如鲫鱼背一样。埂上只能容一人单列而过,两边是壁陡壁陡的。老朱说,这埂叫“太平埂”。一次清军调动大队两路夹击攻上山来。太平军及老百姓全部退守葫芦寨上。敌人要想攻寨,只此一条路。因此,守住这条路也就至关重要。 当时,山埂靠寨这边有一棵古树,上藏一窝葫芦蜂。太平军就弄来一根数尺围的大杉树,横担埂前,一端架在古树杈上,一端落地。清军蹑手蹑脚挨过埂,见大树挡路,不敢前进。清军头目过来仔细地观察了一会,见树有斛斗粗,还象模象样地撑了一根碗粗的打杵,树上还系了一双草鞋,这草鞋奇大,约有三尺来长,山风吹来,还悠悠晃晃如打千秋般。这时四周毫无动静,头目“嘿嘿”冷笑两声说,世上哪有这样巨人?小孩玩戏法,吓唬谁呀!紧接着下令,给我搬开!几个大胆的士兵忙去搬树,树动枝摇,惹怒了蜂子,一哄而出,见人就蜇。清军只听得头顶上一阵“嗡嗡”声鸣,接着一个个哭爹喊娘,抱头鼠窜,前拥后挤,如滚汤粑般纷纷跌下山埂。这时,寨内一声炮响,漫山人头攒动,喊杀连天。清军吓得屁滚尿流,大败而归。残兵败将回去如此这般一说,上司听了也就真的以为有神相助,从此心有余悸,不敢小觑此寨。后来,人们为纪念太平军的神勇和葫芦蜂的功绩,便把此埂叫做太平埂,山寨叫做葫芦寨。 我们过埂,登上主峰。石头砌成的寨墙依稀可辨,但大都倒塌,塌石与山混为一体,只有少段残垣仍然坚挺着。那石经年累月,风吹日晒,已成黑色。有些脚石上布满了一种灰绿色的苔藓干枯体。攀过寨墙,山顶平平,有运动场大小。除来路较缓外,另三面如刀削般壁陡,叫人不敢近前腑视。 我们极目远眺,西边一峰突兀,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着我们。那叫老虎石,海拔765米,是当年老大(卢姓)的主寨,与邻乡的徐宕互成犄角,遥相呼应。南边的方洲水库如一颗翡翠嵌入山壑。东边是轻烟笼罩,整个县城如沙盘上的缩影,朦朦胧胧。北边的花亭湖,犹如一片碧绿的银杏叶,飘落于群峰之间,那退水留下的金黄色湖岸,就象炽烈的日光,烁伤了叶缘;沥青铺就的公路,如一条灰黑色的绸带,缠绕湖畔的山腰。 再回看身旁,松树林立,仿佛当年勇猛的战士;一阵风过,松涛阵阵,好象在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
转自:http://bbs.thhome.net/read.php?tid=34046&fpage=64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