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太湖游记之四苏州园林 |
[游记]我的太湖游记之四苏州园林 |
2007-10-30 sohu.com |
日志原文:http://talis.blog.sohu.com/65741738.html <本文谢绝转载> 网师园 阊门柳色烟中远——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甲天下”,在苏州旅游,园林是必到之处。苏东坡当年说“到苏州,不到虎丘乃憾事”,我们不如把这句话改成“到苏州,不看园林等于白来”。苏州园林之盛,乃世界之冠,大大小小,散落于古城,不计其数。今择其要,即“四大园林”以述之,权当小引。 苏州园林中,以拙政园的名气最大。不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等存世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拙政园与清朝基本无异。 拙政园入口处 文徵明手植藤 早先据说这里曾是三国陆绩、东晋戴颙、唐代陆龟蒙以及宋代胡稷言的宅址,也是元代大弘寺的旧址。明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家,开始营建此园,取晋人潘岳《闲居赋》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句,取名拙政园。此园之所以有显赫声名,还与它的设计者有关,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文徵明对此园的设计也是非常满意,园成后亲自手植紫藤一株,写下《王氏拙政园记》一文,并且五次作拙政园图,由此可见一斑。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家道中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暗香浮动 窗景 窗景 红门 门楼 福兮?蝠兮? 仙鹤 拙政园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兰雪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卅六鸳鸯馆,主要景点还有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可见当初主人建园时就考虑到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多取水景的办法。“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建筑多临水。此中美景,也正是应了《园冶》中所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地,若大若小,更有妙景”是也。拙政园的格局反映了明代造园所遵循的“池广林茂”的原则。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夹涧美竹千挺” ,“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林木茂密,石藓然”,“遮映落霞迷涧壑”,每一处景点,无不显示出园主当年的造园之主旨。拙政园因地造景、景随步移的特点也集中反映了江南园林的普遍特色。 狮子林长廊 狮子林 狮子林 狮子林的石狮子 狮子林螃蟹石 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市东北,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总平面呈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惟则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年园景。“元四家”之一倪瓒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的胜地。明清以来,几经兴衰,后来成为苏州贝氏私园。全园东南多山,西北多水。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喻佛理于其中,山中有盘旋曲折、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山顶石峰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狮子”诸峰,狮子峰为诸峰之首,有“桃源十八景”之称。山上林木葱郁,大有山林之野趣。在园西假山深处,悬崖状山石中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而下,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宛若天成。指柏轩、问梅阁、湖心亭、真趣亭、卧云室、燕誉堂等建筑依山傍水,前后错落,形式多变。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十四首之一:“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正是道出了狮子林的迷人之处。 别有天地 据说乾隆在狮子林中转不出来,题“真趣”二字 苏州园林门窗装饰 门窗装饰.马图 留园,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当年,清末文人俞樾《留园记》曾有“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是吴下名园之冠”的赞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太仆徐时泰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三年(1798)观察刘恕在东园故址上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同治年间由盛康(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茸一新,留与刘谐音,并取意“长留天地间”,改名留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原是“寒碧山庄”,以山水见长,池水居中,峰峦环抱,长廊旋曲,长廊小桥,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重檐迭楼,富丽堂皇,精细雅致,这里还有著名的冠云、岫云、瑞云“留园三峰”奇石,尤以冠云峰最为引人入胜;西部土石相间堆砌,山上红枫片片,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正是应合了“奇石尽合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的意境。“;北部“又一村”满植桃、李、杏、梅和小竹林,颇有乡村田园之意。留园三绝是: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苏州市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沧浪亭。 沧浪亭 沧浪亭入口处 沧浪亭,原来是五代末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后来宋文人苏舜钦仕退之后隐居于此。据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一文中记载,他“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有一天,他路过苏州官学,向东回头看时,发现草树郁郁苍苍,高大的土山下有宽阔的流水,不象是在城中的景象。他沿水而行,杂花修竹之间有微径小路,再向东步行数百步,看到了一块废弃之地,面积约五六十寻(古时八尺为一寻),三面环水。小桥之南,地方变得更加开阔,左右的林木相互掩映。这个地方给苏舜钦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遍问当地的老人,才知道这是五代吴越国孙承祐旧有的池馆之地。苏舜钦“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园主因有感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按照苏舜钦的说法,当时那里是“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十分美丽。苏舜钦在《答韩持国书》中曾说,“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可见他整日沉浸于此。此园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为抗金将领韩世忠所得,辟为住宅,元代园址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著名文人归有光作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的最大特色在于借景,使得占地很小的沧浪亭别有天地。园内廊阁起伏,园外“积水弥数十亩”,园内外景融于一体,游人尚未入园,隔河相望,已经被园外一泓清水所掩映的桃红柳绿所沉醉。“明四家”之一,大画家文徵明《沧浪池上》诗中“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句正是说的这里。经过渡桥,步入园内。园内以一座土石结合的假山为主体,建筑环山随地形高低布置,绕以走廊,山顶,正是小亭一座,名“沧浪亭”。亭为四方形,简洁而大方,翼翼然。亭旁大树数株,均为百年之物。亭柱上对联为清末大文人俞樾所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后人集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句所得。山南有园中主体建筑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建筑,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北水南山,临水则曲栏回廊,回望园外,又是一番景致。廊壁上有漏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一湾清流与假山远峰映照交融,正是“近水远山皆有情”之语也,身居其中,还有谁人不是“胸无尘一点,底事濯吾缨”(吴昌硕《沧浪亭诗》)呢?园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 狮子林图 明清二朝中国的艺术是苏州的时代,知名的、不知名的画家不计其数,“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悉数是苏州人,“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号称“清代正宗”,以其地域形成所谓“吴派”。总的来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布局,与苏州地区“吴派”绘画的特点不无关系。当年造园的时候,有的园主本人就是画家,或者对绘画都有相当的鉴赏力,或者设计师就是大画家,如文徵明设计拙政园。艺术家的审美旨趣直接关系到园林的设计,绘画和园林的艺术原理是相通的。如,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因地制宜,或叠山植木,或借水安桥,而这与绘画的“师法自然”是同一个道理;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上,疏密有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象画面的构图一样;苏州园林“境生于象外”,“园小则见其大,山小却显其深”,绘画作品却又恰恰是“方寸见乾坤” ;苏州园林追求意境,讲究诗情,这又让我们不得不联系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境界了,而苏州的每一处园林又何尝不是遵循了“可望、可游、可居”的绘画准则了啊?如此等等。 苏州观前街 灵星门 报恩寺塔 小桥.流水·人家
|
转自:http://q.sohu.com/forum/17/topic/2639665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